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健
【摘 要】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创建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素,把学校办出特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国家有关部门对学校发展提出的工作任务,也是老百性就其子女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创建是每个学校管理者需要好好思考和实践的现实工作。
【关键词】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 创建
谈起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其实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就明确提出: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从此“特色”的价值在中国的教育界开始受到空前关注。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对办学特色的追求热情大增,涌现出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随着学校特色创建,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运而生。可以说在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创办特色学校或办出学校特色依然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办学者若对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这一任务无动于衷,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育人氛围,是丰富学校教育质量内涵,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对“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的概念认识
从国内“特色学校”研究成果表明:“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是学校文化个性化的积淀。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技能技术、学校文化等。这些元素应该说是对“学校特色”这一概念专业性的定义,它既指出了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时也明确地给出了这一概念的外延。
严格地说“特色学校”与“办学特色”是有区别的。
特色学校的建设归纳起来可分为三步推进: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是两个互有区别的概念。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前者是初级形态,后者是高级形态,两者互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提到学校的特色建设,必然回避不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坎。2015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在《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评估办法和标准》及《标准的说明》中,对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定义是:学校文化即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价值、规章制度、行为表现、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是传统文化、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在学校内部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对这一概念的外延明确指出了包含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
上述这些定义,都是肯定性的定义,但任何某种肯定都意味着某种否定,肯定某事物“是什么”等于肯定了它“不是什么”,这就是说定义一个事物,在指出所有属于它的东西,并由此确定所有不属于它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若干与“学校特色”似是而非的概念的差异辨析,进一步揭示学校特色的意义,以免在创建学校特色实践过程中步入误区。
二、创建学校特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是孤立地突出一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学校急于创建特色,不惜集中力量于一点,甚至放松其他工作,以为这就是创造特色,这就能创造特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校特色之花既需要肥沃土壤孕育,需要阳光雨露滋润,也需要小草衬托和绿叶扶持。因此,特色创建不能孤立地突出某一点而忽视和放松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而是应该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相对地集中精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基础雄厚的学校特色。
(二)不是片面地标新立异
不可否认“特色”有“标新立异”的意味,表示与他人不同。学校特色需要发扬创新精神,需要不断地树立新的目标,确定新的立意、新的角度、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取得新的经验、进入新的境界。然而,新与旧相互参照、相互依存,提倡创新并不是“唯新论”,不等于一味地喜新厌旧,创新并不只是形式上的追求,正如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新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称得上创造。
(三)不是浮华的外在装饰
在创建学校特色时有的学校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花大力气“包装”学校,从而忽视了内在质量。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适应内容,为内容服务。因此,学校特色不是浮华的装饰,而是含着深刻意蕴的内在品质的呈现。
(四)不是短暂的时尚
与“特色”相似,时尚也颇有些“人无我有”的味道,能够体现出某种个性与特殊性。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其一,特色的本质是“独特”,即它的优异性在于内在品质,而时尚流于表面形式;为特色而特色,势必要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其二,特色是自觉地日积月累地形成的,时尚则是盲目冲动的爆发式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长期的传统,有可能形成“特色”,但若把“特色”作为行政任务,凭着各种各样的“苦干”或“摸索”,只可能是一种时尚而已。其三,特色是对传统的扬弃,有继承有发展,而时尚则是对较早形式的全盘否定与彻底抛弃,它是短暂的片段,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五)不是“特色”越多越好
小学生把字写端正了,是特色吗?小学生会背乘法口诀,是特色吗?学校有“两操体锻大课间”,是特色吗?如果没有这些“特”,它们本来会是什么“色”呢?有学校不做教育部推广的广播体操,改做“武术操”或是“排舞”等,做就做了,值得开个“全市全区的现场会”吗?化学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品,能说是“课改特色”吗?作文课学生“小组讨论,互批互改”能说是“创新”,值得让大家来观摩吗?若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太多了未必是件好事,多了就有可能反教育、反规律、反科学。
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各地教育部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无论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经费都给予充分的保障。许多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涌现出一批有文化品位和运动品牌的校园文化学校。但是,认真审视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会发现存在两个关键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学校文化内核的提炼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提炼与提升,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与品位。因此,要重视引导学校对办学过程所积淀下来的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进行提炼与提升,挖掘隐含在学校办学后面的深层文化意蕴,并注入到学校的教育办学理念之中,作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精神内核,以此丰富学校内涵。只有当学校把办学理念的精神内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管理和课程当中,才能让学校在校园文化创建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二)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学校存在着重“硬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轻“软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现象,后两个文化建设是我们目前的软肋。换句话说,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做到真正把校园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和自觉行为这一层次。如对校歌、校训、校标,大部分学校只是把它停留在学校有这些东西,而很少发挥其对师生的精神激励作用、没有真正使其成为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教育渠道;同样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也鲜少有真正得到落实,使之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的。因此,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发挥校训、校歌、校标的精神激励作用,在重要的学校活动上师生要唱校歌、高呼校训,让全体师生热爱自己的学校,为能在自己的学校学习和工作而感到自豪;还有,对于校训不宜随意变更,换一任校长提一个校训的作法不可取,正确的作法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在学校“三风”建设方面,学校要借助“三风”建设,增强学校教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让我们的教师沉下身来、静下心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同时,可通过开展主题生动、有吸引力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行为规范、有自信、有礼貌、有爱心的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总而言之,懂得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什么和应该重视什么,才能正确指引我们在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3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