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谨 陈天军 佐 斌
(1武昌首义学院心理健康与教育教研室,武汉 430064;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00)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人生意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
魏谨1,2陈天军1佐斌2
(1武昌首义学院心理健康与教育教研室,武汉 430064;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00)
对湖北省内某高校2015级3322名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调查(UPI),根据测验结果筛选出65名重点关注对象,随机抽取69名非重点关注学生,续测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和时间管理倾向问卷(TMD),以探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人生意义和时间管理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2)重点关注组在人生意义和时间管理倾向上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性别在人生意义总分及意义体验上的差异显著,在意义追寻、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三个因子的差异均不显著;(4)生源地只在时间价值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来源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显著低于城市来源学生;(5)人生意义在心理健康与时间管理倾向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人生意义;时间管理
大学新生心理测评已成为许多高校的一项常态化、标准化工作,是高校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第一道关口。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开展心理访谈发现,新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常以糟糕时间管理状况为主要特征。个体在时间管理上的人格特征称为时间管理倾向,具有动力性,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程度、跨情景性和潜在可测度。我国学者黄希庭等将其划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体对时间功能和价值的稳定态度和观念,是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感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它体现在个体的外显行动中;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1]。
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时间管理倾向常被作为中介变量和原因变量,许多研究结果都印证了心理健康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紧密关系。一般而言,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多具有正面的自我观念从而更趋向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2],而消极的时间管理倾向与抑郁[3,4]、焦虑[5]等负面情绪显著相关;此外,时间管理倾向还能预测和解释大学生成就动机与适应性[6]。从效果上讲,时间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经由专业训练或心理辅导得以实现[1,7],如研究发现通过有指导的学习《时间管理手册》可以提高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学习满意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8]。尽管如此,与时间相关的“术”的传授或许并不够,因此时间管理倾向也被当作结果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发现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焦虑对时间管理倾向有预测作用[9];高自信水平的大学生比低自信水平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有更好的表现[10]。
时间与人生意义具有内在联系,人生意义是个体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人生意义的程度,是个体觉察自己生命目的、使命和首要目标的程度。一方面个体的时间观可以作为预测其人生意义的指标,另一方面人生意义是个体对过去经历、当下处境与未来预期的某种抽象整合,具有时间属性[11],因此模糊的人生意义或许也是造成新生频发时间管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此外,人生意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其中意义体验与抑郁呈负相关[12],与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与乐观等心理素质呈正相关[13]。因此本研究拟以大学新生为样本,探讨心理健康、人生意义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的关系。
2.1对象
初测对象:整体抽取湖北省内某高校共2015级3398名新生进行心理测查,有效测评3322人,有效率97.76%,其中男生1753人,女生1569人,平均年龄为18.23±1.33岁。
续测对象134人:UPI测验筛查出的65名心理重点关注对象 (总分≥25分且25题轻生项肯定作答者45人;总分≥25分且日常表现失常者20人),男生26人,女生39人,平均年龄为18.42±0.83岁;农村、乡镇与城市来源学生分别占比53.8%、12.3%和33.8%。对照重点关注组的专业分布,随机在UPI非重点关注对象中抽取78人,获得有效数据69份,其中男生22人,女生47人,平均年龄为18.36±0.69岁;农村、乡镇和城市来源学生分别占比37.7%、23.2%和39.1%。
2.2工具
2.2.1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问卷(UPI) 1993年由我国学者樊高富、王建中等将产生于日本的UPI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并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筛查。问卷有60个项目,采用是非式选择,包括56个消极性问题,4个测伪题。后续8道辅助题,用以了解被测对象对自己身心评价以及主要困扰。测评结果可分为3类,在高校学生心理工作中常将符合第一类标准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筛查标准为:(1)UPI总分在25分(含25分)以上者;(2)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
2.2.2中文人生意义问卷 (C-MLQ)2008年由我国学者王孟成、戴晓阳在对美国学者Steger的人生意义问卷(meaning in life questionaire,MLQ)进行本土化修订的基础上编制,共10条项目,采用7点计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赋值1~7。其中第1、4、5、6、9题测量意义体验,2、3、7、8、10题测量意义追寻。人生意义体验问卷的5个条目与其因子的相关为0.60~0.71(p<0.01),人生意义追寻各条目与其因子分的相关在0.56~0.68之间,2个因子的Cronbachα分别为0.85和0.82,重测信度为0.705,适用于大学生群体[14]。
(3)A B B贝加莱ACOPOStrak是一款智能、灵活的直线电驱柔性输送系统,将大大简化传统产线设计,使生产最小批次为“1”的订单成为可能,为大规模定制时代的智能工厂运动控制设定了新标准。Orange Box是为待开发的存量资产提供的高级分析解决方案,确保用户可以访问之前在孤立设备上无法读取的数据。
2.2.3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 2001年由我国学者黄希庭编制[15],共44条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5。全量表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分别含10、24、10个项目。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在0.71~0.85之间,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2.3统计
采用SPSS 19.0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先后采用Harman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相关分析,t检验均值比较、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自被试的自我报告,强调保密性和部分反向计分,但因研究需要进行续测时并未执行匿名性,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以Harman单因子检验[16]对共同方法偏差带来的威胁进行估计,将各量表全部项目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结果,第一个主成分的变异解释率为17.81%,未到40%的临界值,且析出因子较多。因此可排除具有污染统计结果的共同方法学因子。
3.2UPI结果概况分析
使用UPI对3322名2015新生进行测查,符合第一类标准者389人,检出率为11.71%,略高于我国高校新生UPI测评第一类筛选率8.3~10%[17]。近三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近三年新生UPI测验结果分布概况(n/%)
3.3相关分析
表2列出了续测组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新生的人生意义及其两个因子都与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三个因子有正相关,即个体的人生意义越积极,时间管理倾向也越积极。各变量的显著相关为后续中介效应分析提供了依据[18]。值得讨论的是,人生意义的两个因子意义体验与意义追寻无显著相关。
表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3.4人生意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性检验
对续测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重点关注组在人生意义 (t=-2.18,p=0.031)和时间管理倾向(t=-2.99,p=0.003)上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3。具体来说,重点关注组在意义体验 (t=-3.06,p= 0.003)、时间监控感(t=-2.69,p=0.008)和时间效能感(t=-2.96,p=-0.004)三个因子上显著低于对照组,两个组在意义追寻(t=-0.44,p=0.66)和时间价值感(t=-1.42,p=0.157)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性别在人生意义总分 (t=-2.76,p=0.007)及意义体验 (t=-2.62,p=0.01)上的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性别在意义追寻、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三个因子得分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生源地只在时间价值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2,133)= 3.33,p=0.039),多重比较显示,农村来源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显著低于城市来源学生。
表3 心理健康重点关注组与对照组在人生意义和时间管理倾向上的差异(M±SD)
3.5人生意义的中介效应分析
中介效应分析中依次检验的检验力最低,因此若依次检验结果显著,其结果可靠性强于Sobel法或Bootstrap法[19]。本研究采用三步回归法,对人生意义在心理健康和时间管理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由于自变量心理健康是分组变量,所以先进行虚拟变量的转换,参照类为重点关注组。第一步做时间管理倾向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回归系数显著(βc=-0.25,p<0.001);第二步做人生意义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结果显著(βa=0.-0.19,p<0.001);第三步将人生意义纳入回归方程,发现心理健康与人生意义都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c=-0.17,p<0.001;βb=0.47,p<0.001)。根据以上结果,根据中介效应标准,人生意义在心理健康与时间管理倾向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效应值为ab/c=35.72%。
4.1新生UPI测评分析及启示
本次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1.71%,略高于以往国内使用UPI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近三年来新生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逐年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多层面的压力,如家庭、社会、就业前景,却又缺乏良好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常识。高校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逐年增高不是个案[20,21],这提示不仅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护心、补心”,还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育心、养心”。
4.2意义体验与意义追寻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中意义体验与意义追寻无显著相关,与国内学者朱海腾等的研究结论一致[12],而美国研究发现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日本研究者却发现二者呈显著负相关[22]。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二:(1)关于人生意义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意义追求的多样性与意义体验的阈限高低,这可能导致二者的关系难以达到跨文化的一致。(2)样本的选择。本研究和朱海腾等的研究均选用大学新生作为施测样本,对新生而言大学是不同于过去的新的人生阶段,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受到冲击,因此新生更容易产生无措、迷茫、停滞的感受,从而可能表现在“过去、现在”的意义体验和“将要开展”的意义追寻上出现“断带”。
4.3性别及生源地对时间管理倾向与人生意义的影响
性别在意义追寻、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三个因子的差异均不显著,与李红霞等研究结果一致[23],但在人生意义总分及意义体验因子上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冯晨旭等研究结果一致,但他们研究发现性别在意义体验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24]。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或由于本研究所选对象皆来自二本民办学校。社会赋予了男生更多期待,而这种期待可能导致男生较女生产生更多心理负担,从而缺乏积极的意义体验,而女生心理落差相对较小,更能在新的学校生活中获得意义体验。与之前研究结论的共性部分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关注男生人生意义感的引导、培养。性别在时间管理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一致[25]。生源地因素只在时间价值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来源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显著低于城市来源学生。这一方面或许与城市、农村生活节奏快慢相关,另一方面时间价值感上的差异可能也来自城市与农村对学生时间教育上的差异。
4.4心理健康在人生意义与时间管理倾向上的差异性检验讨论
心理健康重点关注组在人生意义和时间管理倾向上显著低于对照组:(1)在意义体验因子上差异显著,而在意义追寻上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意义体验与心理健康关系更稳定而密切,健康、幸福的人会有更积极的意义体验,而意义追寻则独立于意义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待确定;(2)在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上差异显著,在时间价值感上无显著差异,这显示心理健康与否并不影响个体对时间宝贵性与功能性的理解与感情,但心理健康者在时间利用和运筹上的观念与能力,及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与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自我预计更高。心理健康重点关注者明知时间是宝贵、易逝的,却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执行过程与结果持消极态度,更容易陷入心有余力不足的心理发展恶性循环。这两个结论提示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抓新生心理共性——人生意义追寻和时间价值感提升,也要有所侧重,即有针对性地对心理健康重点关注对象开展意义体验、时间监控和时间效能感提升的相关工作。
4.5人生意义在心理健康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人生意义在心理健康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新生会产生更低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效能感,另一方面人生意义的体验与确立也会提升个体对时间管理的态度、观念与信心。人生意义的体验与追寻能促进时间管理倾向的积极确定与稳定。心理健康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路径有两条:直接影响和通过人生意义的间接影响。这提示在以新生适应与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排查与防护,还要关注学生体验感的培养和目标追求的过程教育。
(1)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重点关注组在人生意义和时间管理倾向上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性别在人生意义总分及意义体验上的差异显著,在意义追寻、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三个因子的差异均不显著;
(4)生源地只在时间价值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来源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显著低于城市来源学生;
(5)人生意义在心理健康与时间管理倾向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1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2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99-104.
3邓凌,陈本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59-661.
4孙慧,姜宇,周士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时间管理倾向研究.统计与管理,2011,2:79-80.
5涂涛,王道阳,方双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及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56-358.
6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对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杨敏齐,王国芳,秦幸娜.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对大学生适应型的影响.心理研究,2014,7(3):86-90.
7张锋,祝婷.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改善效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27-331.
8丁红燕.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王娟.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和焦虑的关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张甜,谢钰涵.不同自信水平大学时间管理倾向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15-618.
11Leshkovska E A,&Shterjovska M.Time perspective as predictor of meaning in lif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Research in Science,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2014,2(1):25-29.
12朱海腾,姚小雪.大学新生的人生意义与抑郁:交互效应与调节效应.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4):475-484.
13杨盈,包陶迅.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干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5,12(36):1830-1835.
14王孟成,戴晓阳.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59-461.
15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11,33(4):338-343.
16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17王建中.UPI和SCL-90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17-119.
18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6,3:448-452.
20张小远,俞守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10(27):482-484.
21苏亚玲,谢晋晓.大学新生的大学人格(UPI)问卷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1133-1135.
22Steger MF,KawabataY,Shimai S,et al.The meaningful life in Japen and united states:Levels and correclattes ofmeaning in life.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3):660-678.
23李红霞,林雪,林静,等.寄宿制小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自我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2015,8(6):90-96.
24冯晨旭.时间管理、主观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高丽娜,李丽娜,闫亚曼.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控制源、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38-840.
Obstract:3322 college freshmen were asked to fill out the questionaires of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freshmen’s mental health,meaning in life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65 key objects were screened,another 69 objects were random selected,finally total 134 objects were tested by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aire,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Results showed that:(1)The rate of freshm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esented a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2)The scores of Life Meaning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in the foc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e matched group.(3)Gender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t on life meaning and presence of meaning.(4)The objects’origin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y on time value.Specifically,the time value of rura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students.(5)Life meaning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ime management,and it partly mediate d the assoi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College Freshmen’s M ental Health,M eaning in Life and Time M anagement Disposition
Weijin1,2,Chentianjun1,Zuobin2
(1 Wuchang Shouyi University,Wuhan 430064;2 School of Psychology,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00)
freshmen;mental health;life meaning;time managemen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400903);武昌首义学院科学研究基金第四批立项项目(XK1504)
佐斌,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uobin@mail.cc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