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验性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的主题
所谓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认识和情感,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活动。吕叔湘先生的大语文观表明,语文教学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要达到这一目的,体验性教学是重要的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性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而进行。“体验”一词,贯穿于“课标”三个部分的各主要方面。由此可见,“体验”既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我们不可能一学到某篇课文,就开展与之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实践经验或体会,通过操作、实践、朗读、联想和想象等方式,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对话,去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体验性教学,强调教学中体验情境的创设,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尊重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可以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是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实施现状
体验性学习,突出的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偏颇。
1.体验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否清晰适切,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达成与学生素养提升的程度。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备课本上常常出现“感受”“理解”“养成”“了解”等字词,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我们的教师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了。将体验引入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体验目标、体验目的,否则很可能会造成盲人摸象的结果。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细化,彰显体验的特色内涵,要把体验目标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区分开来。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5》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呈现:(一)认知目标:(1)通过资料和图片认识夏天常见事物,如台风、雷雨、桃子、梅子、西瓜、蝈蝈、青蛙、知了、葵花、茉莉、荷花。(2)知道它们的特点,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技能目标:(1)朗读词串,初步感受词串的韵律。(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记住字形,能正确书写。(3)知道这些词语都围绕着第一个词语“夏天”来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4)能围绕夏天特点,在所学词语中挑选几个说几句话。(三)体验目标:(1)就生活中接触过的这些事物,谈谈自己的认识。(2)搜集关于夏天的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夏天天气、植物、动物、水果的认识。(3)说说夏天的生活感受,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有了清晰的体验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从容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自然进入情境,感受情境,生成学习认识,达成学习目标。
2.体验情境创设不到位
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可能凭空产生,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更为匹配、适应的体验情境。
大多数教师在实施体验性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但是仍然出现了不少生硬的做法。如有的老师在教到《司马光》一课中的孩子掉入水缸时,立即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小朋友掉进了水缸,你是怎么着急的?学生面对这样突然而来的问题,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应对:我为什么着急?我会怎么着急?这件事与我有关吗?应该说教者关注到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可是由于缺乏有效体验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学习心理的距离比较遥远,自然激发不了学生进行体验的热情。
3.体验内容选择不恰当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体验的,如果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高或者学习内容比较容易,过多的体验设计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教学《识字“燕子、布谷、蜜蜂”》时,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对小燕子都很熟悉,我们重点学习这三个词中的“燕子”。谁来说说燕子的外形,模仿一下它是怎么飞的?学生踊跃表达,积极模仿燕子飞行。看似热闹的学习气氛,实际上是低效的,因为这个词串中,“燕子”是春天的象征,而学生对于“燕子”的外形早已熟知。此处的说外形、模仿飞行,只是学生对燕子认知的再现,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内容选择的不当,必然影响体验性教学的效果。
4.体验过于注重形式
有些教师设计了所谓的课堂体验环节,唱唱跳跳、表演、操作等体验形式连番使用,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学生叽叽喳喳、开开心心,但是如果我们追问一下:学生围绕着什么内容进行体验?体验到了什么?他们是否全身心投入了?他们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还是仅仅在接受老师安排的指令?这些追问,可能不少教师心中都没底,因为事前他们并没有仔细想过这些问题,仅仅是把体验当成了一种调动学习氛围的简单的教学活动方式罢了。
三、提高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有效性策略
1.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
拉近文本与现实距离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与学习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教学情境。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学生年龄的差异,可以创设不同的体验情境。例如,对低年段孩子,可以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使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儿童因爱美而想学;对中年段孩子,可以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儿童因贴近生活产生亲切感,形成关注而想学;对高年段孩子,需要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绪的驱动而想学。endprint
为体验而创设的情景要典型有效,能够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能够将书本内容和生活世界真正关联起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情绪体验。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出示文字: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慌了”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茫然)
师:(问一位同学)你看见好伙伴掉进水缸里,生命有危险了,旁边的小朋友哭了。你能给我们展示一下这个哭的小朋友的样子吗?
学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师:(再问其他同学,语气慌张)怎么办,怎么办?好伙伴掉进水缸了,有小朋友喊起来了。你能告诉我们,这个小朋友会怎么喊,喊什么?
生:快呀!快来人啊!小东掉进水缸里啦!……
师:(转向第三位同学)不能站在这儿等呀,你赶紧去找大人帮忙呀!
生:(立刻边跑边喊)快救人啊……
此时,班级中一个孩子哭,一个孩子喊,一个孩子边跑边找大人,秩序有些混乱。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好伙伴掉进水缸都着急了,有的哭,有的喊,有的找大人,大家都——(学生齐说)慌了!
“慌了”是人内心的感受,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上述片断,展现了当时孩子们发现有人掉进水缸里的真实状况,与后面司马光的“没有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慌了”这一只能内心体会、难以言语表述的词语有了直观而具体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体悟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2.合理选择有效的体验类型
体验有各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需要,有选择地开展体验性教学。
(1)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
实践体验是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心理体验则具有回顾和反思的性质,是学生在心理上重新“经历”别人或者自己以前的经历。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的时候,对于墓穴大小的文字体验,可以让学生以学校的篮球场为参照,或者到附近比较大的广场进行实地测量,然后将数据和课文对比,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钦佩之情。
(2)成功体验和挫折体验
教学中的成功体验,一般是个体完成某项学习或活动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挫折体验则是通过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或者学习的艰苦,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付出相应的努力以完成学习或生活体验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板凳当成轮椅,在保证上身不动的情况下捡起地上的笔,仿照桑兰完成各种原本对他们来说很容易的小动作。学生在体验之后说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再追问:“桑兰这样要生活多久才能康复?”学生说:“一辈子。就算康复了也不能离开轮椅,不能在赛场上展示风采了。”这和她健康时的出色形成了对比,所以桑兰承受的不仅是暂时的疼痛,还有永久告别赛场和不能站立等痛苦,这一切都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和折磨。这样的挫折体验,学生的感触颇深。
(3)期待体验和现实体验
期待体验指的是学生憧憬未来的体验,这是自觉产生的一种向往。例如教学《雨后》,孩子们特别希望能像文中的小伙伴们一样痛快地在雨后踩踩水。老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日子让学生去雨中适当地嬉戏一番。在真实情境的体验后,学生有感而发,纷纷写出了精彩的习作。
现实体验是指学生对当前正从事的互动产生的体验。例如教学《世界多美呀》中“母鸡蹲着孵小鸡,一蹲蹲了许多天。”
师:请大家做个蹲的动作。
生:(做动作)感觉很好玩。
师:谁来说说自己怎样蹲的?
(学生介绍,教师帮助归纳重要词语:屁股不着地,留有一定空间,因为要孵小鸡。)
师:再做做这个动作。
(学生做动作,以为一会儿老师就会让他们起来。没想到两三分钟后,学生开始抱怨蹲累了,老师还是没有吱声。五分钟后,老师才让学生站起来,学生开始体会到蹲并是舒服的姿势。)
师:母鸡要蹲多少天,你们知道吗?(板书)21天。
学生惊呼。
在现实的体验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母鸡的不容易。
3.尊重学生体验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体验的程度与收获也各不相同,因而体验便带有很强的个体差异色彩。教师应正视并珍惜这种差异性,在学生体验的历程中,起到适切的引导和帮扶作用,同时留给学生各自不同的空间、时间,鼓励他们在各种体验中获得成长。
(1)倡导互动,实现整体融合
有效的体验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的高度参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的机会与可能。当学生在体验中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解时,教师要通过解释、提问和其他方式,引领学生将各种体验形成正确的联系,使得相互独立的零散的体验融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认知,从而升华体验。在体验教学中,教师不能预设并规限太多,而应是学生体验的组织者、推动者、引导者、支持者、评议者,并努力和学生共同体验、分享体验。
(2)保持节奏,促进能力发展。
体验的节奏必须符合体验任务的难度,适应每个学生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室后排指导和参与一个小组的体验活动,必须也能关顾到前排学生进行的体验活动。当教师很好地组织课堂,将干扰降低到最小,课堂节奏就快了。教师应该避免在无关紧要的话题上“陷入僵局”,避免离题万里,以及花太多时间指导一个或者一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两头学生为代表,同时关注中间阶段多数学生的感受。
(3)实践操作,提高体验效能。
为学生提供的体验要有可操作性。例如一节作文指导课,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物品,如绿豆(红豆)、装满沙子的瓶子、脸盆(塑料或者不锈钢)、铃鼓、擀面杖、桶等等。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以雨为主题的音乐,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乐器知识,欣赏完后问学生从音乐中听出了哪些乐器,它们在乐曲中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接着让学生把带来的物品拿出来,说说自己手中的物品可能会制造出大自然中的何种声响,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创作一首短曲,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学生倾听各组创作的乐曲,想想在什么时候可以用自己手中的“乐器”进行呼应,全班学生和乐伴奏。课后的作业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小乐队,用自制“乐器”演奏一段乐曲,并用文字描述乐曲内容。
这样的体验设计取材广泛,操作性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契合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是行之有效的。
4.激活潜在的体验因子
体验是个持续的过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进行的体验,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进行,不断强化。很多时候,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感受是“心知肚明而说不出”的,他们对有些内容只是一种感觉,而不能清晰地表述出来。这部分的体验进入学生的潜意识,在未来的某次体验中,这些潜在的体验因子可能被唤醒、激活。因此,体验的效能不仅表现在某一节课或者某次活动上,更对学生的素养形成有着长远的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教学要力求做到目标适切清晰,情境自然真切,合理选择体验类型,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更多地得以发挥。
(徐文军,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