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良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正确的评价,树立成功的信心,适时适当的鼓励,真情关注真心关爱。注入融融的师爱是转化后进生的一味良药。
关键词:师爱;转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17-01
笔者从教近20年,担任过班主任的班级有重点班,更多的是普通班。教育过的学生很多,在这些学生中,花精力最多、最头疼、印象最深刻的是普通班中的学困生。很多学生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经小学、初中到高中,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都要比别人慢半拍。因此,一个学生一旦落后,社会、家庭、学校要共同努力。作为班主任,笔者觉得师爱是转化学困生的一味良药。
班上有一姓杨的同学,来自侗族村寨,在高一贫困学生建立档案时,笔者了解到他家非常困难,祖父母身体不好,常年打针吃药,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属于村里的贫困户,符合国家贫困学生助学建档条件,笔者就向学校助学办推荐了他。助学办的老师到村里实地了解情况时,发现他家很贫困,所以决定给他一等助学金名额。但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到期中考试后,笔者发现他上课时经常伏在桌子睡觉,精神疲惫,不知原因。通过了解,该同学晚上喜欢翻围墙外出上网,并经常与社会青年交往,在外抽烟喝酒。
发现问题后,笔者立刻找他谈话。起初笔者回避正题,只是问他家里的生活情况、学校的生活情况、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他的回答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他说家里生活困难,每晚都睡不好觉,再想着父母在外辛苦赚钱供自己在校学习,愧对父母。由于晚上睡不好,上课时自然没精神,成绩就这样慢慢下降了。听完后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明明是外出上网没有休息好,导致上课睡觉,却变成了他可怜父母。笔者理解他可能是怕认错了会被学校处分,就编个理由骗老师。于是笔者想:好,你不认错,我也没有证据,我要收集证据让你说完话。笔者就和他讲一番大道理,希望他能理解父母之不容易、父母对他的期盼,应当怎样报答父母。
过后,笔者注意观察他的表现。上课时他仍然睡觉,纪律仍然散漫。笔者发现上次谈话没有效果,对他没有触动。怎么办?继续和他讲道理感化他还是直接抓住他?
有一天,“线人”告诉笔者他又出去了,我马上到他常常去上网的网吧等他到来。果然,凌晨1点笔者在网吧见到了他。见到笔者,他很惊讶,更多的是羞愧。没等笔者开口,他就走过来,并連声说“对不起”。笔者带他到街边小吃摊打了两碗粉,边吃边谈,和他讲了很多,讲到一半他哭了,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今后一定改过,要努力学习。第二天,他交来了一份保证书和一封信,在信里笔者看到了他改过的诚意。从此,他变了,学习认真了,纪律好了,成绩进步了。三年后,他考上了大学。
一句很简单的话,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它包含着浓浓的师爱。记得刚接手一个新班时,一天晚上下班回到办公室,拉开抽屉,发现里面有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谢谢你对我的夸奖!从来没有人说我作业写得好。因为我知道我成绩不好,作业做得也没别人好,你没有看不起我,说我作业很棒!谢谢你老师。”笔者细细回想,实在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表扬了这个学生,因为刚接手新班很多学生还不认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学生会改变!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通话说不好,所以他很少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很自卑。此后,笔者常常有意无意接近他,鼓励他,过问他的学习、生活,进行学法指导。后来笔者发现他变了,人活泼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了,学校组织的活动也积极报名参加,三年后考上了中国海洋大学。
对学生的包容和偏爱,也会有意外的收获。班上有个小李同学,人挺机灵,到高三了,还很好动,学习不努力,经常违纪,是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经常找借口请假不上课、不做操,或在操场做操时故意推挤同学,或是做操不到位,总是让班级被扣分。笔者找他谈话多次,可是他并没有改变。学校政教处找他谈话后,给予了处分,他还是如故。笔者想,可能是方法不对吧?笔者从此认真观察他,笔者要找突破口,对他进行教育,改变他。一天晚上下晚习,他在教室写作业,回宿舍慢了,宿舍门关了,他不喊门,一脚踢门,把门踢烂了。第二天,笔者到教室去找他,他怯生生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接受批评。这回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故意不问他踢门的事,而是表扬了他晚自习努力写作业的事,“值得鼓励,继续发扬呀。”此时他主动说出踢门的事,并主动认错。我说:“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别着急,应该请同学来开门,但你必须自己去修宿舍门噢。”他没有受到意料中的责备和批评,心情舒缓多了,神情也放松了,他觉得老师包容他,关爱他。中午的时候,他修好了门,并到办公室来找笔者主动认错,谈了他的理想。因为还有三个多月就高考了,所以笔者鼓励他,希望他放下包袱努力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后来他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
正如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学困生转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热爱学生。要认真听学生的倾诉,和学生做朋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教导。要让每个学困生自觉消除学习生活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让每一位同学都生活在阳光下,让每一朵花都鲜艳美丽,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