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怀纫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电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常会碰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课;运用
一、新形势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小学生对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学中,凸显了小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适应”。而新课程改革最为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技术,其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过程到方法,都是以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就广为小学生所喜爱,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要进一步转变,变革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化为新型的共同学习,即小组合作学习。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就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现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新审视,深入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前沿的技术,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并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要求。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如,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键盘指法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教师可以在上完键盘指法一课后、开启新课前,在保证良好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比赛的形式,以赛带练,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技能。同时,还可以营造氛围,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新的内容。
3.科学设定学习任务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任务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学习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这些任务可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有事做。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4.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包办,即教师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种分组方式,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另一种是自由组合,即给小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自由组建合作小组。这种分类方式较适合高年级的小学生。在组成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小组后,有利于今后开展的小组学习。
5.合理分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组建好学习小组之后,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小组根据任务进行分工。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要突出每个成员的作用,使每个成员不仅要负责自己的学习,还有帮助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如,在《多种渠道寻素材》一课,教师可以对小学生提出合作步骤与要求:(1)组内独立探究。小组内成员尝试所知道的各种方法,并且由记录员记录在纸上,以便于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内交流和实践。(2)班级内的交流。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在交流中介绍自己探寻素材的方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实践成果,并记录别人的方法和实践成果。(3)小组再学习巩固。在班级交流结束后,各个小组再碰头,尝试其他组探寻素材的方法。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与合作,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协作、优势互补,从而充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发挥课堂上同伴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6.公正评价课堂
合理的评价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总裁判”,负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在每节课中给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评分。评价方式可以采用组内自评、全班群评、教师评定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要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评,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互评,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优秀的成员,参加全班的群评。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情况,随时给予补充。最后,教师要综合学生的评价结果和自己评价的结果,给予优秀、进步的小组和学习一定的奖励。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果,还要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忙的机会,培养他们互助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J].江苏教育,200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