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摘 要:通过“律动教学法”辅助学生听辨音乐要素——节拍的强弱规律,理解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本文体现了节拍律动特点及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师生共同体验“律动教学法”在唱歌教学节拍中的实践与应用的有效性,进一步从视、听、动、想中提升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倾听音乐、表现音乐、歌唱生活美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律动教学法;节拍的强弱规律;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91-01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有组织的乐音为材料构建而成的。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引起人类情感的反应,因此,音乐只能诉诸于听觉来感受,音乐教学过程中,“听音乐”是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课程标准为理念,以审美能力为核心,在音乐歌唱学习过程中捕捉到生活中美妙的音乐,唤醒天生的本能并且在学唱中有效地渗透音乐基本要素,准确听辨节拍强弱规律的声音特点,是 “律动教学法”辅助学生聆听歌曲节拍中的核心要素。学生感受节拍强弱规律的听辨能力方面,怎样借助律动教学方法以“听”为第一要素,训练听力,辅助辨听强弱规律的领悟能力,这是我们与大家实践探究的问题。
歌唱课是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如何把歌曲的强弱规律唱好、唱准,使歌唱教学的方法趋向于生动化和多元化?不妨从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问题着眼来解答。如代唱法、听唱法和视唱法在学唱中广为应用,从形式上看,灵活多变,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但是从内在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的核心要素来看,在唱好歌曲的强弱规律这一环节,教师时常忽略了声音效果,把强拍、弱拍、次强拍、弱拍混为一谈,学生习惯在书上看到拍号就认为理解了音乐强弱规律的含义,忽略了以听觉为主感受音乐强弱规律的变化,及音乐语言的表现美,教师常采用说教,如:四三拍—— “强弱弱”,学生越说越强,甚至把弱说得更强,导致从字面上理解,没能静心从听觉上聆听出强弱规律内在的核心色彩,从而游离了音乐要素的含义,导致聆听、歌唱时出现了不必要的噪音。针对此问题如何准确听出、唱准歌曲节拍规律的核心?
首先播放歌曲,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随歌曲手舞足蹈、用简单的律动在不经意中突破了聆听强弱规律的难点。抓住这一特点和师生共同体验,借助律动教学法即可辅助学生聆听音乐节拍的核心要素。接着在聆听歌唱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曲中,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吸取舞蹈简单的律动方法,用肢体语言编排符合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潜移默化渗透到各种节拍的强弱规律中,听辨各种强弱音。那么,什么是律动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韵律的走动,在舞蹈中身体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动起来。另一种解释为,律动仅是指动作中的规律,而动律则是指律动中的规律,即动作中规律的规律。律动教学法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的动作,如跺脚、拍手、打响指、拍腿等载体,确保以听为核心、以初步感受音乐为美,以歌唱表现为动力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辨听、对比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混合拍子”核心要素——声音表达细节变化,进一步从视、听、动、想的途径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有效提升学生听辨节拍规律变化美的综合能力。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山之音学歌课《青春舞曲》为教学案例,进一步佐证律动教学法对聆听唱歌节拍的实践意义。《青春舞曲》是4/4拍歌曲。教师首先用新疆特色的舞蹈动作踏点步(用于强拍),“挽花”(用于弱拍)和拍手(用于次强拍),“挽花”(用于弱拍),将4/4拍的强弱关系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既体现了音乐要素,又凸显了新疆人能歌善舞。在学生学歌时为了精准地表现强拍和次强拍的区别,还可以设计身势,强拍拍手,弱拍拍肩膀,次强拍拍腿,弱拍捻指。整个学唱和律动的过程,教师没有完全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学生个人喜好选择舞蹈动作和身势进行律动。某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更是可以根据音乐情绪和节拍特点自行将舞蹈动作和身势动作进行编排。这样,学生既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又能充分根据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进行创作。
总之,通过“律动”将节拍的强弱关系演变成舞蹈动作,能够更好地聆听、感悟音乐内涵,了解唱歌与姊妹艺术(舞蹈)文化的关系,在歌唱教学中更好地感悟“乐之声、舞之魂”的美。所以,律动教学法(肢体语言)是辅助歌唱语言感受的最直观方法,是人文气息体验的最直接有效方法,更是用心聆听节拍强弱规律核心的重要方法。最终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倾听音乐、表现音乐、歌唱生活美的综合能力。
律动教学法,给予学生无限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直观体验,更是享受表现音乐的“魂”之所在。
参考文献:
郭媛媛.“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4,(9).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