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华
摘 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指导性改革任务,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渗透力,还能拓宽知识面。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上阅读内容范围较为狭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外阅读的模式渗透,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深化阅读思维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52-01
如今,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课外阅读量方面,小学生面临着大量的课外阅读任务,但是就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来看,远未达到标准要求。要想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与综合阅读素质,不能将载体局限于传统课堂,一定要利用课外的广阔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指导、他们提升基本素养与认知基础能力。
一、开发课外阅读情境与资源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面对文章或书籍进行阅读,也是在恰当的环境中,教师教会其准确、高效的阅读策略进行知识汲取与精华涉猎,让其在恰当的情境与氛围中了解文章或书籍的魅力。但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投入精力较少,尤其在课外阅读情境与氛围的开发方面缺少实践与创新。因此,教师必须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号召下,不断进行情境与氛围开发,让课外阅读形式更具活力,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具创新性。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阅读训练二《春游记趣》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深化本节阅读课的主题,带领学生们在思维想象环节上向春游靠拢,继而带领学生们走向课外世界,在春天时鼓励他们去公园里或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是实物情境创设的重要代表措施,接着我给学生们组织了一项春季阅读活动,让他们在与春天记趣有关的文章中欣赏春天的美丽,以及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的变换。
二、深化课外阅读拓展策略
要想有效指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样才能方便以后课外阅读策略的实施与改进。根据当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分析得知,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偏爱于对漫画书、故事书的阅读,而对名著、散文、古诗等阅读兴趣低迷,因此教师要开拓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兴趣,贯彻持续性阅读与发散性阅读理念。
(一)巧设阅读角,多元发展
“阅读角”有利于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集中起来进行阅读指导,尤为重要的是阅读角能够将阅读的多元化性质有效整合和转化。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们在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我经常在阅读角中进行阅读感性的分享,与学生一起投入共享型交流阅读氛围。
(二)组织阅读演讲,互动生成
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随着课外阅读理念的逐步深化,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想表达出来,通过组织阅读演讲的形式,既能够进行阅读课堂导入,又能够加强阅读思想传播,实现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的双赢。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陈毅探母》与阅读主题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陈毅探母》文章体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贯穿式教学,将课外与其表达中心思想相近的文章推荐给学生们,在下节课前让学生们就观后感进行上台演讲,深化课外阅读,将学生们心中的阅读热情与感情充分激发出来。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举隅
(一)细节发现式阅读法
细节发现式阅读法是指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一字一句认真阅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从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充分把握。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阅读思维体系与科学阅读基本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细读法教会学生们正确而又高质量阅读。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骑牛比赛》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教材课文阅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初步对文章阅读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此文主要讲解了骑牛者为了获得成功而不懈努力,结合这项主题我向学生们渗透如下意识: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个阅读环节与步骤,发现细节思考细节,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
(二)圈点式阅读法
圈点式阅读法是指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的精美词句进行批注与摘抄,既能将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还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独立的见解与看法。在课外阅读材料中,作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写作意识,思维感性与逻辑性的结合较为严谨、巧妙,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们进行批注笔记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进行了阅读技巧的正确示范,尤其对文章中心思想句和段落中心句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进行阅读理解的知识讲解,实现语文教学各环节的灵活串联。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是将小学生的固有知识、生活经历与课外环境连接的有效方式,也是情感与知识连接的坚固桥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课外阅读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发散,带领学生们徜徉于广阔的书海,才能让学生们发散思维、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李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浅谈[J].现代阅读,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