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邦琼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在小学课程安排里是年年有,期期有,天天都有,但是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不尽人意,成为一门“高投入”“低效率”课程,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 “美”,并且疏远了“美”。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怎么样向学生传播美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的教育;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美的传播。美是教育的磁石,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下感受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在小学课程安排里是年年有,期期有,天天都有,但是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不尽人意,成为一门“高投入”“低效率”课程,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 “美”,并且疏远了“美”。 没有美感的教学,便是一项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机械性活动,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单一地以“告诉、说明、讲述”等方式来推进教学发展,小学生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是无法产生愉悦的情绪,也不可能形成以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过程的动力。美是一种“自由的形式”,即合规律性,也合目的性统一的形式。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吸引小学生他们注意力,促进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此推进教学进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学需要美,语文教学也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一、引导朗读体会意境之美
晋朝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就曾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思是说只要多读书,就会自然而然的领略其中的含义。其实朗读的过程就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一个动态过程,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活力,这是一个学生与书面文章交流的一个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诵读其实是“美读”的过程,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说明诵读的美,并不在于诵读的技巧多么高深,而是强调情感的表达,体现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和交融。只有诵读者做到和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可以达到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导读、同学的评读、学生的范读、自读、引读、议读和齐读等多种形式来,来让学生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学习《观潮》一课时,首先是让学生自己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体会作者在钱塘江大潮在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不同时间的认识感受变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里面比较喜欢的句子。接着进行指名读、评议和复读。接着教师范读,老师范读要让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好像就在《观潮》的现场。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喊着、挥舞着手的朗读中。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其实更多的会让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和“气壮山河”的宏大场面,真正体现出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活用插图感受形象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是其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安排都是根据学生的年级及年龄特点配以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逼真的图片,这符合了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些插图活泼生动、图文并茂,能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目光,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能给小学生以美的感受,符合了审美教育的特点。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则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形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会成为审美对象。所以美感的获得开始是在于对形象的感知过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易于理解的文章,可以根据语言文字意思,通过想象,清晰的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以获得美的享受。而有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仅凭文字的叙述,就很难让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原因是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不发达,表象储存还贫乏。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能使学生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与高尚情操的目的。如教学《爬上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可以从课文中的爬山虎彩色插图切入教学,先让学生注意观看爬山虎的整体形态,然后认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怎么样的特征,并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一下。学生欣赏了插图,便会对爬上虎的脚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此产生兴趣,教师可以继续追问:“爬上虎除了这样有趣的“脚”,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的兴趣愈加浓厚,由此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美丽的插图和精彩的文本中自由徜徉。
三、灵活运用语言知识体现艺术之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重要工具,教师只有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语言才能被学生所感知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活用语言,以此活跃整个教学课堂,假设教师语言深奥难懂,学生就无法接受与理解。例如我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授《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处让人深刻,在讲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响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洒点。”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读了起来。从于老师的回答方式,我们可以看见该方式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得多。因此一位好的小学语文老师,在语言方面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感情真实,声音抑扬顿挫,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与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和学生交融,以此不断给传达学生一种艺术的美,提升传播美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挖掘数学美育功能促进职高数学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 研究与实践,2013(04):74.
[2] 左端银.小议写字教学的潜在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