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里的人该如何生活

2016-11-25 10:34马维林
江苏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教育者伦理

马维林

时代的进步让我们过上了以前从不敢想的生活,我们享受着物质带给我们的一切便利。生活在改变,但改变了的不都是进化,也有异化、物化、虚无化。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从没有去追问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我们私人空间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我们还拥有公共的空间。公共的空间是一个伦理空间,是大家的空间,每个人都依存在这个空间中,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不是看人对公共空间的依存有多少,更要看每个人为公共空间的存在做了什么。

公共空间是一个伦理世界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总务处徐世明主任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他原本可以有很多时间生活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可以多陪陪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可是他直到离我们而去都没有能够陪妻子和孩子有一次真正的旅行。徐世明主任所诠释的正是一个人的公共空间的品格,一个高大立体的人站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肃然起敬。海德格尔曾经过说,人的世界是共同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正所谓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共空间中,“正是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才能在绵绵几百年的时间里,将人类想从时间的自然流逝中保全的任何体系都融入其中,并使其熠熠生辉。(汉娜·阿伦特)”事实上,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和教育就是我们的公共空间,它是我们生命所系,信仰所及,是一个伦理世界。徐世明用生命捍卫了学校公共空间的利益,引发我们认真审视当下的教育生活——同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生活。

教育者要过一种伦理生活

教育生活是一种审美的伦理生活,其根本的指向是对人的改造,为了培养完整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因为学校教育而生活得更好。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更完美的形象出现在教育生活中,实现对学生的引领。事实上,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方式都是高度自为的,具有鲜明的非日常性,只有在向善、向上、向前的希望中,才能对当下的自我进行治理和改造;只有怀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深刻理解每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才会驱使自己的灵魂和肉体走上伦理之途。正如顾明远所说,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教师,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这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铭记和思考。伦理的教育生活自然要有价值的向度,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理应对健全之人之成长负责。同时,伦理的教育生活是需要教育者以职业操守来规约自己,通过德性的追求和对个体生活的治理,上好每一节课,关心好每一个学生,让成长中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师者的呵护和引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校园里太需要徐世明这样的教育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工匠的精神!他对公共空间充满了敬畏,他为我们营造了让我们永远能从中获得指引的精神空间。

让教育生命的长度无限延伸

金生竑曾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对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进行严肃思考,形成对现实之我的改造。启功在回忆恩师陈垣先生时写道:“漫长的岁月,每次(与恩师)见面,都给我换去旧思想,灌注新营养。在今天如果说予小子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就是这位老园丁辛勤灌溉时的汗珠。”南菁高中68届校友、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在回忆母校老师时也说:“是老师给了我人生的引领,这奠定了我一生不断奋斗的精神基础。”教育者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因为我们从事着育人的工作,生命长度又是无限的。徐世明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延长了他的生命,而他生命的延长又何止这有形的时间。徐世明用他对教育事业倾情付出诠释了公共空间中人的存在方式。他告诉我们,在公共空间里,人的心灵能够体验和经历自由,面对荒谬的现实和生存困境,人可以完成形而上的精神超越。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教育者伦理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