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胜辉
摘 要: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美术学科教学质量一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美术教师没有真正地遵循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美术教学内容的定型规律。同时,还不具备一套完整科学的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体系。为此,对中小学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体系的建构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美术学科教学中,造型教学是一门兼备色彩教学内容和大量的美术鉴赏内容、艺术创造、色彩表现手法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中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学生的造型能力發展的重要时期。为此,笔者选择初中教育阶段中的造型教学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学造型结构化教学体系建构的突破点。在文中将结构化教学理念和美术教学造型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据,进一步建设初中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体系。
一、中小学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
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自身是一种教学的思维反复,它着重强调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作深入探究,最大限度地做到全面理解掌握美术造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出知识内部存在的规律。结构化教学理念中指出美术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由教学目标、教材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四个重要的内容组成。教师只有对这四个重要因素具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并转换成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地顺利进行并获取成功。
二、中小学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体系建构
要想真正切实有效地建构中小学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体系,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全面构建中小学美术造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指美术教师对教学活动成果的猜测,进一步决定教学活动的特殊性。结构化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囊括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学生个体的美术能力是需要在美术实际活动中展现的。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美术实践活动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将美术的教学内容细致分化成为学生自我理解能力、学生再次创造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依据不同的美术造型资源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学生的造型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相关的美术造型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造型能力。这也是结构化美术理念中指出的美术教学最基本的教学规律。例如,生活中所有的复杂多样的平面线都是由最普通的直线、弧线、涡线这三种元素构成的。三要素还可以构成诸多复杂的结构,比如,矩形、圆形、扇形、椭圆形等。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并掌握绘画造型中的形体语言诸多元素和基本的平面线元素,进一步实现全部掌握造型中涉及的所有的形体语言。为此,教师必须要全面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不断进行造型创新。
2.不断优化完善美术造型的教材知识
美术造型结构化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平面线语言基本元素的造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这些造型的实际经验,其实就是储存于美术教师大脑思维中美术造型活动的经验。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反复操作进而获得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平面线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直线、弧线量、涡线这三个内容。在学生开展实际纯平面线造型学习活动时,所有的形体物象能够将其看作平面线语言因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对实体形体的处理手法则必须要以对造型要素进行积攒造型经验。除此之外,教师在具体美术造型知识教学中,一定不会只教直线、弧线、涡线三种线的这一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此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融入教材中的奇特内容,不断构建各种各样经典的纯平面的线、面、体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形体语言充分展现了这三种平面线元素的无限可能性。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进一步地保证了学生对各种各样的二维、三维形体物象开展纯平面线造型活动。
3.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美术造型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思路主要是以平面线语言为基本教学元素选择经典的形体案例,由教师个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转化为形体实践的一系列完整造型活动。学生会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不断增长自我造型经验,进一步强化自我的造型能力,全面实现美术造型的教学目标。美术造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活动时,需要以平面线语言为基本元素选择典型的形体案例,结合学生个体自主完成的造型作品质量,做出作为科学的教学评价。美术造型学科的实际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评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师将自身的教学评价融入实际美术造型教学中,则必须要精心地创设出具有吸引性、操作性的造型结构化课堂教学的情景。这一情景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全面推进结构化教学体系构建的进程。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切实有效地开展美术造型教学,教师必须要全面构建结构化教学体系,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从根本上提高美术造型课堂教学的质量,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良炎.初中造型结构化教学对学生造型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3-97.
[2]王亚兰.综合材料在造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