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湉祎 孙其华
教学改革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十二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新型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教学方式变革成为亮点,学生发展质量得到不断提升。面对“十三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江苏省教育厅于2015年实施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进一步推进2016年第二期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实施,项目培训班于2016年6月26日至29日在南京开班。全省45个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90名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一、引领教育未来
改革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自2000年全国开始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至今已17个年头,对全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江苏是全国教育大省和教育强省,在“十三五”期间,针对全省基础教育存在的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教学关系、教师专业性等问题,江苏省教育厅于2015年制订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旨在动员与组织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者,围绕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展开广泛讨论,进行积极探索。“江苏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作为其中一个重点项目,通过对前瞻性问题的探讨,按照“激发群体智慧,深化教学改革,建设思想高地,引领教育未来”的总体目标,计划在2015—2020年期间设立专项经费,每年重点扶持30个左右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努力创造“校校有教学改革项目,人人参与教学创新活动”的新局面,形成“科研兴教、科学学习、科技推进”的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引领江苏基础教育“十三五”乃至较长时间的创新发展。
二、创新培训方式
本期培训班,紧紧围绕提高培训成效这一目标,突出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政策指导,安排了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的重要讲话和基教处处长马斌的报告;二是实践指导,安排了第一批项目学校的实践经验介绍;三是理念指导,每个组配备一位专家,全程参与讨论交流。
开班仪式上,朱卫国向学员介绍“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与任务”。他首先回顾了我省基础教育在“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十二五”是江苏基础教育大建设、大发展、大创新和大提升的五年。我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围绕我省“十三五”教学改革这一话题,朱卫国具体谈了五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关于教学改革的认识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人应尽职责。二是关于教学改革的成效问题。充分肯定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三是关于教学改革的挑战问题。我省基础教育依然面临实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挑战、传统教学关系难以根本变化的挑战、均衡化提升教学质量的挑战、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挑战。四是关于教学改革的任务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精神,激发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五是关于教学改革的推进问题。要牢固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着力改变教学文化,深化课程的有效整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拓展学习深度和宽度,努力提高教学改革实施能力。
马斌以“让思想实践未来——关于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题,对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文件进行解读。他表示,江苏“十三五”基础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新的理念引领教育实践。本次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以“激发群体智慧,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高地,引领教育未来”为总体目标,将项目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基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二是面向江苏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推广项目;三是面向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在项目定位上,要体现前瞻性、原创新、基层性、应用性、推广性。项目要以聚焦学生学习、课程建设、教学创新为方向,走“科研兴教—科学学习—科技推进”的技术路径,做到“四实”:实际、实招、实验、实效。在项目标准上,要求有前瞻理念,有实践创新,有效能比析,有辐射带动。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是主流趋势。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江苏省督学彭钢为培训学员作“教育研究方法三则”专题报告。他认为,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应在方法的运用上走在前列,主动寻求研究方法的专业支持,提升实践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在分组讨论后,培训班安排了集中交流。对于第一组的7个中学项目,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倪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理解每个项目的核心概念,对于前瞻性的概念,要想实现教育教学范畴内的有效转化,就要进行概念的挖掘与转换;二是进一步完善项目内容的设计,选择合适的项目推进方式,精准化地进行实验;三是进一步提升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各项目学校一把手要高度重视此次项目,组建核心成员队伍,引领整个教学改革与发展。
对于第二组的8个中学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建议:一是进一步聚焦主题,突出重点,相关概念及主题词要进一步明确,提高项目的操作性;二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积极获得专业支持,做到定期反思和评价,加强过程管理;三是进一步强化成果意识。成果要以理服人,做到理论与数据的共同支撑。
对于第三组的7个信息项目,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何善亮教授建议:一是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操控自变量的实验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是否考虑走实验性,需要进一步思考;二是项目建设上,要思考前瞻性理念在实践中的限度、条件与局限;三是项目推进上,每一所学校都需要科学论证项目建设什么、怎么建设和建设的预期。
对于第四组的8个小学项目,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认为各具特点,有的关注教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旨在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成长与生命发展;有的着眼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主张深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难度或是三维目标,更多的是思维、认知、生活、社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有的不仅是评价儿童当下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指导与激励作用,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期待儿童、保护儿童的思想。
对于第五组的7个小学课程项目,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孙其华认为要具有全球视野,了解相关的国内外走势。有些项目要建立统领性的上位概念,率先进行理论建构,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实验项目,不能仅仅作为研究课题;二是综合项目,不能孤立操作,要考虑项目的支持与配套系统;三是一个项目,不能作为教育全部,既要防止窄化项目功能,又要防止泛化项目意义,避免无限放大项目的作用。
对于第六组的8个学前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省学前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孔起英建议:一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界定概念内涵及外延;二是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在学习教育前沿理论的基础上,涉猎社会学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文艺理论等,实现跨学科学习;三是强调研究的规范性。遵循行动研究的思路:前期方案设计是什么——在实践中出现什么问题——反思及后续的改革;四是强化成果意识,建议项目组设置学术秘书,对每一次研讨进行总结。五是加强项目组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6位专家点评后,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对本次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提出了三点指导意见:一是在主题凝练上下功夫。保持概念一致性,一个项目可以有多个概念,但需要统一的上位概念进行整合。项目的内在设计要融通、自洽。加强整体设计意识。二是加大创新力度,充分体现项目前瞻性:(1)问题解决意识。问题的解决与创新是前瞻性的重要标志。只有内生于课堂的问题讨论,才具有前瞻性。(2)抵达教育本质的努力。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基于对人的培养的不满而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对人的成长规律的再认识,前瞻性教学改革要更加合乎教育本质。(3)关注时代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4)具有借鉴性与推广性。三是理论的介入。本次实验项目虽然都是应用性研究,但也要注意理论的建构。学理上说清楚,明晰核心概念,个案的特殊性要体现普遍性。强化成果表达,牢固树立学生与教师成长的根本价值,有项目完成意识,最终形成文本代表作。
三、探索教改前沿
前瞻性项目,要求立足现实需求,瞄准前沿态势,解决教改关键问题。
本期共45个项目,主题丰富,类型多样。按照学段划分,学前项目8个,小学项目18个,中学项目19个;按照类型划分,普通教育项目44个,特殊教育项目1个;按照主题划分,人才培养项目6个,教学变革项目7个,课程建设项目16个,学生学习项目11个,学习评价项目1个,实践活动项目4个。第一组主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展开讨论。第二组对育人模式进行探讨。第三组聚焦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第四组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制度建设。第五组重点围绕课程建设展开讨论。第六组对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进行探讨。每个项目都是在校本实践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方法为路径,大胆实践,积极创新。
在总结讲话中,马斌指出,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专项教改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旨在以思想引领未来,让实践创造未来。思想从何而来?实践从何而来?真正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真实的实践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充分发挥基层一线教师的科研参与作用,通过专家的指导和与同行的交流,提升科研水平,让每位老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与完善过程中,成为科研与项目的引领者、参与者、检查者、诊治者、驱动者,是本次实验项目培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