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 陈伟华
依类比教学优化知识网络、提升迁移能力
——以“线段与角”复习课为例
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 陈伟华
通过类比的方法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优化知识网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类比;迁移;知识网络;线段与角
“类比”是根据两个不同的对象,但在某些方面(特征、属性、关系等)的类同之处,推测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同之处;“迁移”是利用新旧知识、新旧规律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通过不同知识内容间的类比可以实现问题的迁移和化解,进而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线段与角是平面图形的基础,它们之间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在复习时,笔者特别增加了一节从类比的角度来关注、辨析线段与角的复习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笔者以此为例,谈谈“类比”教学,与同行交流。
1.活动一:线段与角的大小类比
例1:如图1所示,估计线段AB与线段BC的大小关系,再用刻度尺或圆规来检验你的结论。
例2:如图2所示,估计∠AOB 与∠BOC的大小关系,再用量角器或圆规来检验你的结论。
图1
图2
简析:对于例1,我们可先用目测估计,再用度量法或叠合法。用度量法时,先用刻度尺量出线段AB与线段CB的长度,再做比较;用叠合法时,先用圆规量出线段AB的长,再用圆规的一端和点B重合,当另一端和点C重合时,AB=BC;否则,会有AB<BC或AB>BC。与例1类似,例2也可用目测估计、用量角器度量、用圆规叠合的方法。两个例题形式相同,答案相似。通过类比,学生感受到了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
2.活动二:线段条数与角的个数类比
例3:如图3所示,在线段AB上取3个点C、D、E,则图中共有几条线段?在线段AB上取n个点呢?
例4:如图4所示,在∠AOB内部引3条射线OC、OD、OE,则图中共有几个角?在∠AOB内部引n条射线呢?
图3
图4
3.活动三:线段与角的和差关系类比
例5:如图5所示,点C、D在线段AB上,
则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6:如图6所示,在∠AOB内部引2条射线OC、OD,
图5
图6
则∠AOD =∠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线段与角的和差关系是几何证明的基础,在证明的方法、策略、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相通性,都是将线段(或角)转化成若干条线段(或角)的和或差,从而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类比教学,学生的相关知识网络得到了优化,迁移能力得到了提升。
4.活动四:线段的中点与角的平分线类比
例7:如图7所示,点C在线段AB上,点D、E分别是线段AC、CB的中点,若AB=6,求DE的长。
图7
图8
例8:如图8所示,射线OC在∠AOB内部,射线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若∠AOB=130°,求∠DOE的度数。
简析:在讲解例7时,老师可以先详细地复习与线段中点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引导学生掌握其中最基本的几何语言,点D是线段AC的中点(中点的定义)。由于本题没有给出两条线段AC、CB的具体数值,只给出两条线段BC的和AB的长度,导致有的同学无从下手,有的同学只会写出结果,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解题过程,,老师可以把以上解题过程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模仿例7来解答例8,并要求用规范的几何语言表达解题过程。通过类比,能较快提升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5.活动五:未知图形条件下的分类讨论
例9:若线段AB=6,点C在直线AB上,点D、E分别是线段AC、CB的中点,求DE的长。
例10 若∠AOB=130°,引一条射线OC,射线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若∠AOB=130°,求∠DOE的度数。
简析:例9中,因为点C在直线AB上,而且图形又未知,因此,需要分类讨论三种情形:
情形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解得:DE=DC+CE=…=3
情形2: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解得:DE=DCCE=…=3
情形3:当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解得:DE=CEDC=…=3
在复习中,很多同学由于考虑得不完备而漏掉一解,通过吃一堑长一智,在做例10时,同学们会变得更谨慎,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10解略。
1.运用类比,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优化知识网络
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有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在习得的过程中有“不平衡”和“平衡”两种状态。若能巧妙地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教学,不仅可以让习得的过程进行得更顺畅、更高效,还有利于学生保持习得内容长久稳定。数学知识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特别是有些并列的数学知识,它们研究的对象同类,研究内容相近,研究的方式相同,因而它们学习的经验可相互借鉴。我们可以合理地运用类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类比中探究,在探究中掌握新知识,形成稳定、清晰且整体的知识网络。
线段与角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平面图形,是研究其他图形性质的基础。线段与角在它们的度量、条数个数、和差关系等性质的研究思路相同,如线段中点与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几何语言的表述和说理、运用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类比。通过这种类比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体会到知识之间存在的关联,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清晰的印象和知识结构,构建起知识网络,这为以后研究几何图形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2.运用类比,引导学生感受研究不同知识时的方法联系
世界是广泛联系的,数学学科内的不同知识内容之间更是充满关联。旅美独立数学教育研究者马立平博士在名著《小学数学的掌握与教学》中曾指出:数学教学应追求数学知识的关联度、贯通度,并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深度与广度的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比如在每组例题的呈现上从形式与本质上都是相近的,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感受到问题在形式上的关联。此外,问题在解法、变式等角度上的本质相通,如本文中的例1、例2中线段与角的大小类比,例7、例8中线段的中点与角的平分线等,通过类比,促进学生感受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
3.运用类比,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进而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作为知识的数学离开学校可能不到两年就会忘记,唯有深深铭刻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策略等,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本节复习课将线段与角进行全方位的类比,让学生明确了线段与角学习的目标,带领学生理顺了学习的思路,真正让学习活动具有了思维的含金量。在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平面图形”研究的一些“基本套路”,感悟“类比”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在类比中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合理运用类比的策略,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优化知识网络,有利于知识的固化、活化;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在类比中探究,在类比中归纳,在类比中建构,从而提升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造有类比问题的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江志杰.二次函数模型的迁移与类比[J].中学数学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