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青少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2016-10-22 02:28曲星羽陆爱桃苏丹晓
心理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友谊同伴个体

曲星羽 陆爱桃 苏丹晓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广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听障青少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曲星羽陆爱桃苏丹晓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广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为探讨听障青少年孤独感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儿童孤独量表(CLS)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的友谊满意度分量表调查了107名听障青少年。研究发现:(1)三种依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相关较强于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2)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孤独感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同伴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个体早期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只能通过孤独感影响听障青少年的友谊满意度,而个体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同伴依恋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友谊满意度,也能间接通过孤独感对青少年的友谊满意度产生影响。

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孤独感;友谊满意度;中介作用

1 问题提出

依恋是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起的一种坚固的、深层的、持续的情感联结[1],这种情感联结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的亲近关系。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是个体生活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Bowlby认为,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人生历程都存在依恋的需要,因此依恋关系对人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3]。在个体早期,父母是主要的依恋对象,但是当个体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其生理上的逐渐成熟,认知上的不断发展,同时社交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青少年开始寻求家庭以外的新的依恋对象,此时同伴便逐渐成为青少年在青春期的重要的依恋对象[4]。当个体开始与同伴交往时,便产生了友谊,友谊关系是两个个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Berndt认为友谊质量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反映个体的友谊特征[5]。与国内大多数研究对友谊质量的定义不同,王英春和邹泓将友谊质量作为人际关系状况的指标[6]。依恋与友谊质量紧密联系,良好的依恋类型可以增加友谊质量。李小青等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中学生,友谊质量差异显著,专注型同伴依恋在受欢迎、亲密性上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在帮助和支持上也显著高于回避型和恐惧型同伴依恋的个体;回避型同伴依恋个体在受欢迎和亲密性上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在帮助和支持上显著低于专注型和安全型[7]。其中,个体早期建立的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也与友谊质量显著相关。唐雪梅在对初中生情绪智力、亲子依恋与友谊质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友谊质量与亲子依恋存在显著正相关[8]。于海琴和周宗奎发现,儿童的友谊质量方面受父亲依恋、母亲依恋的影响[9]。可见,现有的研究主要对依恋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而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却未见直接探讨。Jones和Gini认为友谊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友谊质量在多大程度上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整体评价,其应与青少年个体的人格发展、社会适应等紧密相关[10,11]。也就是说,友谊质量是友谊的客观指标,而友谊满意度则是友谊的主观感受指标。有研究发现客观指标(如,社会客观支持的多少)与主观指标(如,感知到的客观社会支持)对其他心理特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12]。因此,本研究拟继续探讨友谊满意度与依恋之间的关系。

当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伴在青少年的社交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孤独感则是一种普遍的主观感受,当个体缺乏发展适当的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所必需的社交技能时会引起孤独感的产生,它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Man和Hamid认为孤独感产生原因很多,按重要性依次为:早期的依恋、人格因素、个体消极认知和应付、社交技巧缺乏以及社会性忽略等[13]。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紧密相关,同伴关系对孤独感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孤独感与同伴依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14]。李彩娜发现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大学生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5]。余燕萍等以听障青少年为被试,发现父亲依恋的沟通、信任、疏离维度均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认为父母沟通能够直接影响听障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也可通过内外向间接影响孤独感形成[16]。可见,依恋与孤独感呈负相关,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减少孤独感。

与他人交往的失败会导致较高的孤独感,而较高的孤独感也会反过来影响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Locke认为,拥有更高孤独感的个体,更加倾向于认为自己友谊满意度低。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个体的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17]。陈蔚萌发现,孤独感与友谊满意度呈显著相关[13]。周宗奎、赵冬梅和定险峰对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报告的同伴交往变量(友谊质量与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相互预测关系[18]。也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友谊满意度缓冲了青少年过渡期的孤独感,因此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与友谊满意度紧密相关。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友谊满意度的研究不多,友谊满意度作为青少年个体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重要保护因素,非常值得研究者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另外,在现有少数的研究中考察的对象主要是正常青少年,而缺乏对听障青少年的关注。听障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如易形成盲目、脆弱、自卑、焦虑等消极个性心理特征。许多研究也表明,相比于正常青少年,听障青少年表现出更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或者在某些方面显著低于正常青少年。例如,冯年琴的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聋校学生与同龄健听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躯体化、强迫、偏执是聋校生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19]。另外,刘毅玮和冯谦证实,初中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听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以及过敏倾向方面均存现显著差异[20]。听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本研究以听障青少年为考察对象,拟探讨父母同伴依恋、孤独感以及友谊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方法

2.1被试130名听障青少年参与了本研究,有效问卷为107份。所有听障青少年均来自广东省多所特殊教育学校(东莞、江门、深圳、番禺、中山和台山)。其中,男生48人,女生57,两人性别漏填。他们均为小学五年级至高一的学生,年龄在11~22岁之间,平均年龄15.27±2.42岁。

2.2研究方法被试完成三份问卷:Armsden和Greenberg编制的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的修订版(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的中文版[21],Asher和Hymel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的中文版[22],以及Huebner编制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MSLSS)[23]中友谊满意度分量表的中文版。测试时被试独立完成三份问卷,如遇到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询问,三份问卷的完成顺序在被试间平衡。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分析。

2.2.1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用于测量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程度。Armsden和Greenberg于1987年编制的IPPA是以Bowlby的依恋理论为基础,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密切相关。中文版IPPA-R由张咏梅等修订翻译[21]。该量表由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25个项目,共75个项目。每个分量表均从信任、沟通和疏远三个维度来评估青少年的依恋程度。该量表适用于12~20岁的青少年。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0.92,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父亲依恋量表Cronbachα为0.82,母亲依恋量表Cronbachα为0.84,同伴依恋量表Cronbachα为0.86,均较为理想。量表采用的是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Likert 5点法进行评分。

2.2.2儿童孤独量表CLS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由Asher和Hymel等编制,中文版由刘平翻译修订[22]。该量表有24个项目,10个指向孤独,6个指向非孤独,另外8个为个人爱好的补充条目,不计分。因此,孤独感的测量仅基于16个基本项目记分。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77。采用的是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Likert 5点法进行评分。

2.2.3友谊满意度量表友谊满意度量表为MSLSS的分量表,MLSS由Huebner等编制[23],所使用中文版由张兴贵等修订翻译[24],包括6个分量表。友谊满意度量表包括了7个项目,测量学生对朋友和同学关系的满意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74。

3 结果与分析

3.1相关分析

父母同伴依恋各维度、孤独感以及友谊满意度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见表1,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均显著。

3.2孤独感的中介效应

表1 父母同伴依恋各维度、孤独感以及友谊满意度之间的相关

3.2.1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的中介效应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父亲依恋(X)、孤独感(M)与友谊满意度(Y)的两两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根据温忠麟、张雷和刘云红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和程序[25],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友谊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分析。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友谊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三步,以父亲依恋(第一层)和孤独感(第二层)为自变量,友谊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表2中模型1显示,父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模型2显示,父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孤独感;模型3显示,在控制了父亲依恋后,孤独感能够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但在孤独感加入模型之后,父亲依恋不能够显著友谊满意度(t=0.62,p>0.05)。因此,孤独感在父亲依恋和友谊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父亲依恋、孤独感和友谊满意度的关系路径图见图1。

表2 孤独感对父亲依恋和友谊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1 父亲依恋、孤独感与友谊满意度关系路径图

3.2.2以母亲依恋为自变量的中介效应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母亲依恋(X)、孤独感(M)与友谊满意度(Y)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因此以母亲依恋为自变量,友谊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分析。操作步骤与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时相同。表3中模型1显示,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模型2显示,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孤独感;模型3显示,在控制了母亲依恋后,孤独感能够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但在孤独感加入模型之后,母亲依恋不能够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t=0.62,p>0.05)。因此,孤独感在母亲依恋和友谊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母亲依恋、孤独感和友谊满意度的关系路径图见图2。

表3 孤独感对母亲依恋和友谊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2 母亲依恋、孤独感与友谊满意度关系路径图

3.2.3以同伴依恋为自变量的中介效应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同伴依恋(X)、孤独感(M)与友谊满意度(Y)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因此以同伴依恋为自变量,友谊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分析。操作步骤与以父亲依恋为自变量时相同。表4中模型1显示,同伴依恋能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模型2显示,同伴依恋能显著预测孤独感;模型3显示,在控制了同伴依恋后,孤独感能够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且在孤独感加入模型之后,同伴依恋仍能够显著预测友谊满意度(t= 4.57,p<0.001)。因此,孤独感在同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9%。同伴依恋、孤独感和友谊满意度的关系路径图见图3。

表4 孤独感对同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3 同伴依恋、孤独感与友谊满意度关系路径图

4 讨论

4.1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听障青少年的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首先个体早期建立起来的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后期所建立的同伴依恋呈正相关,这与正常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由Bowlby内部工作模型理论,出现该结果是由于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以后的人际关系[26]。青少年进入同伴世界后,会以过去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为模板,建立起与同伴的依恋关系,形成新的同伴的内部工作模式,并根据该模式与同伴互动。

再者,父亲依恋与母亲依恋的相关最强,父亲依恋与同伴依恋的相关次之,而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的相关最弱,这与现有研究结果相一致。Gretchen和Biesecker研究结果显示,父亲依恋与母亲依恋具有强的相关,且这两者都与同伴依恋有积极的相关[27]。郑伟东在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以及性心理关系的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三者的相关很高,其中父亲依恋与母亲依恋相关最高[28]。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相关强可能是因为这两种依恋关系都是早期建立起来的,在建立过程中相互影响,最后才逐渐稳定下来,所以具有很高的相关水平。同伴依恋与父亲依恋的相关高于与母亲依恋的相关,可能是由于,母亲是孩子最主要的看护者,在生活中大多时候充当着照顾、管教孩子生活及学习的角色,会较多地对孩子发号施令,也会有更多的责骂。而父亲在孩子最初养育中融入程度远低于母亲,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把孩子引向外部世界的作用,并且在家庭生活教育中更多地扮演“唱红脸”的角色,成为孩子受母亲责骂后的诉苦对象,给予孩子安慰,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朋友。所以听障青少年在日后进入建立同伴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更多地参照了父亲依恋关系,因为两者更具相似性。这也说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在青少年后期同伴依恋模式的建立中的影响稍有不同,父亲依恋模式更具参照性和预测性。

4.2孤独感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中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三种依恋均可通过孤独感影响友谊满意度。当孤独感加入模型后,同伴依恋仍可直接影响友谊满意度,而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却不能直接影响友谊满意度。多重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有可能在不同的的环境里(家庭、学校等)与扮演不同角色的成人建立依恋关系。由于依恋关系产生的环境不同,所以他们之间不必具有一致性。有研究还显示,师生依恋关系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预测性高于亲子依恋关系[29]。在本研究中,由于依恋的对象不同(父母或同伴),依恋建立的主要环境不同(家庭或学校),所以同伴依恋与父母依恋对于友谊满意度的影响途径存在着差异。

为何孤独感在父亲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以及母亲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中均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但在同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呢?首先,Bowlby提出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认为,个体和看护者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个体在早期依恋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部模型或内在表征[30]。友谊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友谊特征的主观界定,也是个体对友谊质量在多大程度上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整体评价。所以友谊满意度包括了个体对他人的理解(例如对于朋友可能作为知己、合作伙伴或对手的界定)以及对自我的理解(友谊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但由于个体建立友谊的对象是同伴,根据这种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同伴依恋还可以影响友谊满意度中对同伴的内在表征以及自己在友谊关系中的自我表征,从而表现出对友谊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而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友谊满意度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个体对广泛性的他人和自我表征的影响上,因而直接影响不明显。再者,从结构上,依恋内部工作模型是从概念化模型到具体模型以层级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个体所拥有的并非是单一自我和他人的工作模式,而是包括了依恋关系的抽象规则(高层次的)和依恋关系中的具体时间信息(低层次的)的一簇工作模型[31]。在评价友谊满意度时,同伴依恋工作模式中与友谊相关的具体事件信息可能起了作用,这可能也是同伴依恋能够直接影响友谊满意度的另一原因。

孤独感也是个体自我理解的一部分,所以与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关系可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16]。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使听障青少年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和对自己的自信,更能建立起恰当的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所以使其体会到更少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友谊满意度是个体对友谊多大程度上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整体评价,也是一种主观的评价。对于青少年而言,良好的友谊和同伴陪伴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积极的情绪和社会性反应[32]。因而孤独感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越强,青少年越倾向于更低地评价自己的友谊满意度。因此,孤独感成为依恋影响友谊满意度的一个中介因素。

4.3教育建议

我们基于研究结果对听障青少年的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重视在父母依恋中,平等的、朋友式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因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听障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建立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现实中由于父母角色的不同,父亲更可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因此父亲与孩子的良好依恋关系对于孩子与同伴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中要更加重视父亲的角色,与听障孩子建立更加平等的父子关系。

第二,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由于同伴依恋对于友谊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够通过直接影响产生作用,也可以间接产生影响作用,而友谊满意度对青少年个体的人格发展、社会适应等紧密相关。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家庭(主要为早期的依恋关系)也需要学校的共同努力。由于听障儿童社交的局限,学校成为他们家庭外主要的社交关系,所以教师以及同学对同伴依恋关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在特殊学校教育中应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同伴亲密、信赖的关系。

第三,减少孤独感,以增加友谊满意度。孤独感的产生除受依恋关系影响之外还有诸多因素,例如自我表露、社会支持等[33]。在与听障青少年相处过程中应鼓励其多进行自我表露,同时为其提供社会支持,这也有利于减少听障青少年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友谊满意度。

1Bowlby J.Attachment andl oss.Vol.2.Separation:Anxiety and a nger.New York:Basic,1973.

2刘曦,张建新.青少年依恋理论建构及问卷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339-341.

3曾晓强.大学生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74-180.

5Bukowski W M,N ewcomb A F,Hartup W W.The c ompany t hey k eep:Friendship in c hildhood and a dolescence.Cambridge studies insocial andemotional development,New York,NY,U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26.

6王英春,邹泓.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类型及其友谊质量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9,(2):75-79.

7李小青,邹泓,刘艳,等.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32-38.

8唐雪梅.初中生情绪智力、亲子依恋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大众科技,2013,15(163):138-140.

9于海琴,周宗奎.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心理科学,2004,27(1):143-144.

10Jones D C.Friendship s atisfaction and g ender:An e xamination of s ex d ifferences in c ontributors to f riendship s atisfaction.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1,8(2):167-185.

11Gini G.Associations among o vert and r elational v ictimizationanda dolescents’s atisfactionwithf riends:The m oderating r ole of the n eed for a ffective r elationships with f riend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8,37(7):812-820.

12刘陈陵.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3陈蔚萌.高中生孤独感与友谊质量、亲子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王翠萍.西安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及其与同伴依恋、自尊的关系.卫生研究,2013,42(1):30-32.

15李彩娜,班兰美,李红梅.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514-516.

16余燕萍,陆爱桃,郭俊峰.听障青少年依恋、人格特质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应用心理学,2013,19(3):281-288.

17Locke J,Ishijima E H,Kasari C,et al.Loneliness,friendship quality and the social networks of adolescents withhigh-functioningautisminaninclusive school sett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2010,10(2):74-81.

18周宗奎,赵冬梅,定险峰.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心理学报,2006,38(5):741-750.

19冯年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4-68.

20刘毅玮,冯谦.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5):56-60.

21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2刘平.儿童孤独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增刊):303-305.

23Huebner E 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4,6(2):149-158.

24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25温忠麟,张雷,刘红云,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6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29-639.

27Biesecker,&Gretchen E.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peer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middle adolescence. Dissertation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1,62(6):2971.

28郑伟东.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性心理的关系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9Howes C,Matheson C C,Hamilton C E.Maternal,teacher,and child care history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peers.ChildDevelopment,1994,65:265-273.

30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29-639.

31李江霖.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对青年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2张琼.青少年友谊满意度的结构与宜人性、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3安宏玉.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in Deaf Adolescent s:M 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Qu Xingyu,Lu Aitao,Su Danxiao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Psychological Institution,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and Cognitive Science,Guangdong Center of Mental Assistance and Contingency Technique for Emergenc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ther attachment,mother attachment,peer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in deaf adolescents,107 deaf adolesc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and the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subscale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MSL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three kind of attach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father attachment and mother attachment,father attachment and peer attachment were stronger tha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ther attachment and peer attachment.(2)Loneliness could partl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ther attachment/mother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while it had a full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It suggested that early attachments such as father attachment or mother attachment could only have an indirect impact on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of deaf adolescents with loneliness as a mediator.However,peer attachment not only influence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through loneliness indirectly,but also affecte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directly.

parent attachment;peer attachment;loneliness;friendship satisfaction;mediating effec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141),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030729和J1210024),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HS2015001)

陆爱桃,女,副教授。E m ail:atlupsy@gmail.com

猜你喜欢
友谊同伴个体
以城为“媒”话友谊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友谊之路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寻找失散的同伴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