小学生学习与行为习惯养成点滴

2016-11-26 04:07孙永胜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行为习惯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自身的很多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会引发各种问题。针对此,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习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除了课堂环节外,教师还应额外重视课前环节与课后环节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行为训练与评价等多方面来培养其行为习惯。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小学生的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展开探讨,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 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46-01

当代小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其大多比较任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非常敏感。有时候教师无意间的言语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针对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各种习惯,如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从习惯养成入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基础作用。从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最重要时期。对人类个体来讲,良好的习惯是其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习惯给个体带来的价值不断上升。在成年以后,好的习惯能够成为帮助人们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坏的习惯则会阻碍人们的发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其“成才”,坏的习惯则会使得其偏离正常的成长轨迹。竺可桢是我国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其有一个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从1936年到1974年,其从未间断过,累计共撰写了800多万字。即便是生病或特殊状况下,也未曾中断过。这就是非常良好的一种习惯。

很多小学生还没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缺乏主观能动性,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作业经常拖拉,不爱动脑筋,也不思进取;在课堂上,这些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生也过于被动,很少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这些学生的心理非常敏感,教师无心的一句话,很有可能导致其情绪剧烈波动;在生活上,其过于依赖他人。一般来说,学生的习惯可以分为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两种。好的习惯是需要大量、持续的好行为养成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各种习惯还没有养成,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小学这一特殊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

二、通过固定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习惯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学习过程将不再枯燥无味。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的最初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可是到了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却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通常这种现象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而产生的。那些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大多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够坚持预习和课后复习。

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展开课堂环节之前,学生有必要预先了解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能够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学生应自觉投入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都非常重要,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帮助,比方说设置相关问题、布置相关学习任务等。学生应熟悉运用各种工具,如电脑、词典等,从而及时了解新课程中的生字、公式、图表等。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也能够有效提高。

二是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教师应具有计划性,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方说,班级可以推行值日班长制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出每周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对这些要求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价与总结。完成的非常好的同学将获得相应的奖励,而完成的不好的同学也应得到批评,并尽快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养成长久的习惯。

三是培养学生的课后学习习惯。课后作业成为培养学生课后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执行作业榜样制度,将完成良好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得学生之间能够争相进步。教师在布置相关作业任务的时候,应科学合理。在监督学生课后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使得学校与家庭两方面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大量的“践行”。

一是重视行为训练。只有多次、严格的行为训练,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训练结果的检查与修正。这样能够杜绝学生因为自制力差而产生的行为不确定。好的习惯应被及时强化。兴趣是整个行为训练的起点。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把那些不常见的训练逐步培养成学生的日常习惯,这一过程非常漫长与艰难。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入各种游戏、活动与竞赛等,改变枯燥的行为训练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行为训练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致。

二是教师应重视自身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具有非常高的模仿性,而其自我判断能力又比较差。教师应明确“身教”的重要性,从自身各个方面入手,给学生树立榜样。除了教师之外,家长也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对小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的同时,自身也应该做到。只有这样,教师与家长才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才有可能自觉投入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来。

参考文献:

[1]何世全.浅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学周刊.2016(20).

[2]闫石.祁型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指标设计[J].辽宁教育.2016(01).

[3]余苗飞.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3年14期.

作者简介:

孙永胜,男,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养成教育之我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