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国 华
《武威汉代医简》“捣之各异斯”句“斯”字考释*
袁 国 华
《武威汉代医简》自1972年出土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迭出,但不乏可商之处。牍86正面“捣之各异斯”之“斯”字,向来释为语气词,似嫌牵强。今从传世医书入手,比勘相关文例,发现“斯”与“筛”字出现环境相同,再考察字形、读音,证实“斯”确可读为“筛”,医简全句读作“捣之各异,筛”,谓分别捣药之后筛药,文通字顺,庶是的解。
《武威汉代医简》; 中医文献; 斯; 筛; 文字考释; 汉简
今参考《故训汇纂》“斯”条目,归纳为以下12类④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83—984页。原书列有关训诂辞例凡108条,今为之归纳,得12类。:
1.析也。《诗·陈风·墓门》“斧以斯之”(用毛传)
2.分也。(用《广雅·释诂一》)
3.裂也。(用《广雅·释诂二》)
4.败也。(用《广雅·释诂三》)
5.犹尽也。《吕氏春秋·报更》“斯食之”(用高诱注)
6.此也。《左传·襄公三年》“使臣斯司马”(用杜注)
7.贱也。《后汉书·左雄传》“职斯禄薄”(用李贤注)
8.白也。《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用郑笺)
9.词也。《后汉书·胡广传》“天难谌斯”(用李贤注)
10.语词也。《诗·小雅·巧言》“彼何人斯”(用朱熹集传)
11.语助也。《礼记·檀弓下》“人喜则斯陶”(用孔疏)
12.犹其也。《小雅·白华》“有扁斯石”(用陈奂传疏)
诸传世医籍中,《伤寒论》亦载方药,多有描述制药之文句。《武威医简》“斯”既在“捣之各异”后,则察《伤寒论》“捣”之辞例,当有助解读“斯”字。是书也,东汉张仲景撰,此后传本情形复杂,今可见者,以明赵开美《仲景全书》影本为最善,因据是本,列举“捣”之辞例,制表于次:
表1 《伤寒论》“捣”字辞例(用明赵开美《仲景全书》刻本*张机:《仲景全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标点为笔者所加)
由上表来看,除例2而外,“捣”之后均继以“筛”。尤其有“各别捣筛为散”(例3)、“异捣筛”(例6)、“异捣下筛为散”(例8)之说,每与“合治之”对文(例3、6),正当谓各种药应分开“捣”,复“筛”使成为“散”(例3、8),末合并“治”之,是“异捣”正《武威医简》“捣之各异”之谓。而“斯”处在“捣之各异”后,语境正相当“筛”字,因疑“斯”与“筛”关系密切,既非完全同义,亦当地位相同,并为“捣”以后一道制药工序。
据“筛”字察后世医书,发现“筛”字又可代以“罗”字,今据部分辞例,制表于次:
表2 制药中“筛”、 “罗”等辞例举隅(引据《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王孝涛主编:《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由上表看来,“捣”后再“筛”仍是常例,又“别捣”(例1、8)即与前举“异捣”同义。而“筛”亦有改用“罗”字者(例5、7、18等)。由“纱罗子”(例13)一语看,“罗”是名词,当即是“箩”,亦可用作动词(“纱罗子罗过用”是明证)。察医书,有《外科启玄》“捣箩细末”*申斗垣:《外科启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01页。、《儿科要略》“捣细箩为散”*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儿科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527页。、《证治要诀类方》“捣箩为细末”*戴元礼撰,沈凤阁点校:《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然后知“箩”不误。元《卫生宝鉴》有“竹筛齐之用”语*引据王孝涛编:《历代中医炮制法汇典》(古代),第148页。,是“筛”亦是名词,可作动词。则“筛”、 “罗”语法功能、出现语境均一致,基本可判断二者意义相同或相近,作名词指筛药工具,作动词指应用该工具筛药。
此外,《齐民要术》“冬则捣末,下绢簁”*贾思勰:《齐民要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27页。,是“簁”亦在相关字之列。《抱朴子·金丹》“小丹法,丹一斤,捣筛……”*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6,210页。,《抱朴子·仙药》“饵丹砂法,丹砂一斤,捣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6,210页。;陆游《岁暮》诗“筛辣捣香篘腊酒,染红丝绿簇春盘”*陆游:《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33,4080页。,又陆游《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诗“门饤春盘儿女喜,捣簁腊药婢奴忙”*陆游:《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33,4080页。,二组比对皆可证“筛”、 “簁”亦密切相关。
至此,可知“筛”、 “罗(箩)”、“簁”之语义环境、语法环境完全一致,每可换用,所指当为一事。而《武威医简》“斯”之出现语境,亦与上列字词相同,均在“捣”甚至“异捣”后,由此益可推测“斯”与“筛”、 “罗(箩)”、“簁”功能及意义相近。至于诸字具体是何种关系,须从字形、字音入手,一探究竟。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斯,析也。从斤其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年,第724,194,195,195页。与“筛”诸字无关,《说文》亦无“筛”字。不过,《说文》云:“籭,竹器也,可以取粗去细,从竹麗声。”段玉裁注:“籭筛,古今字也,《汉书·贾山传》作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年,第724,194,195,195页。是“筛”、 “籭”所指一也。
至于“簁”,《说文》“簁箄,竹器也,从竹徙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年,第724,194,195,195页。。《说文·竹部》中,“簁”相邻诸字均与“盛物之器”有关,“籭”及其以下诸字多与“取粗去细之器”有关,以《说文》体例,字往往以意义编组,则可推知“簁” 、“籭”彼时尚非一物,前者只是箩筐之属*说参王作新、王野飞:《释“簁”——兼论“籭”“簁”“釃”的词义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1卷。。“簁”下段玉裁注:“取粗去细之器,其字作籭,不作簁……今俗作簁,此皆用簁为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年,第724,194,195,195页。明确谓“簁”、“籭”不同,但适可见后世实际使用中,两者已形成联系。《集韵》:“簁,说文筛箄,竹器也,或作籭。”*引据教育部异地字字典网站(http://dict.variants.moe.edu.tw/,2015年10月9日)“簁”条。是宋代“簁”、 “籭”混一也。
又前段玉裁引《汉书·贾山传》“筛土筑阿房宫”,颜注“筛以竹簁为之”,是唐代以前筛、簁未必为一物*引及说据王作新、王野飞:《释“簁”——兼论“籭”“簁”“釃”的词义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1卷。。《增广字学举隅》:“筛,竹器,有孔以下物,去麤取细者,亦作簁、籭。”*引据教育部异地字字典网站(http://dict.variants.moe.edu.tw/,2015年10月9日)“筛”条。是后世“筛”、 “簁”亦混一也。
综合而言,“筛”、 “籭”、 “簁”在唐宋以后共谓筛物工具,则六朝之际或有换用,亦可想见。“斯”字意义虽与三字无关,然“簛”从“斯”得声,可知两字读音相近。《集韵》“籭,竹器也,可以取粗去细,或作簛、簁”*引据教育部异地字字典网站(http://dict.variants.moe.edu.tw/,2015年10月9日)“籭”条。,《类篇》“籭……《说文》:竹器也。可以取粗去细,或作簛、簁”*引据教育部异地字字典网站(http://dict.variants.moe.edu.tw/,2015年10月9日)“籭”条。,《龙龛手鉴》“簛,俗;簁,罗物竹器也”*引据教育部异地字字典网站(http://dict.variants.moe.edu.tw/,2015年10月9日)“簛”条。,是“簛”、 “籭”、 “簁”、 “筛”俱谓一事,即“罗物竹器”,同时可见“罗”字亦可联系。其实“盛物之器”与“筛物之器”本易混淆,盖俱以竹编织,特孔大者以筛物,孔细者以盛物,今语云“箩筐”,是反以“箩”为盛物之器,两类之关系密切,正可得见。
除“罗(箩)”与诸字仅是意义相关外,“筛”、 “簁”、 “籭”、 “簛”各有声音之联系,四字均形声字,现具列其音读于下表:
表3 诸字音读之对比
①郭锡良编:《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②余廼永编:《新校互注宋本广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古音“斯”、 “徙”同(心母之部),又“徙”为“簁”之声符,“斯”为“簛”之声符,则“斯”或可用作“簛”或“簁”。又“簛”、 “筛”、 “簁”、 “籭”四字(或其声符),从上古音到中古音之间,声韵近似,意义亦易混淆,是故可通假或互用。至此,可直以“筛”训读“斯”字,于音、于字、于义、于辞例,罔不妥当。则《武威医简》之“捣之各异斯”即读为“捣之各异,筛”,谓分别捣药之后以相关工具筛药,分别粗细,制成散剂,与后世“异捣,筛”、 “别捣……更下粗罗”一致。如此解读医简文句,乃文从字顺,合乎情理。
“斯”之早期字形流变,约有两条路径,现制图于次*图参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241页。,并略作说明,以供参考。
图1 斯”之早期字形流变
结语
《武威医简》“捣之各异斯”之“斯”,过往学者以为语气词,犹嫌牵强。今乃比勘医籍文例,知“斯”即“筛”字,后亦作“簁”、 “簛”、 “籭”,并征引字书,探求声韵,因明诸字音义联系,以为通用(或混用)之证。然后知“捣之各异斯”读作“捣之各异,筛”,文从字顺,庶为确解。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2016—05—06
2014—2015年度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计划“武威汉代医简释文校订及相关问题研究(UGC/FDS14/H15/14:)
袁国华,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中文系(香港 999077)。
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