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韦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和社会用人需求标准的日益提高,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有“高学历”,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各界认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各高校不约而同的时代诉求。目前,我国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教育院校大多数都开设了经管类专业,相比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更便利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条件。本文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共存的特质,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23-02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而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热潮。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说:“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创业教育能保证我们的后天”[1]。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教育模式的转型,将传统的、单纯的专业教育逐渐转变为实践型、复合型的应用教育势在必行。如今,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各界认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各高校不约而同的时代诉求。相比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更便利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条件。本文以吉林市某高校为例,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共存的特质,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特质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融智商、情商和财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2]智商有利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学习,情商有利于心态的不断调整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财商有利于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可以提供强大的创新创业动力。就目前的学生创业情况来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占有很大比重,受专业本身因素的影响,经管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往往表现出一些共性的能力特质。
(一)拥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生源以文科为主,相比其他理工类专业,经管类大学生在思维意识形态方面更具活跃性和细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较为活跃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其相对拥有更强的交际沟通能力。人作为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思维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特质之一。
(二)拥有契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基础
创新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头脑中好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过程,一项成果或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普及应用,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机的捕捉、商品的问世、市场的推广、前景的分析和企业的运营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定位非常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所囊括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为该专业的大学生打下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虽然有着其他专业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创新创业讲求的是来自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3]
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思路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含了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建设、适应经济社发展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学生自身的能力特质和行为特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等方面。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看待创新创业问题的思路。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也是当前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看待创新创业应理性而客观,不能不区分个体差异就极力鼓励大学生去创业,也不能对怀有创新想法和创业念头的学生进行否定。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当中的“成绩论”“就业论”,用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二) 转变师资力量构成,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着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创业型师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并组织教师多参加校外实践和创业模拟活动[4],把校内的教师送出去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把校外的创新创业典型请进来广作经验交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和思维,坚决避免按照书本的理论宣讲式教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趣味性、经验性、实践性。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富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质,针对不同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学生个体各自不同的特质,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学习制度方面,为方便在校学生进行创业,可以为其提供更具弹性的学习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放宽在校大学生求学年限方面的要求。在授课形式方面,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5],允许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自由选择,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引进互联网前沿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创业教育时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检验成果方面,将传统的试卷考试转变为撰写商业计划书、企业运营模拟报告、新产品投放可行性分析等形式。
(四)转变实践平台重心,适应能力培养需求
推动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校内实践平台向校企合作平台的方向进行转变,与社会企业开展全面合作,积极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推动校内外科创实践基地的建设。让有创新思路的大学生能够付诸实际,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能够拥有尝试的空间。通过校企合作,为在校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以吉林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该学院拥有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下设一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两个校级科研机构,目前拥有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搭建大学生科创实践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活动载体,也是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该学院利用先进的科创实践条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专业分明、层次分明的校园科创实践赛事,广泛吸纳在校大学生富有创意的想法和适合创业的项目,并择优将参赛项目逐级向省部级和国家级赛事推荐。同时,该学院注重将理论成果向实体成果转化,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孵化,推动创新创业成果化、商业化,激发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
(二)推进“N+3+2”人才培养模式
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学院结合自身师资构成和校企合作实际,提出了“N+3+2”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由N名不同领域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科创赛事、优秀项目孵化,由N名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师负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教育;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三个建设”,即实践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赛事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优选校内和校外两类指导教师,以学习创新创业理论为基础,以听取优秀经验为提升,以各项赛事、实习交流为媒介,全面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验证的“双重教育”模式。
(三)建设“三真型”实践基地
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所依托的平台关键在于一个“真”字。该学院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与企业发展运营同步的“实践真环境”,让参与的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规律;坚持推进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务求做到“科创真项目”,让各届参与各项科创实践赛事的学生切实感受创新创业的魅力所在,提高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荐在校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切身感受企业日常运转过程中的“从业真要求”。该学院基于校企互惠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对口企业共享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共同培养提笔能学、放手敢做的复合型人才。
(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传统的高校教育师资结构侧重于理论教学,为达到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学效果,该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当前阶段的发展理念、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丰富自身动手能力,积累生产经营实践经验。邀请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典范来校与师生进行经验交流,吸引具有丰富企业生产经验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或者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同时,该学院在省内各高校之间、对口企业之间,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经验交流,完善教师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切实提升教师创业教育学术水平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过勇.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EB/OL].http://roll.sohu.com/20111028/n323778647.shtml.
[2]李琼.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及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14-17.
[3]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 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151-153.
[4]林丽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9,01:100-103.
[5]马建荣,钱国英,徐立清.开放·融合·实战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67-69.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