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玉
摘 要: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学习欲望不强、依赖思想严重,课堂发言常常是一问一答式。我县通过开展以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的“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以来,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灵动展示中学会学习、合作、创新,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五学”模式;实效
一、在目标导学中展示课题,明确任务
目标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起点。我们应该在充分研究课标、教材、学生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如《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16个词语,理解“忐忑不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残疾青年的美好品德。
3.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这些目标导向明确、内容具体、语言精练,符合课文内容和课标对六年级学生的要求。
二、在自主探学中完成任务,发现问题
自主探学就是学生在学习目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是新课学习前的准备。让学生带着这些富有导向性、启发性的问题串进行自主探学。如《凡卡》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1.为什么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现实生活如何?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他对生活的指望是什么?
3.凡卡所指望的生活幸福吗?他能过上指望中的生活吗?
这些问题串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紧扣课文重点、难点,带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启发性,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在合作研学中解决问题,因材施教
本环节是“自主探学”环节的延续,是本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合作的过程就是在小组内交流自我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一起修正和完善认知,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对上一环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采用“兵教兵”或教师个别引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建和组内成员的分工尤为重要。如我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全班37位同学分为6组,既利于本组学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又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每组成员的号数按每单元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列,选拔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最强的担任组长、副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在《我的舞台》一课中,我要求各小组按以下内容进行合作研学:
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1.读一读相关语句。
2.想一想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品一品这样表达的效果。
(3、4号主发言,1、2号补充并概括,5、6号重复一遍。)
有了以上的提示,每个人都清楚了自己应该做什么。组长提出问题,各组组员马上按号数有序进行发言、补充、讨论、记录,各司其职,生机盎然。
当然,合作研学也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因此,一定要注重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或教师综合评价。副组长专门负责课堂发言、纪律、背诵、作业检查等分数记录工作。每周一统分,每月一奖励。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潜能,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四、在展示赏学中培养自信,构建知识
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体现,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可以分为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挖掘了潜能,提升了品质,培养了自信。如《凡卡》一课结尾的展示赏学片段:
学生通过辨析,达成共识:这是一封爷爷永远收不到的信。
此时,一生说:就算爷爷能收到信,也不会来救他!
师问:假设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他会来救凡卡吗?
生甲:我认为爷爷会来救凡卡,他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哪有爷爷不救孙子的?
生乙:我认为爷爷不会来救凡卡,因为他自己已经很老了,冬天那么冷,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可见他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
生丙:我同意他的意见,爷爷根本无法养活凡卡,否则当初就不会送他进城当学徒。
生丁:对!课文用‘梦来结束全文,就暗示了凡卡想摆脱痛苦生活是不可能的。
生戊:这就更让我们感受到凡卡的命运是多么悲惨!
师: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隐喻着凡卡那甜蜜的希望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更激起了我们对凡卡的同情。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发现了问题;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合作补充,让学生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提高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五、在检测评学中巩固提升,调控方向
检测评学,是本教学模式以上教学环节的总落实,是对以上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反馈与监控。检测题要紧扣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进行迁移运用,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如《鲁滨孙漂流记》的检测题: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题是检测学生对鲁滨孙精神的理解,属于基础题,关注到全体学生;第二题是提高题,也就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评估。
构建语文“五学”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实效,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课堂不再是教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交际场。
参考文献:
赵海光.“五学”课堂模式解读[J].高邮教育周刊,2003(9).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依据文本特点,创建语言文字多元化训练系统的教学研究”(编号:FJJKCG14-342)”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