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俊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现行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对本区域内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
[关键词] 综合实践 区域资源 开发 整合 利用 生活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
一、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农村的农副产业,孩子们耳濡目染,对水果蔬菜水果的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在校园内开发了许多种植蔬菜的领域,班级内都布置了绿化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学生们提供了研究观察的实践基地。在栽种下这些秧苗后,就号召动员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观察讨论,丈量生长高度,做好相应的记录。当学生在研究中碰到技术性困难时,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你玩滑板车吗?”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语文课中的《蝙蝠与雷达》一文,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语文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它是不可能给大部分时间你去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一下“动物的特异功能”呢?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1.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蚕怎么会中毒?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3.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小麦和种棉花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四、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明确它的意义,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地开展工作,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