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
摘 要:农村初中学生受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教学条件等局限,理解感受生活的能力相對较弱。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集声音、影像、情感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以互动共享的方式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针对微视频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微视频;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05-01
所谓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手机、DV、平板电脑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微视频内容简洁,传播便捷,易于共享。同时,具有草根性,一个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让每个人成为生活的导演。农村初中教学条件受限,教师一味地依据文本开展课堂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热情降低,畏难情绪增强,不利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师生通过摄录、编辑、整合微视频资源,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典型、真实的感性材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在教学活动中,微视频集多重感官刺激于一体,“闻”和“见”有机结合,创设了动态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有趣。例如,在讲授《口技》时,考虑到农村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了解甚少,笔者剪辑播放了《洛桑学艺》的片段,学生情绪高涨,相机诱导: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等器官发声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这种艺术形式就叫口技。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口技“达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顺势点拨学生描述不同阶段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微视频在针对学困生的分层教学方面更有适切性,成效更显著。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笔者编辑播放了《超级变色龙》的搞笑视频,以轻松诙谐的口吻自述变色龙的“变色”过程,启发学困生理解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以及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的特点,深层了解奥楚蔑洛夫不得已而“变色”的可怜与可悲,进而理解双关讽刺的写作手法。实践表明,坚持“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视频只对应一个知识点的补偿性教学方式,创造了一对一的教学情境,学生能接受、易消化,同时也可循环播放,三五个学生,围着一个平板电脑,就可以解决学习中的大问题,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轻松愉快。
二、突破重点难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微视频教学方式不仅强化了“听、说、读、写”能力中的“听”和“说”训练,而且在突破重点难点方面,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于释疑解惑。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板块化微视频讲解,受到了学生的热捧。在教授《安塞腰鼓》引导学生理解“用‘好一个安塞腰鼓表现鼓的魅力、人的精神”时,适时播放腰鼓表演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人在舞蹈中击鼓的艺术特点以及自由奔放、粗犷雄浑的地域特点,领略黄土高原人的精、气、神,感受气势磅礴的诗化语言。学生不再游离于文本之外,对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充满原始、野性、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微视频还可以作为提出问题、形成对话交流的媒体工具。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练习漫画题《扶还是不扶?》时,笔者先布置给学生一道微视频采访作业,学生化身记者和群众,自我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话题贴近生活,靠近语文,有话想说,能说敢说。写出的作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打破了以前提出话题却“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解开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明显提升,一些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表达愿望明显增强,规范表达的能力显著提升。
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玩手机、迷恋网络已成不争的事实,与其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微视频制作门槛较低,信息交流便捷,和学生进行“问题式”视频互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给学生正能量,也使学生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事实证明,即使在农村也不缺少聪明有潜力的孩子,缺的是把潜力变成现实的平台,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大放异彩,正是学生受微视频教学启发的结果。
三、强化课堂诊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微视频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对农村初中教师而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能成为便捷高效的“录课设备”。语文教师之间开展同课异构赛课活动,听课人员可以通过观课,以微视频的方式采集教学现场信息。而后选取典型视频案例进行观摩,据此进行议课评课,互相点评,互相学习。通过可控性回放,使把脉诊断、研讨研判更有针对性,具有包容性,充实了语文教研活动。弥补了传统教研活动坐而论道、形式单一、随意延伸的短板。促使教师不断审视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结构,从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微视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语文教研组坚持集体备课,凝聚团队智慧,建立微视频资源库,使微视频教学资源相对集中,便于流动更新。备课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乐学爱干,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