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百花齐放,形式新了,花样多了,语文本身的味道却越来越淡了。语文课亟需理性的回归,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学生收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53-01
近日,有幸在网络上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武琼的一节阅读课——《草船借箭》。整堂课没有声光电影,没有喧嚣热闹,有的是时时迸发出的学生的真知灼见,和时时碰撞的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这节课, 笔者看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如何落实的;笔者了解以训练能力为主、以积累方法为重的语文课是如何教的;笔者也观察到了学生在不停地积累学习方法,不停地在老师的指引下思考着、实践着。不得不说,这是让学生大有收获的一节课,是高效的语文课堂。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教给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推想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段读成句、把句读成词的方法;教给学生读这一类文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不用详细赘述,仅上所列,我们就能发现课上全是“干货”。如果我们都这样上课,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会低吗?
不禁想到了笔者听过的一些语文课:
有的课堂为了学习某名校的模式,统一用导学案,每个年级的老师拿着一样的导学案上课,按一样的程序讲着一样的内容,课堂上鲜有精彩的生成,更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甚至把新授课上成了习题课。这样的教学,让语文没有了味道,让老师没有了风格,让学生没有了兴趣。
有的课堂由小老师主持,按提前准备的环节一步步进行,每一环节请一些学生展示,课的最后,老师总结几句,美其名曰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无师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有提升吗?思维会有发展吗?
有的课堂一开始便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没有独立思考便开始讨论,发言时没有秩序,谁想说就说,谁不想说就不说,会说的越来越会说,不会说的越来越不会说,合作学习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可我们好多合作学习的课堂让两极分化更严重。合作学习中讨论的内容也不讲究,书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要讨论,讨论了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要求讨论,与本课重难点没关系的要讨论,与语文的本体性内容无关的也要讨论,似乎讨论少了,就无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合作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是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才与他人交流的;合作是要讲究方法的,要让小组长发挥作用组织发言顺序,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来的,还要小组长必要时提出反思性、互动性的话题,引导小组成员深度交流,才能真合作、深合作。合作的内容不是随便定的,是直指本课的重难点,是在有必要讨论时才进行讨论的。
有的课堂很“精彩”:上课伊始,长达好几分钟的花哨的导入,一张张不停闪过的精美的图片,视频资料、音像资料的引用,让人应接不暇。一位老师讲《山行》,提前让学生把诗中提到的景物画出来,上课后展示,看谁画得好,老师再拿出自己的画让学生欣赏,一节课大部分时间赏画了。别说学生和老师,就是大画家来了,也未必能画出诗中的意境!新课标中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最后变成了美术欣赏!一位老师讲《观舞记》,还没进入文本,就让学生看视频欣赏舞蹈的美;一位老师讲《旅鼠之谜》,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旅鼠的神秘之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的语文学习一定要借助声光电影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吗?文字的魅力体现在哪里?不是应该让学生回归文本,细细揣摩,静思默想,从字里行间获得启迪,形成共鸣吗?好多时候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对某某说句话,给某某写封信,学生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吗?没有与作者的深度对话,没有对文字的细细品味,没有联系自己的生活,没有思想上的触动,说得再多都只是在迎合老师的空话套话。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生机勃勃,但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好多老师没有想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意识不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目标制定很随意,制定后不去管课堂上是否能落实,教学环节更随意,不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学中重在分析课文内容,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只看自己是否教过,不管学生是否学会……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放慢匆匆前进的步伐,听听名师的课,好好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本应简单而又美丽,用不着那么多华丽的装饰。老师要用心研读教材,挖掘出课文中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课堂上该指引时指引,该示范时示范,该提升时提升,该检测时检测,关注学情,重视生成,落实好每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在每节课都能学有所获;学生应该时而沉浸在优美的文字中,时而徜徉于美丽的想象中,时而陶醉于老师精彩的语言中,时而与古今中外名人名家深度对话,时而与老师同学碰撞思维的火花,该听时听,该说时说,该读时读,该写时写,该练时练,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习得方法,养成习惯。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简单却不肤浅,淳朴却又高效,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冯进水.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条绿色通道[J].文学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