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胡孝忠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兴起,仿照古代各种蒙学教育机构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教材上、教学模式上当代学前教育与古代蒙学教育相比有其不同处;在教育理念上却也有其相通之处。如何借鉴古代蒙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如何使古代蒙学教材为我们当代学前教育所用,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许多教育者共同研讨的话题。
【关键词】蒙学教育;学前教育;传统文化;读物
一、两者概念及受教育的儿童年龄之比较
蒙学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是古代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对于蒙学的界定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一种教育机构;二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三是古代幼儿教育和儿童读物。最后一种观点大致将其系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广义上,泛指古代幼儿教育,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等内容;狭义上,指启蒙教材,即儿童读物。四岁是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因此儿童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纵观学者们对于蒙学的研究来看,他们一致认为:蒙学即蒙学教育。本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而认为蒙学与蒙学教育是不同的概念,蒙学教育是指我国古代教育者借助蒙学教材通过某种古代教育方式或者方法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主要是通过基础的认知和伦理达到开启迪儿童智慧、培养品行,使之成为君子的教育目的。从我国古代典籍不難看出启蒙教育的学童其年龄段大致为四岁左右至15岁不等,这相当于当前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是儿童在正式入学前,由家长或老师用音乐、舞蹈、儿歌、游戏等方法和教具,开发儿童智力的一种教育。受夸美纽斯、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三人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提出学前教育理论。当代学前教育是指3~6岁的幼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师教育。本文认为:学前教育是指小学前的幼儿教育或幼儿园教育,其教育的目的通过基础的行为、认知和伦理道德教育开启儿童的智力,培养其“德、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学生。学前教育的儿童其年龄阶段大致在2岁左右至6岁。
二、两者教材之比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具影响力的。据相关研究表明《千字文》目前使用时间最长大约千年,其他教材使用时间至少也有五六百年。在民间漫长的历史中,这些儿童读物是逐渐演变成了完备、统一的教材,而不是政府编写。蒙学教材多用韵语、对偶,琅琅上口,有节奏感;有的还配以图画,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书多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语作为重要内容,颇受家长和儿童的喜爱。古代蒙学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正如周谷城在《传统蒙学丛书》序言中所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当代学前教育教材五花八门,没有固定或统一的教材供全国范围的幼儿园使用。在《湖北教育(时政新闻)》上关于“安徽省禁止幼儿园使用教材引争议”的一则新闻引起广泛热议。安徽省教育厅这种举措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是好意。但本文认为这种举措还是过于偏颇,如何防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或某种思想的产生不是靠“堵”、“禁止”而应“引导”、“疏通”使之通畅。因为有了教材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的把幼儿教育提高。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教材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用书即小、中、大三阶段教材,内容大概包括:语言、拼音、数学和音乐四类书籍,具体以河北新视点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的学前启蒙幼儿园教材为例。如,幼儿启蒙教育读本:教材分为小、中、大、学前4个阶段;科目涉及:语言、数学、英语、健康、艺术(音乐游戏、美术)等。这些幼儿园的教材即学前教育教材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全面素质。
三、两者教学模式之比较
古代蒙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稳定。教师大都是由不能中举的秀才,担任。“秀才没落,下乡教学”。这些秀才主要贡献就是在乡村里进行启蒙教育。秀才的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大专学历,他们没有什么师范教育,没有一套教学方式方法,他们的教学模式就是靠自己的学习经验来传授知识,教学方法是:反复诵读、严厉对待学生。所以有谚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在《三字经》有“养不教、父之过。学不严,师之惰”。所以常用“严师出高徒”之说。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非常重视做人道理,并将这些做人的道理渗透到平时的教育里,同时还会把书中的人生感悟、为人处世的准则教授给学生。教学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最基本的读、写、听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由于蒙学读本的连续性、稳定性强,古代蒙学教育形成了一种单一、稳定的教学模式,曾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代学前教育的教师一般称其为幼师,国家政府对他们的要求较高,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里提到对幼儿园教师基本能力要求包括三个层面:维度层面、领域层面、基本要求层面,而每个层面有都有相当详细的能力要求,极为专业。幼儿园教师要达到说、唱、跳及绘画等全能素质的能力。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培养小班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的良好品质,趣味性、认知活动多,训练儿童眼、手、耳、身等的协调能力;培养中班或大班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和小朋友顺畅的交流、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注重他们的伦理道德的教育。
四、两者教育理念之比较
(一)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古代蒙学教育,非常强调伦理道德教育、为人处世的准则。潘庆玉教授在其文章中强调“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可见,无论古今,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基础。”
(二)都注重培养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传统蒙学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体现讯循序渐进的原理。特别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如《三字经》“人不学,不知义。”、“融四岁,能让梨”;又如《 弟子规》“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再如《 神童诗》 “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这体现了儿童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忠孝、仁义、礼仪是当时最看重的行为规范。当代学前教育更加科学看待儿童学习阶段特点,严格遵循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教育部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提到:“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从“认识常用汉字”到“诵读浅近的古诗”到“爱国志士、传统节日、家乡的生活习俗”再到“传统礼仪”,强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生十分重要,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古代蒙学教育总的特点:教育广泛、公开、公平,无论达官贵人的孩子还是平民百姓的孩子都能够得到蒙学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礼仪教育、道德教育;蒙学教育在惩罚上较严厉,但严中有松;蒙学读物是古代教育的原始材料,是传统文化的浓缩,书中包含天地名物之众,文史知识之广和成语典故之多,雅俗词语之生动和名言警句之丰富。古代蒙学教育无论是教学方法、教育模式还是蒙学读物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当代学前教育都影响深远,特别是其伦理道德教育理念,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据,还推动着民族整体道德素养的提高,对指导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 红.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述略.文学·历史研究[J].2013(4).
[2]周谷城.传统蒙学丛书:序[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北京:人民日报,200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