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2016-10-22 02:28牟忠琛
心理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偏向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谭 群 刘 燊 牟忠琛 徐 强 张 林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

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谭群刘燊牟忠琛徐强张林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

本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2)探测位置一致条件下,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和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均小于中性面孔;不一致条件下,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和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均大于中性面孔,即两种注意偏向均表现为注意定向加速和解除困难。

显性自恋;隐性自恋;注意偏向;情绪面孔;点探测范式

1 引言

自恋(Narcissim)源自希腊语Narkissos,心理学家借用自恋一词来描述人们高度自我关注、自我夸大以及沉迷于自身想象的现象。在临床领域,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Ⅲ)将自恋列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在非临床领域,自恋则被视作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格特质[1]。有研究表明,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现出“双面性”,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适应主要表现为自恋者有高的外显自尊,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呈负相关;而不适应主要表现为自恋者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具有潜在自卑、羞耻感的内隐自我概念,对负性评价的激烈的、极端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威胁自我的外界反馈表现出愤怒、攻击等情绪反应等[2]。根据自恋的两种形式说,显性自恋(overt narcissism)与心理健康相关,隐性自恋(covert narcissism)与心理不健康更相关,并且两种自恋存在不同的认知特点及情绪调节、反应模式[3,4]。因此,不同类型自恋者的情绪问题可能是自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呈现 “双面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大部分关于自恋者情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恋个体的情绪反应特点,以及自恋水平与情绪变异、情绪调节的关系等方面[4-6]。Westen的研究表明,自恋者的自我表现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情绪和对自尊威胁的防御[7]。自恋者比非自恋者对失败信息的情绪反应更强烈,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愤怒[5]。因此外界情绪刺激对自恋者的认知、情绪、行为反应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自恋者对情绪刺激的认知加工特点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释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自恋者的情绪体验存在差异,相对于显性自恋水平高者而言,隐性自恋水平高者通常更加焦虑、抑郁,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更容易受到生活中创伤事件的伤害[8]。另外,有研究表明,显性自恋者具有高自尊,而隐性自恋者的自尊水平较低[9],并且低自尊者对社会环境中的负性信息表现出注意偏向,高自尊个体更倾向于注意社会环境中的积极信息[10]。因此,本研究推测在社会环境中显性自恋者可能对情绪信息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注意偏向,而隐性自恋者可能会对情绪信息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注意偏向。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注意偏向对心理障碍群体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疾病出现时所伴随的现象或症状,而且是导致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原因[11-13]。因此,研究高显性自恋者和高隐性自恋者的注意偏向特点,有助于确定自恋人格障碍患者在面临相应刺激时的认知反应特点,发现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不良情绪的敏感指标,从而探寻改善其情绪体验和调节其不良情绪反应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探究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外界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以情绪面孔为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范式探索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在对情绪面孔认知加工进程中的注意偏向,并探讨自恋者的自尊水平是否对该注意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假设: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并且自恋个体的注意偏向不受其自尊水平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某省四所大学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共发放问卷230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无效问卷12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为94.78%。其中男生83名,女生135名,平均年龄为21.64岁(SD=1.51)。根据大学生在显性自恋量表和隐性自恋量表中所得分数,按照统计学27%的标准对其显、隐性自恋水平进行划分。选取显性自恋量表得分为高分组且HSNS量表得分为低分组中的20名大学生为显性自恋组;选取隐性自恋量表得分为高分组且NPI-16量表得分为低分组中的20名大学生为隐性自恋组;选取显性自恋量表得分为低分组且隐性自恋量表得分也为低分组中的20名大学生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2名,女生38名,共筛选出6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所有被试身体健康,熟练操作计算机,自愿参加实验,实验后获赠实验报酬。

2.2实验材料

2.2.1自恋量表

显性自恋的测量:选取王晓燕修订的自恋人格问卷中文版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16,NPI-16)和郑涌等人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中的显性分量表题目进行标准分转化后合并作为显性自恋问卷[8,14],共36个题项。两个量表的得分范围分别为0~16和20~100,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显性自恋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两个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67和0.85,总的显性自恋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

隐性自恋的测量:选取王晓燕修订的过度敏感性自恋量表中文版 (The Hypersensitive Narcissism Scale,HSNS)和郑涌等人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中的隐性分量表题目进行标准分转化后合并作为隐性自恋问卷[8,14],共25个题项。两个量表的得分范围分别为1~50和15~75,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两个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4和0.80,总的隐性自恋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

2.2.2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编制,季益富等人修订的自尊量表中文版(The Self-Esteem Scale,SES)测量个体的自尊水平[15],共10个题项,分数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78。

2.2.3情绪面孔材料

采用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中三种情绪类型的面孔图片共80张,其中高兴(积极)情绪面孔20张,厌恶(消极)情绪面孔20张,平静情绪(中性)面孔40张[16]。邀请20名研究生对面孔的唤醒度进行1~7级评分,结果显示,每张高兴、厌恶情绪面孔的平均唤醒度均大于4,每张平静情绪面孔的平均唤醒度均小于3。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三种面孔的唤醒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采用Matlab软件将每张面孔图片制作成同样大小,然后随机配对并左右对称放入同一张空白图片上,最终得到960×720像素的“高兴+平静”组合面孔图片40张、“厌恶+平静”组合面孔图片40张、“平静+平静”组合面孔图片20张,共100张。

2.3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被试类型:显性自恋组、隐性自恋组、对照组)×3(情绪面孔类型:积极、消极、中性)×2(探测位置: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组间变量,情绪面孔类型和探测位置为组内变量,被试的自尊分数为控制变量。探测点与积极或消极情绪面孔出现的位置相同即为探测位置一致,位置不同则为探测位置不一致。本实验共有五种实验条件,分别为积极一致(探测点与积极情绪面孔探测位置一致)、积极不一致、消极一致、消极不一致和中性条件。

2.4实验程序

采用E-p rime 2.0编写实验程序,包括2个block:block 1为练习部分,包括10个trials;block 2是正式实验部分,包含100个trials。练习部分开始时,屏幕的中央呈现一个红色的“+”注视点,持续时间为1000ms,主试提醒被试将注意力集中于注视点上;红色“+”注视点消失后,屏幕两侧各呈现一张情绪面孔图片;情绪面孔图片消失后,在出现过情绪面孔图片的两个位置的随机某一位置上会出现探测点“*”,要求被试快速且准确地对“*”的位置进行反应,出现在左侧按“F”键,出现在右侧按“J”键。

在正式实验部分,屏幕中央首先呈现一个红色的“+”注视点,持续时间为500ms;然后随机呈现配对的三组情绪面孔图片,持续时间为800ms;紧接着呈现探测点“*”,持续时间为3000ms。主试要求被试对“*”的位置进行反应,出现在左侧按“F”键,出现在右侧按“J”键。如果在限制时间内被试没有做出反应将自动跳转到下一个trial,该反应则记为错误反应;如果被试反应错误则屏幕提示“错误”,呈现时间为800ms(如图1所示)。

图1 点探测实验流程图(一次完整的trial示例)

2.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指标为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分数,首先按照杨娟等的方法对点探测结果进行处理[17],删除反应时小于200ms或大于1300ms以及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以外的、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数据。

其次,根据已有研究,个体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以下简称积极注意偏向)的指标分数等于积极不一致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积极一致的平均反应时;个体对消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以下简称消极注意偏向)的指标分数等于消极不一致的平均反应时减去消极一致的平均反应时[17]。另外,注意偏向主要包含3个成分:注意定向加速 (facilitated attention)、注意解除困难 (difficulty in attention disengagement)和注意回避(attentional avoidance)[18]。根据Koster等的研究,将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与其它四种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进行t检验,注意定向加速为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小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注意解除困难为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大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19]。

3 结果

3.1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

将五组实验条件下三组被试的探测刺激反应时的平均值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探测刺激反应时的描述统计(M±SD;单位:m s)

3.2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将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注意偏向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将自尊作为控制变量,对注意偏向指标进行3(自恋类型: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对照组)×2(情绪面孔类型:积极、消极)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自尊的主效应不显著,F(1,56)=0.07,p=0.791;情绪面孔类型和自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56)= 0.70,p=0.408。情绪面孔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56)=0.53,p=0.469。而自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57)=110.01,p<0.001,η2p=0.797;自恋类型与情绪面孔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2,57)=200.42,p<0.001,η2p=0.877。简单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高于隐性自恋组和对照组,F(2,57)=246.71,p<0.001,η2p=0.896;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高于显性自恋组和对照组,F(2,57)=149.97,p<0.001,η2p=0.840。对于显性自恋组而言,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大于对消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F(1,57)=279.72,p<0.001,η2p=0.831;对于隐性自恋组而言,对消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大于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F(1,57)=224.70,p<0.001,η2p=0.798;而对照组的积极和消极注意偏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 0.01,p=0.917。因此,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

表2 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在不同情绪面孔类型下的注意偏向分数的描述统计(M±SD;单位:ms)

3.3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的成分分析

基于表1结果,对中性条件与其它四种条件下反应时的t检验结果如下:

注意定向加速:在探测位置一致条件下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小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t(19)=-9.16,p<0.001),即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在一致条件下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小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t(19)=-8.6,p<0.001),即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在一致条件下对照组对积极情绪面孔与对中性面孔反应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7,p=0.863),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也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82,p=0.422),即对照组对积极和消极情绪面孔均未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

注意解除困难:在探测位置不一致条件下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大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t(19)=8.46,p<0.001),即显性自恋组对积极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在不一致条件下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大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t(19)=11.82,p<0.001),即隐性自恋组对消极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在不一致条件下对照组对积极情绪面孔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04,p=0.971),对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也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99,p=0.337),即对照组对积极和消极情绪面孔均未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假设: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不受个体自尊水平的影响。

首先,根据Beck的图式理论,注意偏向是由个体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激活产生。一旦刺激与个体的图式或知识结构一致,个体就更容易加工此类信息或刺激[20]。对于自恋个体而言,对某种刺激或信息产生注意偏向也是因为受个体内在的认知图式或结构的引导。因为显性自恋者有明显的自我优越感和对于他人的友好、关注和钦羡的持续需要[1],所以显性自恋者更容易对积极情绪面孔这一积极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隐性自恋者由于潜在的自卑感、过分敏感、易焦虑以及易被他人厌恶的、轻蔑的言行伤害,所以消极情绪面孔尤其是厌恶表情会成为一种消极威胁性信息而易引起隐性自恋者的注意[21]。另外,个体的自尊水平在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中的作用不显著。这一结果也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符合[17]。

其次,根据注意偏向成分的分析可知,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而隐性自恋者则对消极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加速是由于受自我内在图式的引导,而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解除困难可能是因为显性自恋者自身沉溺于想象、过分专注于来自他人的友好、关注和钦羡,因此对微笑等积极情绪面孔可能会产生注意解除困难。而对于隐性自恋者,一方面是受自我内在图式的引导,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威胁性刺激信息有特殊的吸引视觉注意警觉的倾向,并且负面自我图式者一旦注意到负面刺激就会对这些刺激进行注意维持,从而导致对负面刺激的注意解除时间更长[20]。所以隐性自恋个体因为自身的敏感性,更容易察觉到负面刺激,并对这些负面刺激进行注意维持,导致注意解除时间更长,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此外,因为隐性自恋与情绪的异常调节相关[4],所以隐性自恋者可能由于不能对负面刺激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而会对消极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另外,由于其对负性情绪刺激有过度体验,其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更易形成心理障碍。因此,要调节隐性自恋者的情绪状态,就需要从注意偏向入手,从认知层面来进行情绪调节。一方面,可以基于自恋个体的情绪状态和周围环境中的情感线索来进行情绪诱导,从而改变其对情绪信息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注意偏向训练进行干预,增强隐性自恋者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缓解其焦虑情绪,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22]。而且根据注意偏向训练在临床应用中对其他心理障碍的治疗效用,本研究对高显性自恋个体、高隐性自恋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的研究结果也可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提供临床干预的科学依据[23]。

5 结论

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

1赵静,张海钟.自恋研究进展.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52-56.

2严顺琴.自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述评.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9):31-37.

3Wink P.Two faces of narciss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4):590-597.

4Krizan Z,Johar O.Envy divides the two faces of narciss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2,80(5):1415-1451.

5Rhodewalt F,Morf C.Onself-aggrandizement and anger:A temporal analysis of narcissism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672-685.

6Emmons R A.Narcissism:Theory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1):11-17.

7Westen D.The relations among narcissism,ego-centrisrn,self-concept,and self-esteem:Experimental,clinical,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Psychoanalysis and Contemporary Thought,1990,13:183-239.

8郑涌,黄葵.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

9Rose P.The happy and unhappy faces of narcissism. Personalityand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3:379-392.

10Dandeneau S D,Baldwin M W.The buffering effects of rejection-inhibiting attentional training on social and performance threat among adult student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9,34(1):42-50.

11Hayes S,Hirsch C R,Mathews A.Facilitating a benignattentional bias reduces negative thought intrusions.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10,119(1):235-240

12MacLeod C,Rutherford E,Campbel L,et al.Selective attentionandemotional vulnerability:Assessing the causal basis of their association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attentional bias.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2,111(1):107-123.

13Waters A M,&Valvoi J S.Attentional bias for emotional faces in pediatric anxiety disorders:An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emotional go/no go task.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09,40(2):306-316.

14王晓燕.大学生自恋人格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季益富,于欣.自尊量表 (Self-Esteem Scale,SE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16龚栩,黄宇霞,王妍,等.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的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40-46.

17杨娟,李海江,张庆林.自尊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心理科学,2012,35(4):793-798.

18Cisler JM,Koster E H.Mechanisms of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 in anxiety disorders:An integrative review.Clinical PsychologyReview,2010,30(2):203-216.

19Koster E H,Crombez G,Verschuere B,et al.Selective attention to threat in the dot probe paradigm:differentiating vigilance and difficulty to disengage.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4,42(10):1183-1192.

20彭晓哲,周晓林.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心理科学进展,2005,13(4):488-496.

21宋健,蔡晴,胡兴林.大学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与特质攻击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46-748.

22史娟,李朝旭,张永慧,等.癌症患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2):223-227.

23赵鑫,张鹏,陈玲.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效果与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46-1257.

Attentional Bia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 ith Different Types of Narcissism Personality on Emotional Information

Tan Qun,Liu Shen,Mou Zhongchen,Xu Qiang,Zhang Lin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 of Psych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tten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narcissism personality on emotional information.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Overt narcissism showed attention bias to positive emotional faces while covert narcissism showed attention bias to negative emotional faces.(2)When the position of detection dot was consistent with emotional faces,the RT s of the overt narcissism participants on positive emotional faces were shorter than neutral faces,the RT s of the covert narcissism participants on negative emotional faces were shorter than neutral faces.And when the position of detection dot was inconsistent with emotional faces,the RT s of the overt narcissism participants on positive emotional faces were longer than neutral faces,the RT s of the covert narcissism participants on negative emotional faces were longer than neutral faces.So all these attentional bias were facilitated attention and difficulty in attention disengagement on emotional faces.

overt narcissism;covert narcissism;attentional bias;emotional faces;dot probe paradigm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SH0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40024)

张林,男,教授,博士。Email:zhanglin1@nbu.edu.cn

猜你喜欢
偏向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静心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偏向”不是好导向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煤炭供需总体偏向宽松沿海市场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