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6-11-16 10:31魏婕
大观 2016年9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论语利益

摘要:家庭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亲情伦理是家庭建设的核心。自古以来“孝” 都是中华民族家庭一个特有的文化,在孔子看来,“孝“主张对父母不仅是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物质条件,还要有精神上的“孝”。“孝”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对父母的孝是渐行渐远,所以重视和重新倡导孔子的孝道文化对我们建立公民道德有借鉴价值。德性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厚德载物,有德方可成大事。孝就是一种大德,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德性。

关键词:论语;孝;公民道德

家庭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织形态,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在我国文化传承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家庭关系中,“孝”是处理家庭关系最基本的道德。

一、《论语》中孝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当时生产力发展迅速,青铜器得到了广泛运用,铁器的发明,致使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牛耕也开始广泛的应用,农业产量不断提高。这为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西周时期,井田制度逐渐被瓦解破坏,土地所有制也发生了变化,从分封世袭的土地变成了国家所有和新兴地主私人所有的土地。因此,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后来又有一些富商大贾可以凭借经济实力同各路诸侯分庭抗礼。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礼崩乐坏,王纳解纽。在《论语》一书中有记载,“克已复礼”指的是就是此事。在官制上也有所变化,原来的王公大臣以及臣仆主事型官吏开始向司民、司军、司政官吏转变,而掌管祭祀、书记、典籍、历数、地 理、掌故、祷告、卜筮、接神等事务的神职官员在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中地位不断下降,这一系列变化都是由于奴隶主王权的地位不断下降而引起的。

社会制度的更替,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孔子为了稳定社会,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提出了《论语》的核心思想“仁”,而孔子为了寻求“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提出了“孝”。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要做到安邦定国,首先要家庭的关系处理好。因此,在《论语》中,孔子直接对孝的论述就有12则。

二、《论语》中孝的内涵及其特征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孝,但是孔子对孝的理解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在世的父母的孝;另一方面是对已故父母、祖先等的孝。但是在孔子的思想当中孝主要指的对象还是家庭。所以孔子认为孝必须是建立在有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论语 学而第一》中就有所表述:“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4这一句话不仅说明了孝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且是建立在有自然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这就不免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孝”到底是什么?孝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家庭伦理关系。所以,孔子认为孝是儿女用自己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善事父母。孝首先是物质供养,对父母提供衣食住行。《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p15这是孝的物质表现,但是给了父母好的饭菜,没有好的脸色,对父母同样是不孝。因此,不仅有物质的孝,还应有精神的孝。这是发自内心的的对父母的关心与尊敬。《论语 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p14,由此可看出孝不仅仅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更大程度上要照顾到父母的精神层面。只有物质的孝,是不完整的孝。

孔子不仅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加以解释,而且孔子对孝的具体内容也有所概括。首先他认为要赡养父母,要关心父母,这是最基本的,这是物质孝的一方面。其次,对父母要敬。敬是子女对父母为了自己所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时,孔子认为对死去的亲人同要做到敬。《论语 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认为他没有亲自去参加祖先的祭祀,就和没祭一样。第三要对父母的志向有所继承。《论语·里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P40孔子还认为要先孝后忠。孝是忠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做不到孝,那么他很难对国家忠。

《论语》中大量记载关于孝的内容,考虑到春秋的背景,论语中的孝更多的是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家庭的关系。但是随着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孝也成为了一种责任。

三、孝是当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公民道德是指我国公民人人都应该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它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又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础。[2]p1从古到今,任何一个社会前进与发展,人是关键因素。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些文化建设的目标,始终围绕的是以人为本、建设为主的价值主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的还是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素质,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公民道德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其主体也是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公民道德调节社会生活,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2]P3-4道德是人性的自觉产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一。因此,充分发挥公民道德的调节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利益矛盾与冲突,以此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不仅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价值,而且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公民道德,家庭美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处理好家庭关系,是保证公民道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四、《论语》中孝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有益借鉴价值

孝敬长辈是一个人良好品行的表现,同时也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孝敬老人不单单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应该树立对父母存有感恩之心,对其他的老人要尊敬,这样就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对实现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孔子的“孝”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起引导作用。孝不仅可以调整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保证家庭团结和睦[3]。同时,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道德的起点,一个行孝道之人,必是一个道德素养高得人。在孔子的文化思想中,德性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厚德载物,有德方可成大事。孝就是一种大德,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德性。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陈宇光,雅菁.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根本途途径--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J].师范教育,2002(3).

[3]藏乐源.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J].齐鲁学刊,2005(2).

作者简介:魏婕(1987—),女,内蒙古包头市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论语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I Love You, Dear China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