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典生
摘 要:读写结合是当前强化语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但是或多或少存在滥用甚至误用现象,主要表现在结合不切目标,随意而为;结合人为分割,形而上学;读写失衡,评价缺失等。
关键词:读写结合;随意而为;人为分割;对比失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號】1008-1216(2016)07D-0037-01
当前,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读写结合是常用方法之一。它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主题,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表达水平。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读写结合方法存在滥用甚至是误用现象。
误区一:读写结合不切目标,随意而为
【现象】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注意到读写结合,并积极寻找训练切入点,但在教学中忘记了学段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以及课堂需要,纯粹是为了训练而结合,这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十分不利。
【课例】1.《珍珠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文本结构仿写身边的动物,并描写自己与之相处的场景。
2.《理想的风筝》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特点描写身边熟悉的人,并强调突出其品质。
【建议】案例中读写结合最大的误区就是随意性,教师往往读到什么,就让学生模仿什么,缺乏对学生现有水平知识储备的了解,更不明白读写结合最终需要达到的效果,从而导致读写结合沦为一种形式。
虽然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主要凭借的是文本,但并不代表文本中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读写结合训练的元素。这里教师必须掌握三个标准:一是从文本出发,要契合文本训练目标进行深度挖掘;二是要正确把握年段学习目标,不好高骛远,也不过于简单;三是能够准确把握学生需求以及课堂实际需要。对于苏教版小学教材来说,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训练目标,教师针对读写结合,在一学期乃至一个学段需要有整体规划,在不同时间凸显不同训练目标。对于同一类课型,在不同学段也要突出不同目标,即便在同一节课中,针对读写结合训练也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在强化学生主题感悟的同时,能够有效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误区二:读写结合人为割裂,形而上学
【现象】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读写并不能完全结合,读就是读,写就是写,或者老师过分看重通过写辅助读的作用,忽略了学生习作技巧的培养。这是其一。其二,很多教师把小练笔作为课堂教学一个环节,作为一种流程,即对文章某一段或者某个片段进行仿写,过于单一、机械,这也让读写活动少了一点趣味。
【课例】针对《黄山奇松》这一课,读写结合如下:
1.自由朗读第二小节,小组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松树。
2.尝试用“自我”介绍、小组演示、图文结合的方式选择一种松树向全班学生推荐。
3.以第三小节中涉及的松树为题材,选择第二小节中的写作方法结合图片进行想象仿写。
【建议】读写结合,最本质的还是在“结合”二字,如果仅仅选择读或者写,这是人为分割,不仅偏离了阅读指向写作宗旨,还让学生无所适从,反而不知所云。课例中学生最终无从下笔,只是草草了事,教师也没有进行跟踪,训练效果不太理想。
教学中教师要有结合意识,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训练中感悟表达形式以及写作技巧。在阅读中关注写,可以发挥文本例子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读写迁移,从而提升习作技巧;同时通过写,也能引导学生领悟文本主题,如果两者分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误区三:读写结合评价缺失,对比失衡
【现象】当前读写结合中多少存在重读轻写或轻评的现象。在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教师安排了读写训练的环节,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训练时间。教师直接以学生说代替他们写,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实效。
【课例】同样是《黄山奇松》这一课,学生训练部分只持续了一分钟,就下课了。课堂上不仅时间严重不够,而且教师像样的评价基本上没有。
【建议】读写结合不仅仅是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的必需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紧扣结合切入点,也要能够关注训练目标的落实,积极推动读写结合,保证学生读之有悟,写之有效。
教师要明确,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读固然重要,写同样重要。尽可能在保证学生训练时间的同时,强化其整体规划,让每一次读写训练在量增加的同时实现质的突破。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段目标重点训练,另一方面体现层次性,尽可能让所有学生的训练得到保证。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误区,还存在诸如活动单一、缺少整体意识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学段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读写内容,让读写结合发挥作用,为提升语用教学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陈宏斌.巧抓读写结合 提升习作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8).
[2]金洁萍.梯度训练,让“语言”描写更精彩[J].江苏教育,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