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荣
摘 要: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名家名篇,这些文本蕴含着丰富的语用价值和丰厚的价值意蕴。教师必须从研读文本入手,引领学生在深入浅出中感知文本情韵,揣摩作者的创作思路,从而遴选最为适切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精神成长奠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84-02
有人曾经指出,目前课改最大的缺失就是众多一线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必备基本功之首。
一、悉心体悟,对话作者,争做文本知音
语文教学视野下的文本资源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中的文字资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他学科中的文字作为一种资源,学生只要提取其信息即可;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学生借鉴、品析的范本,文本承载的人文精神也是其他文本无法替代的。因此,对教材中名家名篇,必须潜心会文,力争做文本的知音。
(一)把握本质价值,不曲解文本
文本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人文内涵,并不能断章取义地理解,而要引领学生从文本的核心要旨出发,防止学生由于整体把握能力的欠缺,导致理解的价值失衡。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有学生指出:孩子费尽千辛万苦才钓到一条鱼,作为父亲应该鼓励孩子,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此时,教师就应该发挥导学效能,在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的基础上,发挥文本的熏陶作用,引领学生趋向课文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迈向意蕴深处,不止于表层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但纵观当下课堂,很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于表面,一味地引导学生机械地读或采用形式主义的角色表演,这都说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并没有到位。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发掘文本蕴藏的价值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生长点,才能遴选出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三)整体观照文本,不割裂肢解
对文本的深入,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逐字逐句地感知每一句蕴藏的价值点,还要在此基础上,以整体性的视角观照文本,把握文本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引导前后联系中提升对文本解读的广度与深度。例如,《雨点》一文中分别展现了雨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动作的状态,在引导学生逐句体悟之后,教师将四个动词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与相应的水流进行了合理准确的搭配,在练习辨析中加以对比,从而用整体的眼光把握了文本,为高效体悟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核心,辨析揣摩,促进言意兼得
古语有云:文从心出,心在文中。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历练,主要是通过文本实现的。只有穿越文本表层,直抵语言内核,才能揣摩出文本的内在意蕴,在品析语言、玩味文字的过程中,与作者悄然会心,引发心灵的共鸣。正是这种长期的潜心会文,才能对学生内在心灵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的价值取向、灵动的审美就蕴藏在对文本语言的悉心品味与体悟的过程中。紧扣这些,才能促进学生的言意兼得。
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课文中有一句话:“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如果细加揣摩就会发现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句中的三个“一”出发,揣摩语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有一次”凸显这样的事例对谈迁来说可谓不胜枚举,此为其中之一而已;“一点史料”可见谈迁常常为了获取少些的材料,却能付出几倍的艰辛;而最后的“一百多里”,则更以非常直观的数据凸显谈迁不畏艰苦、奋力写作的精神。
文本的语言表达往往承载着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经验,学生对这种独特经验的感知,对于学生感受文本语言彰显出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学生的言意兼得奠定了基础。
三、辩证统一,彼此融合,把握核心关系
(一)交融共生,把握个性体验与基本取向的联系
接受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作品在经过读者的阅读之后,都有被重新阐释的空间。读者作为主观能动性极强的生命个体,必定会按照原始性的经验重新定位、理解文本。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能依托教参,不敢半点旁逸斜出,这就严重窄化了课堂教学的各种可能。事实上,任何一篇文本解读,都应该历经这样三个层次:首先,与作者对话,揣摩作者最初想通过文本表达的真实意蕴,即作者意义;其次,对话文本,感知作者通过言语的罗列,实际上呈现出来的价值意蕴,即文本意义;最后,释放读者,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悦纳的价值意蕴。
《去年的树》作者究竟意欲表达的核心主题,诚信、友情,还是环保?课文的作者意义是我们当下的人群,无法完整再现的。学生与文本之间、与作者之间的差异性也不可能完全融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透过语言文字悦纳其中最具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转化成为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这就决定了每个生命个体都会形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在这篇课文中,平淡得甚至无奇的故事背后,彰显了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无尽感慨与深刻洞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知与文本应有的价值取向并不矛盾,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准彼此之间的交融点,从而正确处理个性体验与文本取向之间的关系。
(二)遴选方式,把握深入解读与浅出倾吐之间的联系
著名教授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教什么”始终是首要任务,只有保证提供给学生的是最适切、最有营养的,“怎样教”才显得有意义。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应该深入到文本的价值主旨、结构设置、遣词造句,甚至是标点运用等细节,使文本中蕴藏的细节解读不至于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运用文学、历史、语言等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对文本进行全方位、深入全面解读,必要时可以将课文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进行感知。
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整首词33个字,只有深入解读,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才有能力与资格进行“浅出”,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成果有多丰硕,我们都丝毫不能忘却,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世界、对文本的感知有着独特的方式。因此,教师所有的解读成果是否需要一股脑儿,全部抛给学生?各种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无谓解读是否需要?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切的方式在解读的过程中“深入”,在实践的过程中“浅出”。
(三)延伸拓展,把握依本感知与资料补充之间的联系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与主题相近、内容相似的文本总会形成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固有的教材文本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资料补充与拓展,对于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与理解,具有促进作用。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如果学生没有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鸦片对于身体的毒害等背景资料的感知,也就难以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而对于课文中销烟场面的描写以及邀请外国商人参与活动等细节的描写也就无从谈起。文本解读中,只有将这些伴生性的资料与教材对照、联系起来,在恰如其分的补充过程中拓展,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入。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只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文本的解读,必须紧扣文本蕴藏的语言训练价值点,把握文本承载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扣准文本之核心、文中之意蕴,阅读教学才能紧扣学生内在心灵,从而促进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曹海永.从“失真”到“归真”的理想践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个性化”现状的考察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2).
[2]麦珏昉.关注单元,关注语言——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师,2013,(10).
[3]陆健美.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的相关思考[J].语文天地,2014,(1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