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兰 陈娴
【摘 要】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核心。规则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幼儿的天性,通过情境创设、环境熏陶、榜样示范等方式、方法展开,注重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有机渗透。
【关键词】幼儿 规则教育 自控能力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幼儿期(3~5岁),且年龄越小,个性心理倾向性发展越不稳定,越显示出较大的可塑性,这也是早期教育意义的依据之一。幼儿的活动具有分散、自由、自主、宽松的特点,他们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是直观的、具体的,与其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规则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幼儿的天性,采用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渗透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教育策略。
一、情境创设,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内容
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情绪外露、易感。所以创设适合幼儿特点的情境,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规则。
如利用游戏情境“动物妈妈的邀请”,引导幼儿分批盥洗。有效解决盥洗室混乱无序、消极等待的情况。
再如让幼儿扮演去多多岛旅行的小火车,通过火车过大桥、穿山洞、上山坡等情境变化,帮助他们理解排队的形式和规则。
【案例一】收拾玩具变寻宝游戏
区角活动结束后,教师说:“小朋友们,我们把玩具送回它们的家吧!”只见幼儿们噼噼啪啪三两下就把桌面上的玩具收好了,可是仍然有很多的玩具掉在地上。尽管教师再三提醒,幼儿就是不情愿收拾地上的玩具:“这不是我掉的。”怎么办呢?
【分析】
2~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游戏性质的活动。教师在发出“收拾玩具”的指令时,幼儿按要求收拾了桌上的玩具,却不愿意收拾不属于自己领域的玩具,因为收拾玩具本不属于游戏的一部分。此时教师不妨可以顺势而为:“今天我们要来玩寻宝的游戏。哎哟,老师已经发现地上有好多的宝贝了!我看看是谁找到的宝贝最多呢?”幼儿一听说要玩寻宝的游戏,纷纷趴在地上找宝贝了。很快就把地上的玩具收拾干净了。经过两三次这样的收拾玩具,以后每次收拾玩具时,就会有很多幼儿加入到寻宝的游戏中来。教师通过“寻宝”的游戏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幼儿收拾玩具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收拾地上的玩具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二、营造环境,促进幼儿规则行为的自觉性
促进幼儿建立常规的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状态的环境,一种是根据发展的需要刻意创设的环境。当环境中的刺激与幼儿的成熟时机相吻合时,必然就会诱导出相应的行为,而反复出现的同一行为就是自发性的练习,就很容易固定成一种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在设置的环境中渗透某方面的规则要求,给幼儿带来自发练习的机会, 增强幼儿的行为自觉性。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如沿墙铺设的触摸墙、只容一人通过的感觉小路、设置一对小脚印的朋友桥等,帮助幼儿逐步实现对排队规则的理解。又如教师可以在盥洗室墙上贴上富有童趣的洗手流程图、娃娃家入口处画上笑脸的小脚印以及在饮水机前的地板上贴上小脚丫图等,用来时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三、榜样示范,模仿中学习规则行为
幼儿一般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群体行为正处于平行阶段,其特点更多地表现为相互模仿。所以,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开展的平行性的活动中,榜样示范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里最亲密的人,也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各项规则要求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一边讲解一边做给幼儿看,让他们产生最直观的感受,并鼓励幼儿效仿,通过模仿达到练习的目的。如开学初,教师面对所有的幼儿示范接水、喝水、放杯子的整个过程;要求幼儿坐回小椅子,教师自己先示范坐下;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整理摆放椅子、收拾玩具, 把鞋脱了放在小脚印上……通过这样的示范模仿,幼儿就会逐渐懂得规则,学会规则。
【案例二】盥洗室里的故事
其他小朋友已经快速地洗完纷纷离开了盥洗室,但东东和鼎鼎还在磨磨蹭蹭地洗着手,没有结束的意思。教师没有直接提醒他们,而是蹲下来对刚洗完手准备出去的天天说:“天天真乖,手洗得又干净又快,老师真喜欢。”东东和鼎鼎听了,连忙加快了洗手的速度,快速地来到教师的身边。教师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他们俩高兴地走进活动室和小伙伴一起玩了起来。
【分析】
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表扬行为规范的幼儿的同时,也提醒了其他幼儿效仿。幼儿都很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带有肯定意义的动作安抚,更会让他们觉得莫大的欢喜和满足。教师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把东东和鼎鼎吸引过来。就事论事的客观评价能使其他幼儿模仿该幼儿的行为,并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巧用媒介,引导幼儿养成规则习惯
利用文学作品、绘本和碟片里讲述的正面的人物形象,可以引导幼儿养成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如“巧虎”是一个受幼儿喜爱的动物形象,有许多日常规则可以利用它来完成:幼儿在滑滑梯时,经常不知道轮流,要争抢、推挤,正好巧虎碟片中有一个《滑滑梯,轮流玩》的内容,通过榜样示范及学唱主题歌曲“滑滑梯,轮流玩,12345;一个一个,一个接一个;咚咚咚咚咚,变成小火车……”使幼儿在日常滑滑梯时也养成了轮流玩的好习惯。
【案例三】爱玩洒水车的都都
一天,扬扬去接水喝时,突然脚下一滑摔了一跤。低头一看,饮水机前湿湿的一大滩水,只见都都拿着杯子把水接得满满的在学洒水车玩。扬扬摔倒了,都都赶紧把水倒掉回到座位上。面对这个情况,教师没有过多地指责而是冷静地将地拖干,并告诉幼儿这样你们会滑倒很危险的。可第二天不仅都都在玩洒水车,又多了个伊伊,甚至扬扬,把整个教室弄得……
【分析】
都都在班上属于比较聪明调皮的孩子,且具有影响力。虽然他知道玩洒水车会让小朋友滑倒,很危险,但他自控能力比较差,总是管不住自己。而同伴看都都玩得这么开心,也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都都”。
第二天,在谈话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讲了一个自编的故事。
在大森林里,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小河的水清粼粼的,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喜欢到小河边来喝水,清清的水喝到嘴巴里,还有淡淡的甜味呢。森林里有一只小象叫波波,它可淘气啦。它喜欢用长长的鼻子把小河里的水吸起来,往天上一喷,玩洒水的游戏。波波的妈妈说:“波波,你这么爱玩水,小河里的水会越来越少了,我们就没水喝了。”波波一边玩水,一边开心地说:“才不会呢!小河里有那么多水呢!”
夏天到了,太阳公公火辣辣地晒着,许多小动物看到波波玩水玩得那么开心,也玩起了洒水的游戏。小河里的水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小河里一滴水也没有了,小动物们渴得嗓子直冒烟。小鹿欢欢因为没有水喝,都生病了。波波看到欢欢难受的样子,伤心地哭了。他想,要是能把以前洒掉的水给欢欢喝,那该多好啊……我以后再也不浪费水了。
乌云姐姐看到波波哭得那么伤心,就帮忙遮住了太阳公公。“轰隆隆”下大雨了,美丽的小河又装满了清清的甜水。小动物们开心极了,大家都说:“我们以后再也不浪费水啦!”
“好了,老师的故事讲完了,现在请你们也去喝点水。”教师远远观望,幼儿都自觉轮流,接水时小心翼翼的,连最爱“洒水”的都都,也一直等饮水机开关关上,确定没水滴下后才把杯子拿开。此时,教师走过去说:“你们今天真棒!要是以后都像这样喝水,我们就能节约好多水呢。” 后来,再有小伙伴出现玩洒水车的行为,旁边的幼儿就会说:“别浪费水啦!”
五、言语提示,帮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常常忘记规则,从而影响自己和别人的操作活动,对此教师要通过言语和动作给予幼儿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同时注意幼儿的语言正处于简单句阶段,教师应以简单的疑问句形式,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如教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幼儿:“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我们……好吗?”“请你……好吗?”
教师在向幼儿提要求之前要提醒叮嘱一句:“宝宝,听好老师的话。”然后用简短、清楚的语言来说明规则和要求。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期待性言语,给幼儿以鼓舞和指引,帮助他们体验由于遵守规则而带来的乐趣。如教师可以多说“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这时,幼儿有信心、有兴趣去活动,他们也会越来越频繁地说出“我能……我会……我可以……我需要……”等话语,他们会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积极体验对规则的需要,从而使他们的规则意识积极地生长。
当然幼儿自我言语也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幼儿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洗手的时候,教会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手小手冲冲,肥皂肥皂抹抹。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换个手背搓搓,指缝指缝搓搓。小手小手冲冲,打滚打滚冲冲,泡泡泡泡逃走,带着细菌逃走。”这样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就完成了洗手的任务。排队行进的过程中,也可边走边念:“小脚丫,走走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先,不落后,一个一个多神气。” 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接受规则,比直接命令和强制要求效果好得多。
总之,对幼儿进行规则养成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规则教育的目标要适度,方式要童趣,以保证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的游戏、生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