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第五初级中学 华云锋
☉江苏省盐城市第五初级中学华云锋
估算能力是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的估算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并形成便捷的运算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实数”单元中,笔者设计了一次探究活动“有多大呢”,意在让学生从的大小探究入手,形成估计无理数(尤其是开方开不尽的无理数)大小的能力.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算术平方根,对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没有直观的感知,因此,想要从数的角度直接发展其估算能力绝非易事.为此,在组织这一探究活动时,笔者以形引数,数形结合,将繁杂的计算与正方形的面积、边长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估算取值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推动其对估算的理解走向深刻.现呈现这一教学片断,并谈一些个人的体会,说得不对的,敬请批评指正.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表示方法、计算方法后对算术平方根的继续学习.虽然在学习算术平方根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一个新的“数种”的进入,想要在一节课上就达到知识与经验的网络化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既是对新知的探究,也是对旧知的巩固.课上,探究“有多大”之前,笔者已经安排了“探究: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dm2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dm2的大正方形”,这个活动是上一节课认知的自然延续,也是本节课新知探究的开端,用好这个“探究”,将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1.拼图探究,观察边的长短
探究: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dm2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dm2的大正方形?
学生拿出桌上的两个边长为1dm的小正方形(说明:教师课前已经将探究需要用到的正方形纸片发给了学生),在小组中展开探究.教师取出一个边长为1dm的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写上边长1dm,如图1.
图1
图2
图3
3分钟后,不少小组探究得出方法.教师让一个小组将拼图方法进行了交流,并将其拼得的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在图的下方写上”,如图2.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你能利用面积为2dm2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4dm2的大正方形吗?
学生很快给出图3,教师顺势在其下方将其边长“2dm”板书,然后指着三幅图,提问:从左往右,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齐答:变大!教师又问:边长又是怎么变的呢?学生再答:变长!教师继续追问:你能总结出正方形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规律吗?在一番交流后,得出结论:正方形的面积的变化,会带来其边长的变化,面积变大,边长也会变长.
评析:裁剪正方形,再进行拼图,学生是有这方面的经验的.以这样一则探究引入,教者顺应了教材的编排,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展开“可能的教学”.图1至图3的逐步呈现,为的是让学生明晰“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之间有着对应的大小关系”,这是学生探究“有多大”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教者基于图形的一问一答,让学生脑海中与正方形相关的形的知识得以回顾,同时对边长的标注,又让形与数产生了联系,这对下面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
2.数形结合,感知数的大小
教师指着图1和图3说:这两幅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为1dm和2dm,边长都是整数.请你也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图2中的边长!
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很多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再度发问:这样的整数有吗?
学生齐答:没有!
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
一名学生给出了十分准确的理由:根据刚才的拼图,我发现面积越大,边长越长;边长越长,面积也就越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与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边长为dm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dm2,而边长为1dm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dm2,边长为2dm的正方形的面积为4dm2.三个面积(单位:dm2)由小到大排序为1<2<4,所以其边长(单位:dm)的对应排序为1<<2,在1和2之间是不存在整数的.因此,没有这样的整数边长,使其面积为2dm2.
教师笑问:那就不是整数喽?
再从东晋臣民的官方学校教育来看,其官学教育也主要是儒学教育,这与南朝官学的儒、玄、文、史四科的分设与对立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再次齐答:不是整数!
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猜想,有说1.1的,有说1.2的,也有说1.3、1.5的.
学生说:从面积的角度,也就是算出边长为1.2、1.3、1.4、1.5、…的正方形的面积,谁最接近2,谁的边长就最接近.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这些边长下的面积,很快有学生说出,应比1.4大,比1.5小.其理由为1.42= 1.96,1.52=2.25,因为1.96<2<2.25,所以1.4<<1.5.
接下来,教师追问,边长为1.4几的正方形面积与2更接近呢?学生分组探究,每人从1.41~1.49中分别挑选出两个数,并计算它们的平方,进而交流得出“1.41<<1.42”……
3.拓展应用,探究经验再用
评析:通过上面两个活动的探究,学生已经积累下了估算的经验.在经验和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适量的练习是不可缺失的.教者这里安排的探究“有多大”,难度不大,问题解决的过程仅实现了刚刚获得知识、经验的简单应用,当然,在这样的简单重复中,不少同学会自觉地将其与已有的知识比如“结果精确到0.01”等产生联系,使之转变为知识网络的一部分.
1.估算能力培养应向四基借力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新要求”.对估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四基教学,我们应将其融入到常态教学之中,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以本节课为例,探究“有多大”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的环节,除了这个探究活动,全课还有拼图探究和用计算器求值及规律探究等活动,如此大的课堂容量,对“有多大”的探究显然不能成为核心活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把握好估算能力培养的“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这节课上,我们仅能将这一探究作为学生获得四基的一个中间环节,将其“嵌入”到算术平方根的计算及性质认知历程之中,花个五、六分钟就可以了.
2.实数教学依托数形结合给力
实数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数域拓展的结果,由于没有太多的知识与经验作为认知的基础,学生获得这一知识是较为困难的.为此,我们经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数与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形的辨析中感知实数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而体会到实数,尤其是无理数的大小.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引入算术平方根和探究“有多大”之前都安排了一个与正方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接下来学习立方根和探究立方根的性质前,同样安排了一个与正方体有关的实际问题,两个与实数相关的概念的引入都是从形开始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形向数的转化,更要将数与形联系起来,在数形结合与形数转化中揭示实数相关的概念及其性质.
3.经验固化需要反复实践发力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之一,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源泉.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类比认知是较为常见的获取新知的途径,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延续和应用.这种经验的延续和应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自然生长,必要的反复实践将有利于新生经验的固化,使之与学生的固有经验融合,嵌入到已有的知识网络中去.以本文案例中的估算为例,学生获取估算方法“逼近法”的过程积累下很多探究与应用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不定期的实践反复巩固,每一次对新数据的估算都将是对这次探究所“诞生”经验的回顾与矫正,必将会推动这些与估算能力养成息息相关的经验的网络化建构.
1.印冬建.培养运算能力推动“四基”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林群.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林群.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马君琴.立足思维习惯训练强化运算能力培养——以“1.4.2有理数的除法(2)”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4(1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