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立足之本,发扬和传承是当下社会之需,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热情,了解甚少,在传承方面有着很大的缺失。国学进课堂,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
但是,同样也要注意,传统文化与课堂对接将面临层层挑战。国学进课堂到底怎么讲、怎么学、怎样才能更有效果、见实效,仍然是一个面临探讨的大问题。凡事都要有个度,国学教育也是如此,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来不得千篇一律。但是,现在的情形却是不容乐观的,突出的现象是赶鸭子上架,国学进课堂一刀切,大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不分学校、班级的情形怎样,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爱好与否,都实行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材校本,统一的背诵内容,统一的考查方式……这样一刀切,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势必还会引起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厌学情绪和反感态势。
一、“一刀切”容易助长形式之风
既然国学传承涉及所有的学校、班级、学生,那就属于搞得好的要搞,搞不好的也要搞。有些学校为了创成绩、摆面子,不顾实效,只是搞一些形式主义,将国学传承“运动化”。如有学校聚集学生到操场,穿自制礼服,戴用一次性纸杯和竹筷做成的发冠,摇头晃脑齐声朗诵《弟子规》,被人笑称为“读书顶个杯具”,还有的学校实质上没有搞国学研习,却在材料上做文章,拍摄假材科,写虚假总结,虚张声势,蒙混过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却带有很大的普遍性。
如何避免“运动化”的传承国学?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人或者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去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遵从上级指令式的发动、形式化的宣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理同样适应国学传承,只有学生从内心需要之,满心想学之,才能乐于接受,才能兴趣盎然,学而不倦。所以,教师的引导、教化显得尤其重要;其次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学其内涵,理解实质,学以致用,提升自我,而非开展形式化的表面游戏之所为。国学进课堂不能为赶时髦而进,不能囫囵吞枣、马马虎虎、应付差事。要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从行为上逐步改变,让自身的文明素质得到充分提升。只有坚持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文化传承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一刀切”容易给教师造成教学压力
校校普及国学研习,班班开展国学课程,明摆着的一个问题是,那些高深的哲学化的“理论”不可能靠学生自学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来辅导、来讲解。尤其是乡村中小学本来教师资源就非常紧张,无形之中又给教师增加了负担。大多数学校认为国学是“语文”范畴,国学进课堂的重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语文教师的头上。这让本来就课业繁忙的语文教师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国学传统真正回归到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动力和不竭之源?笔者认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需要首先解决,在师资方面,教材出台、发放后,谁来讲授课程是个首要问题。国学不仅仅是语文课,它是多学科的综合体,语文、哲学、历史甚至乐律等均有涉猎。仅仅靠语文教师担当如此重任,实有不妥。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要有专职的国学教师。实现教有专攻,方能更好地落实教学计划,普通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会大大减轻。
三、“一刀切”容易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
虽然很多专家提出,国学进课堂只学习不考试,但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不考试,就无法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他们往往会将国学教材束之高阁,甚至干脆不发放到学生的手中,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待之。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有些地方就出现一刀切,硬性规定把国学内容纳入考试范围,且占相当大的比例,这就给“视分为命”的师生注入了兴奋剂,把眼光盯在了国学上。现如今,学生面临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现在又开辟新课程讲授国学内容,这在无形中又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有的学校则课程安排上进行调整,或者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造,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加入国学教育,或者干脆压缩其他课程的课时,腾出时间用于国学讲授,但往往顾此失彼。
再说,国学内容大都是文言文,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离现在久远,读起来文辞艰涩、佶屈聱牙,别说是中小学生,就是成年人都觉得生涩难懂。如果照本宣科全书教授,而不管学生基础如何、程度高低,不仅要求学习古汉语的运用,还要全文背诵,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尤其是程度较差的学生更会如坠云端,无所适从,产生疏远、对抗情绪。
国学是一门厚重而又广博的学问,我们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它。然而,我们需要明白,国学进课堂其目的是普及国学知识,切不可以增加学生负担为代价,切不可将古文的死记硬背当作宗旨,更不可将出口之乎者也却不明就里的古文学习当作普及国学的成绩来看。领悟哲学思想的精粹,引导学生将古代优秀的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善于思辨的思维方式,才是普及国学的真正意义。国学进课堂应该采取普及加兴趣的方式,所谓“普及”是对大多数人而言,了解即可,如学有余力、学有兴趣,便可以国学兴趣小组的形式组建团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至于学习内容也不必面面俱到、千篇一律,要根据各地各学校各人的情况而定,有关部门更无须将学习内容“一统江湖”,将考查形式固定模式,可采取“一校一本”的形式,百花齐放才能百家争鸣。
总之,普及国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至于如何“进”、如何“学”、如何“教”尚在摸索阶段,需要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式。国学的普及不是纳入考试、考核就会见成效,也不是因为有了考试、考核才成为经典。凡事一刀切,要不得。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首羡镇王大庄希望小学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