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红兵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会不由得联想到:德国人的工作细节与名牌品质、日本手工艺人渗入器物的心魂与生命。当“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当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更需要重拾“工匠精神”时,灯下,静读海安高级中学总务主任徐世明同志的事迹,日常的点点滴滴,细微平凡而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细的目标、极致的追求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不平凡。”这是徐世明同志的工作信条,也是他的人生哲学。对于做好一件事的目标追求、标准定位,我们每个人心中恐怕都有自己对于“做好”的定义。在“工匠精神”的内涵追求中,美,是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样,美,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而这其中的“求”绝不是简单地从“A”点出发就一定能达到“B”点,因为,从“A”点到“B”点的途中,不仅存在多种途径,而且每条途径上都充满了许许多多不确定性。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努力共同担当,以追求完美为理想和标准,产生不断超越的动力。当我们把精益求精作为每一天教育工作的行动准则,把追求卓越当作不断前行的路标,我们才能在无处不在的教育细节中,在每一天的普通平凡里,一步步接近教育的完美境界。
“工匠精神”是一份坚守的责任、执着的情怀
教育是培育人的心性,张扬人的个性,完满人的悟性的过程。教育不只是一种行为和手段,它需要我们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敬业的情怀乃至宗教般的情怀,用心去实践、反思、批判和提升;去探询、研究、推进和奉献;去热忱、仁爱、恭敬和坚持。徐世明同志执着坚守,用每一天、每件事的责任担当抒写着对教育的热诚,对学生的热爱。食堂里的一次亲切地询问,走道上每一块瓷砖的查看,校园的一草一木,事务的细枝末节……当我们满怀对人的敬仰和对生命的膜拜,我们日常每一天的教育工作就会成为人与人、生命对生命的交往、交融。对于教师,匠心就是一颗纯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贯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何曾或忘?在喧嚣中坚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身为教师的我们,只为教育这一事,努力专注、专心、专情,才能做好这一件事。“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这是朱光潜先生对艺术家的一段精妙论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若没有诗心,便难以萌发美好的教育理想;若没有匠心,美好的教育理想多半流于空想。唯有两者的完美融合,才能实现教育的尽善尽美。
有人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而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把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当作毕生事业的每一步,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执着探索、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匠心纯粹且独运,教育才能达到一种审美境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李吉林老师自诩“长大的儿童”,三十八年只做一件事:为儿童研究儿童,是工匠精神。徐世明同志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师初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棵草去。即使在人生最后的两年里,他仍旧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他的一言一行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这种精神,我们每个人在这种精神的召唤下,前行的脚步会更加铿锵而坚实.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