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园德性养成教育策略刍议

2016-11-19 01:17左进红王忠红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德性养成教育

左进红 王忠红

【摘 要】校园德性养成教育是指在学校中通过情境、活动、体态语、模范榜样、故事童谣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促进其良好德性的养成。相关促进策略主要有: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从“知识论”向“德性论”转型;创设良好的校园德性文化环境;建立多样化的校园德性活动模式。

【关键词】德性 养成教育 文化环境

德性,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5~11岁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是德性生命自主构建和创生的关键时期。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德性是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动力源泉。因此,关注学生完整的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的实现,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当下,开放的社会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开发和培养。然而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犯罪,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像皮鞭一样抽打着我们的神经,引起我们的深思:道德在不断重视教育的今天,逐渐地、不可思议地在流失。

从整体而言,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依赖于个体生活中的养成,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依赖于教育的启蒙,它是一种“养成教育”。一个学生绝大部分受教育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们的伙伴主要以学校为交流场所,学校的每一个成员、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成为德育的资源。

因此,德性行为养成教育是指学校除了德育课程外,更多的通过情境、活动、体态语、模范榜样、故事童谣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对儿童的德性行为进行不断的启发、体验、过滤,促进他们良好德性的养成。这种养成教育主张将学生带入高峰体验中,通过情感体验来涵养师生双方的德性,将自己的情感、热情、激情乃至整个生命融进教学教养活动中。

一、 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从“知识论”向“德性论”转型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 某学校有句这样的格言:“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榜样的力量。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一段只言片语的评价,一个期盼的眼神都可能化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风细雨,能唤醒学生的德性内在潜能,并使之发生“增殖”。有的教师还善于使用各种体态语言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鼓励、赞许、制止、批评,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最佳境界,并获得最佳效果。例如,教师柔和、热诚的目光,能够给学生以激励,这种目光能够使正在努力进步的学生受到鼓舞,促使他继续努力;使遇到困难的学生看到希望,增强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有缺点与错误的孩子得到温暖,增强他上进的信心。

(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教育就像点点水滴,只要水滴不断,总能穿透坚硬的岩石。优秀的教师深知教育工作的艰辛和困难,但他们不气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们常常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

笔者所在学校有这样一位好教师:一个女生因为面部发育畸形,过度自卑,造成压力过大精神异常而辍学在家。整整一年,这位教师六次劝她上学,她就是不来,连她的父母都放弃了。教师仍然坚信自己能够改变学生的态度。隔三岔五地去看她,一谈心就是三个多小时,给她打气,还给她在济南联系心理医生,替她在众人面前保密,并引导其他学生多帮助照顾她。开始,该教师去看她一次,这个学生就来上一星期的课。该教师千方百计利用学生在校时机不断创造适合她表现的机会,增强她的信心,终于让这个学生彻底摆脱了自卑,努力学习,顺利升入重点中学。一个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是不可能做到如此的。

(三)知情合一,文以载道

德性生命是一种潜质,它不可能自发地显现或发挥作用,而必须依赖于合理条件和环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量。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从“德性论”的高度,用共生、生成的思维对教师创造教育观念及其实践形态的研究表明,教育教学的启迪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小学语文《老师领进门》一课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渗透道德情感、人生意义与价值教育,特别是教师利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俗语,在揭示出课文中的田老师谦虚的品质的同时,教育小学生不忘教师的“插柳之恩”,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的成长不单靠教师的教育,还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这个道理,认识到人的成长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中悟出人生的种种道理。这样,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之间形成了相互开放的心态及全方位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德性文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德性教育尤其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

(一)区角文化,寓教于乐

学校里有许多专用教室或者专用区域,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地,是目前学校进行校园形象设计的一个主要原则,它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文化品位。长廊、壁画、花园、雕塑、专栏等无不蕴含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契机。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设有一间创意室,整体色彩明快,布置活泼,图书、电脑、工艺品、桌椅一应俱全,中间还有一棵两三人才能合抱的人造大树,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那里看书、做手工等。而有的学校则利用楼梯口的卫生死角,开辟了一个小小的生物角,养殖、种植了许多动、植物,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充分利用每一面墙,集美、雅、趣于一体,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让每一面墙、每一块砖都会“说话”,表达学生的意愿。所有这些,无疑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在“润物细无声”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和德行。

(二)视听文化,体验渗透

心田要是缺少合适的种子,那杂草就要往外窜,与语言文字符号信息相比,图片、声音、影像信息则更具有明显的体验诱发和唤醒价值。目前,大多数学校单一刺耳的铃声被悦耳动听的音乐所替代,学校丰富的电教媒体资源,正见缝插针地在学生课余时间起作用,让学生经常浸润在良好的视听环境中,使学生极大地得到身心的愉悦和陶冶。如2014年,淄博市启动了新童谣征集活动,一首首新童谣在学生当中广为传唱,成为启迪他们心灵的钥匙。 “轻轨轻轨好好,火车天空跑跑,里面坐着淘淘,淘淘去看姥姥……”这朗朗上口而又充满童趣的歌谣,是淄博市向社会征集而来的“新童谣”中的一首。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一首好的童谣,能给人以良好的思想行为启蒙,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可以成为环境资源开发的重要来源。

(三)人性文化,愉悦氛围

学校环境应该是关爱温暖的、互相尊重的、充满鼓励的,从而显现出来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生生关系是融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小心翼翼触及年轻的心灵。”教与学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优秀教师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是爱学生,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信任和支持学生,使他们始终学习兴趣高涨,自信自能。根据学生需要自愿组合假日小队、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娱乐,在和谐中寻找情趣,互相交流。积极组织各种游戏竞技活动,在活动中成员们互助互教,不仅可以展现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而且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关注,活跃情感。在这种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中,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愉悦的,德性养成是呈良好态势的。

三、建立多样化的校园德性活动模式

学校的日常除了课业教授之外,还有许多穿插其中的活动。这也是学生校园德性养成的重要载体。

(一)扩大阅读,熏陶感染

各类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古典诗文,其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选择健康向上,有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作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来,帮助他们了解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拓展知性、悟性,陶冶性情很有好处。如作为思想行为启蒙教育的典型故事《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诸葛亮借东风》等,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等,表现智慧和力量的故事《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故事《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这些作品音韵优美、意境美妙、语言凝练,能让学生引起思想共鸣,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除此以外,经常读报、交流新闻、发表言论等,还能增强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判断力,及时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多彩节日, 快乐自主

目前,许多小学不再满足于利用传统节日来诠释学校办学理念,而是更愿意通过创设自己独特的节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做学校的主人。于是多彩的节日占据着我们的校园生活,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影视文化节、外语节、法制节、科技节、体育节、旅游节、艺术节、学思节、游戏节……这些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校园节日,正朝着开放、求精、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由于提倡人人参与,学校每一个学生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拿到一些花花绿绿的喜报、奖状,从各个侧面肯定了学生的才能,培养了他们的兴趣。丰富的校园生活,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德性。

(三)活跃课间,导行融情

学校的课间是学生最自我的时侯,往往最能体现学生德性的真实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学生对扔沙包、跳方格、水木金火土、抽陀螺等并不陌生,绝大多数游戏材料常常自己亲手制作。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今这些从小在视听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反而不会玩这些简单的游戏了,动手动脑的能力降低了,由此带来的消极情绪、情感制约着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倡在课间活动中引进传统游戏,教会学生玩有益的游戏,并能组织每月或每周的小型竞赛,真正使课间成为学生的活动天地,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与主观良好感,获得成功感和竞争感,也是培养良好德性的重要环节。

校园德性养成教育就是通过这些有效手段使学生内心深处得到浸润,不着一丝空洞的说教,不做一毫虚假的作秀,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以后的行为,从而克服传统的德育中学生空有道德知识,缺乏道德习惯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从小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山东省沂源县南麻街道中心小学 256100山东省沂源县沂河源学校 256100)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德性养成教育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