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

2016-10-19 20:08冯刚
启迪·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培养途径核心素养

冯刚

[摘 要] 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历史知识、合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知识的传授,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在历史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历史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培养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1]而“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知识是基础……。”[2]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历史知识、合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时空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即历史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只有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

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3]

二、“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途径

“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泛的,它必须与具体知识的灌输,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通过诸多具体的事例和反复的专门训练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积累,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4]而历史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所以对历史的认识首先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007年1月第3版)的“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培养与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有效途径。

1、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目标作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起到引领、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准确清晰而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深刻领会“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等要素,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教学要求,也可以结合高考考试说明,把握好“时空观念”素养的内在联系。

【课例1】“第5课 开辟新航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层次:知道开辟新航路起止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明确开辟新航路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开辟的主要航线。

第二层次:以时间为依据,梳理开辟新航路的历程并说明各阶段特征;以空间为基础,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第三层次:时空结合,构建以开辟新航路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 在“大历史”视野下,运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探究开辟新航路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第四层次:根据具体的时空框架,独立探究中外共时性等问题,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结合开辟新航等史事的历史背景、历程和影响等内容,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上述四层“时空观念”素养教学目标设计,不仅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出发,而且把课程目标具体化了,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功能和原则,为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奠定了基础。

2、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 [5]其中,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已经明确了要达到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的一种心理困境,即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定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而促使他们积极思维,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课例2】“第5课 开辟新航路”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第一层次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以教材内容和历史史料为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课本P22引言和P23插图及其文字说明

材料二:自15世纪世纪30年代起,亨利王子向当时人类的航海极限发起了挑战。……从他发起的航海时代起,每一个从事地理大发现的人,都是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开辟了人类发展新的空间,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亨利王子——改变世界版图地理大发现的第一人》

材料三: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总的来说,欧洲人在直至1763年为止的这一时期中,已获得有关世界大部分海岸线的知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开辟新航路的起止时间,并说出其它不同表达方式。

关于开辟新航路的起止时间,史学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统一的说法,因此不同的专家或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结论。高中历史各版本教材基本确定为“15世纪末到16世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确定为“1500至1763年”

综上所述,开辟新航路的起止时间可以表述为:①15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60年代,②15世纪中期(中叶、上半叶)到18世纪中后期,③近代初期,即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后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前。

[问题2](以教材内容为资源):阅读课本P24“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请指出开辟新航路国家的地理位置、航海家及其开辟的主要航线,并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和运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准确说出开辟新航路国家的地理位置、航海家及其开辟的主要航线,并完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开辟新航路国家的地理位置从大洲的角度来说,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西欧;从大洋的角度来说,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大西洋的东岸。开辟的主要航线从开辟的方向来说,葡萄牙主要向东方探索开辟,经大西洋、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东方亚洲的印度等地,并占有南美洲的巴西;西班牙主要向西方探索开辟,经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并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第二层次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3](以教材内容为资源):阅读课本第二目“新航路的开辟”,完成开辟新航路历程的示意图内容。

[问题4](以历史史料为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材料四: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通过教师的指导,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②社会根源(主要动力):欧洲人“寻金热”;③ 商业危机(直接原因):东西方商道受阻;④宗教需要(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当然教师还可以补充“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以及“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等。

只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恰当运用课堂合作探究,充分培养发展潜能

所谓“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相关研究主题,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6]

【课例3】“第5课 开辟新航路”课堂合作探究运用:

第三层次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

[问题5](以历史史料和新闻时事为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了解海外奇闻让人们乐此不疲,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彭艳丽《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文艺复兴关系之我见》

材料二: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对新土地进行殖民和占有,……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四:1992年,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打算将这天定为全球纪念日,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许多墨西哥人的反对。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还于当天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鉴于印第安居民的强烈反应,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

——据《环球时报》2005年8月24日报道

合作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的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在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构建起以开辟新航路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使学生在“大历史”视野下,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欧、亚、非、拉地区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角度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4、有效建构课堂多元评价,充分体现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正确的教学评价……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时间和学习面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没有多元评价,就无法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不能仅仅片面地针对某一方面的智能,应建立‘为多元智能而评的全面评价理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 ‘天生我才必有用,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强调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其实质是全面地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元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诸方面的考查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这正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7]

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建构多元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例4】“第5课 开辟新航路”课堂多元评价建构:

第四层次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6](以历史史料为资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王朝建立后,……郑和七下西洋……为人类交往打破相对分散和隔绝状态,迈出了从陆上向海上转折的重要一步;作为人类交往史上从陆向海转折的标志性事件,更推动人类文明互动中心从亚欧大陆转移到海上,由此整合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了一个世纪,为15世纪末东西方文明在海上汇合、一个整体的世界形成于海上奠定了基础,从而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万明《郑和下西洋:永恒的辉煌》

材料二:东西方自古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历史事实在15 世纪通过航海而凸显了出来:存在两种航海模式。……东西方航海模式存在共性:同是人类通过海洋认识外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航海的和平稳定发展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从东西方航海比较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万明《郑和下西洋(讲稿)A》

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中外历史共时性等问题,结合相关史实,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然后,教师选取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小论文,设计多元评价环节:(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既评价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与解析技能的掌握,也重视学生对史料观点的概括和论述能力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在东西方航海探索对人类发展影响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学生作为指导、点拨。(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而且评价学生在撰写小论文过程中对历史的感悟和升华;(4)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信心不足、知识和能力欠缺的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也“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8]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提升历史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

参考文献:

[1][3]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Z].2016年全国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学术论坛,2016.4.22—24.

[2][4][8]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5] 冯卫东主编.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6]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7] 在点网.多元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和运用[Z].http://www.zaidian.com/show/A9jZfLiQWNwFoglh.html.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培养途径核心素养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