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的“语文味”

2016-11-19 19:48路长庆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文味工具性语文课

路长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54-01

聆听着教育部教科所语文教育专家们的讲座,专家们高屋建瓴、各抒己见、侃侃而谈。听后回味,对照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有几多感慨、颇多反思。我想:在新课程、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冥思苦想,千言万语,是否都可汇为一句再通俗不过的话: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

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的实施,都不是要将语文课堂搞得纷纷攘攘、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随随意意,而是应该在保持原来的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原来的弱势。

1.落实工具性 张扬人文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工具性落实不足,人文性张扬有余。在一段时间内,我也曾将字、词的基础知识教学环节有所忽略,而布置学生自学,效果很不好。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都是建立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的,而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视训练、天马行空、来去无踪,都是剑走偏锋的做法。语文教学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回归原点,就是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汉语的"书面语""文学语言"与"口语"的区别上,学校语文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的汉语水平向"书面语化""规范化""文学化"前进。发展学生的""书面语""文学语言",就应该是对他们原有"口语" 能力的提升。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運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一般说来,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能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渐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体验。"

2.教材与教学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留给学生很少的阅读、思考时间,而是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但殊不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对文本的分析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主动阅读。所以,语文课堂上真的应该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琅琅的书声还给课堂。语文教学的教材只能是整篇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分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重文章的"渐进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进行"熟读精思""虚心涵咏""温故知新"的教学,要"点到为止"而不要架空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也不要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作文教学也要重视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

总之,语文教学归结起来就是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培养,"个性""个性化""独立""独特""独到""个人""自主""自我""自己""自己的"成为新课程的语言表述特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就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立足语文教学的目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语文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有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作专题报告。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语文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让我们用辛勤的耕耘、创造性的劳动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心灵的碰撞、充满思想的交锋,让我们和学生一道在阅读、写作中浅吟、低唱、倾诉、感悟,体味回肠荡气、体验余音绕梁……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吧,直到永远!

猜你喜欢
语文味工具性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