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源于高效情境的创设

2016-11-18 21:43朱国森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朱国森

摘 要:任何教与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情境而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精心锤炼问题情境,确实用好生活向导,认真创造指尖艺术,注重活动精彩流露,让情境之花在此盛情开放,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情感诱发;有效课堂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始终保持适中的学习动机参与学习,让教学课堂从一片死寂中活跃起来,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受传统腐朽、落后教育思想和方式的束缚,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单向的机械化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主体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绑架”或“软禁”,只是盲目地跟从教师将一课又一课的知识“吃进肚子里”,再原封不动地还给大自然,应有的积极、快乐的学习情感也被封存在潜意识之中,教师丧失了教育激情,学生失去了学习生命力,课堂也变得一片昏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小学生的自制力、注意力以及学习意志等较为薄弱,那种僵化、苍白的教学范式,那种令人窒息的教学环境,都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化学生的思维。相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基于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的,着力于打扮、装饰学生所处的课堂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舒适、欢快、神秘、亲切、趣味的氛围,焕发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学习动机,让原本一片死气的课堂顿时变得精彩无限。

一、依托悬念,锤炼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它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机会和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找到了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形象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学习的渴望,焕发出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依托悬念为动力源,精心锤炼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积累与外在问题的刺激便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碰撞,每一个学生都为了满足自身的求知欲而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整个课堂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各种创造火花彼此点燃,并彼此燃烧,课堂也由此生机勃勃,处处精彩。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根小棒,自由选择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这四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4 cm、5 cm、6 cm、10 cm,看谁围的方法最多。

全班汇报:请问你用了哪三根小棒,围的结果怎么样?

通过交流汇报后,学生们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

①4 cm、5 cm、6 cm,可以围成三角形;

②4 cm、5 cm、10 cm,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③5 cm、6 cm、10 cm,可以围成三角形;

④4 cm、6 cm、10 cm,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提问:我们通过交流汇报后发现,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行,这是为什么呢?

在此巧妙地设下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探究活动中,引发学生积极、强烈的思考,并在比对、操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

二、紧接地气,提供生活向导

数学来源于对生活的追溯和思考,又回归到生活的认知和应用之中,脱离了学生日常生活这片沃土,数学学习将失去其最为核心的本源。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各种数学学习方式方法等的发展还未完善,无法单纯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如空想家般自由臆想,如果小学数学能够巧妙地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紧接“地气”,通过具体、形象、直观、可感知的生活真实或仿真情境进行“支架式”辅助学习,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自己熟悉、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更加乐意地彰显自我才华和潜力,而且小学数学课堂也会因为各种鲜活生活事例的介入而变得更加趣味无穷。

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如果教师直接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句简单抽象的表述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实际生活和经验亲身经历“分数”这个概念和意义在自己脑中的形成过程,那分数对于学生来讲,将如空中楼阁。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教师应当接地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或遇到的情境或实例,结合学生对除法学习的积累和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活的生活探究情境,如:

光头强感觉一个人无聊,便买了4只松鼠来养,第一天,他采摘了4颗松果喂它们,刚好一只松鼠得到一颗松果,第二天,他运气不好,只采到3颗松果。这时,每只松鼠还能分得一颗松果吗?

学生经过分析对比,有的得出了每只松鼠可以分到“不足一颗的松果”的结论;有的得出每只松鼠只能分到“3÷4”颗松果的结论;而有的学生巧妙地结合了分数的知识,得出了每一只松鼠分到■颗松果的结论。而无论得出哪一种结论,都是分数探索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在后续的交流、讨论和补充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初步了解了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三、指尖生花,营设操作情境

皮亚杰强调:“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学习不是凭空臆想,也不是无意识地盲目“进食”,而是智力与非智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以及客观表象与理性顿悟间的契合和统一,我们在极力强调数学知识经验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认知发展还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学习活动大多要以具体可感知的客观形象为原材料,进行阶梯式加工、整合并内化为自身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又必须是学生亲力亲为,在各种操作和实践中具体体验知识形成的生动过程,从而让各种数学学习创造之花在指尖绽放,为课堂学习增添无限生机和美感。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基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实践性、探究性等特征,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情境,让学生紧接“地气”,学得自然,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强加给学生记忆,也不能代替学生具体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操作过程,我们应当通过创设具体的操作和探究情境,将这个形象、具体、深刻的摸索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如引导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凑,看看是否能够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图形,进而求出其面积。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仅会发现三角形种类的多样性,需要进行多次操作和实验,而且还可能拼凑出自己还未学过的图形,增强认知冲突,而这些都是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珍贵体验,这些疑问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

四、精彩流露,注重活动穿引

小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课程,其本身所独具的抽象复杂性使其隐约携带了几分神秘色彩,但对于大脑发展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还在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纯净”的小学数学呈现给他们的更多的是压迫感以及苦涩乏味的体会,学生在没有任何载体依托的情境之中学习,容易让课堂变得沉闷、紧张、拘谨起来。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活动和游戏具有其他年龄段所无法比拟的偏爱”,况且,活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如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搭上“活动”这趟快车,以活动作为载体和线索设计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玩中学,学中玩”所带来的快乐和收获,那学生便能从一贯的严肃、僵化氛围中解脱出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会流露出更多“意外”的精彩。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面积的意义”,设置了一个故事性的活动情境:

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4 dm、宽6 dm的长方形以及一个长10 dm、宽2 dm的长方形。

师:这是动物王国里的两块菜园,狮子王吉吉要把它们分给山羊东东和狐狸菲菲耕种,老实的东东让菲菲先选,菲菲急急忙忙选了后面这一块菜地,而且她还自以为占了很大的便宜。现在我们两两一组,一个扮演东东,一个扮演菲菲,看谁选到的菜地能够“占到便宜”,并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或如身临其境,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到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作为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情境教学最为核心的本质就在于诱发学生这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学会在各种认知情境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具体形象的数学表象、模型或概念中实现理性的顿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各种创造之花也会盛开整个小学数学课堂,精彩、唯美的课堂氛围也会“如期而至”。所以,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多地研讨情境教学所能为孩子带来的具体情感、认知、智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将思维长期被“绑架”的学生们成功解救出来,让他们能够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投入精彩的数学课堂学习和探究情境中。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