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主题式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2016-11-19 08:41胡燕萍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胡燕萍

【摘 要】实行主题教学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通过主题整合,将一些零散的、具有相同要素的知识点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组合在一起,统筹教学内容,分课时有机地进行规划、进行教学,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课程整合 主题教学 教学策略

2015年3月颁布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课程实施……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据此,各所学校都开始着手进行课程整合和拓展,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也在经历由知性的授受模式向活动型自主建构模式的转变,通过主题整合,将一些零散的、具有相同要素的知识点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组合在一起,统筹教学内容,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基本空间,是其成长的港湾,也是儿童道德观念的培养场所。对于小学生来讲,家庭对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本文笔者就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这一主题教学为例,来谈谈品德课程主题式整合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明确主题,有机分解

主题教学既有横向的细化分解,又有纵向的递进,其中的关键首先是明确主题。主题(一级主题)确立以后,再将一级主题分解成若干个二级主题,二级主题也可进一步分解为三级主题,让整个活动呈现内容系列化、渠道立体化、方法多样化的特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要避免出现相同内容在综合课、美术课、品德课炒“冷饭”现象,节约学生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各学科中适合开展“我的家庭”这一主题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如《慈母情深》(语文)、《我爱我家》(综合实践)、《我是家庭小帮手》(浙江省小学德育地方课程教材)、《勤俭“小管家”》(美术)、《可爱的家》(音乐)、《This is my family》(英语)、《家庭万花筒》(品德)、《父母,我特别的朋友》(品德)、《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品德)等。据此,笔者在五年级上综合各科内容确定一个主题:我的家庭。把这一主题进行分板块活动,制定“家庭模式、家庭关系、我是家中的小主人”等二级教学主题。再把二级主题分解成三级主题进行教学。

如“家庭模式”这个二级主题,又可分出“家庭模式变迁、家庭情感变化”的三级主题。定好主题,就开始寻找各门学科内容相同的部分,按照目标进行整合。如在执教“家庭关系”这个二级主题时,教学目标是: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与父母互相关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和父母做朋友;体会与父母成功沟通的良好感觉。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笔者整合了品德课《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语文课《慈母情深》等课程资源,重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思路、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二、厘清内容,综合渗透

在主题引领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综合考量该内容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把握好活动实施中的动静关系,实施有效教学。就“我的家庭”主题单元教学的目标而言,教师必须充分考量小学阶段孩子与父母关系变化的心理发展过程,即低中段的学生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到了高段,虽然还保持着这种依赖,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并且要求父母重视自己的意见,直到18周岁。他们会经历 “依赖阶段”“独立阶段”和“成熟阶段”。“我的家庭”主题系列活动的展开应体现这一心理发展过程,并择机适时将教学内容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多科学习内容关联,同时,同步将具体的技能实践与以培养品格为基础的服务教育项目结合起来,强化该主题的综合教育目标。

(一)内容集中,紧扣躯干

内容选择上不应使学生同时学习太多的课程,以免混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避免出现在一堂课中出现过多内容,造成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综合实践教材课程《我是家庭小帮手》中的目标达成里就提到了“怎样才是家庭的小帮手”,美术教材课程《勤俭“小管家”》中的教学内容阐述了“什么是‘小管家”、品德课《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中也有关于“怎样使自己成为家庭的文明小主人”的教学目标。上述课程中的目标、内容、要求集中服务于这一主题教学需求,成为“我的家庭”这一主题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联系紧密,丰富枝干

在保留各学科课程原有属性的同时,还要使不同课程之间的概念关联起来。这是以学科间的“交集”和“盲点”内容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的科际相关整合专题设计,是“学科本位、综合渗透”课程设计方式的必要补充。美术课程中《勤俭“小管家”》一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浙江省小学德育地方课程教材《我是家庭小帮手》一课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感恩意识;综合实践课《我爱我家》让学生懂得如何回报父母的爱。这些有关联的内容成为了“我的家庭”主题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区别传统,辨明根枝

主题整合型教学中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当有别于传统的知识组织形式或分科课程的模式。这种模块整合的方式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选择和开展教学,促使教师提前进行资源的收集与积累——做个“有心人”,在收集应用资源时也要紧扣主题进一步呈现出情感要素。语文课程中《慈母情深》一课,当其被纳入同一主题中时,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再以纯语文属性的教学方式来呈现内容,而是应该重点突出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课程内容的展开应紧紧围绕大主题“我的家庭”来教学,当然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活动拓展,丰盈课堂

(一)活动串联,彰显人文之美

实行主题教学的主要精髓是在“大德育观”的视野下,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品德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通过以小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一些零散的品德要素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组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如在“我的家庭”这个主题中的第三课时——《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笔者就设计了“主题周末家庭活动日”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家庭活动中感受全家人在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中的快乐,同时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耍,增进感情,懂得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积极意义。这一活动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探究景点的河流走向、分析原因提供了基础,为文娱节目的创编提供了舞台……这样的实践活动,必定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品德、语文、科学、音乐等学科统筹整合,进行全课程的教学。

(二)体验为上,呈现品德情愫

整合品德课程,打破课程组织的线性方式,既有横向的细化分解,又有纵向的递进,建立紧紧围绕某一主题的活动组织模块方式,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有机达成品德培养的目标。“我的家庭”二级主题“我爱我家”就可以以音乐为本位、以情为核心、以听唱为重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从对家庭的深情、对弱者的同情、对父母的恩情,用听、唱、思、听的形式,营造“含泪微笑”的课堂氛围,表达爱的主题、家的美好,将音乐与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深度体验,在情感飞扬中实现意义建构。

(三)形式多样,塑造灵动课堂

主题教学模式通过观察、调查、交流、讨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更加轻松、自由的空间,让师生、生生置身于各种“家”的主题情境当中,交流真实想法、展露真实情感、分享心得体会,积累知识、丰富情感、提升实践能力。在这个主题的第六课时中,笔者对英语课《This is my family》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在课堂中整合学生的品德行为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引导他们学会关心长辈,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主题式教学注重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是一个更加简洁清爽、负担轻效益好的课程体系。主题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每一节精心设计的好课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处处适用的,其依托的是学生的经验世界,从而摸索出课堂的支撑点和结合点。主题式教学统筹了关联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同等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内容,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

(浙江省宁波市荷花庄小学 315040)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