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琴
[摘 要]高专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在这其中,家庭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割裂开来,其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本文中,笔者以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例,首先阐述了家庭教育与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143 — 02
前言: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他们是社会建设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的各高校的教育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往往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与指导,近年来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心理健康教育多次被推向了高校教育舆论的顶尖。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此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会对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严重影响和谐校园和安全校园的建设,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应当从这些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家庭教育与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家庭是人类自出生以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性格养成、习惯培养等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对人类一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作为人类生存的根基和土壤,每一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家庭人员构成,家长的素质、文化水平、品德修养,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对于学生发展影响重大,而家长给与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与土壤。根据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家庭的环境与氛围良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而那些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超过一半的家庭环境状况都不理想。一般来讲,开明的、乐观的家长营造的家庭环境要比过分严肃或者过于娇惯方式的教育更能够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而且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都与家庭背景教育息息相关。
二、家庭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家庭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主要是家长对教育子女的意义和态度认知,以及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期望。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正确的家教观能够引导孩子健全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而错误的观念则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家长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和民主型。专制型往往制约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氛围过于紧张和乏味,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个性难以发挥。放任型教育的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会尊重与协作。溺爱型教育方式的孩子自主能力差,受不了打击和挫折。这几种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人格的健全。而民主型方式能够充分给予孩子主观能动性,营造和谐有序的家庭成长环境,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品格与修养。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人从小生活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各个家庭环境都有差异,家长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工作背景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比如,经济基础差、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比较内向,心理压力会比较大。稳定、组织健全的家庭结构能够让学生倍感家庭的和谐与温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之,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比较胆怯、焦虑,甚至抑郁,内心敏感而脆弱。
3.家庭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文化素养通常是人们知识、行为和情感的综合表现,涵盖了历史、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往往会讲究教育方法,因此一般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品质提升。而且丰富的、多领域的知识还能够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迎难而上,形成坚毅的品格。
其次,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众所周知,后天环境对于人类发展作用显著,家长自身的心理状态往往会通过其品格、人格、情感、行为等展现出来,并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完善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应当摒弃落后的命令式的、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观念,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并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还应当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学习并借鉴先进的家教思想,形成科学的、文明的、开明的家教观,有技巧的、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信息革命迅速,家长也应当积极配合院校一起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另外,很多家长还认为自己一没文化,二不会教,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职责,严重治愈了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学生家长应当树立高度的自觉教育意识和家教责任感,深入践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开展家庭教育,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教的水平。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家长要督促学生不断通过学习,尽力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另外,对孩子的评价,家长不应当只注重结果,而应当对孩子的努力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经历和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2.优化家庭教育过程
一方面,应当优化家庭教育的资源配置,改进家庭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独立生活能力、法律和品德、社会适应能力等没有起到足够的关注,此时,家庭教育就应当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多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成才。
首先,家庭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为主,熏陶学生的思想意识及道德水平,家长应当在对孩子特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耐心的开展教育,通过生活实例等引导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家长还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给学生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家庭教育应当重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在大学生毕业前即将步入社会时,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孩子慎重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极的心态应对在社会中的挫折与困难,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要自立自强,善于与人沟通,加强自我管理,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快速融入社会。另外,要教育孩子学会珍爱生命,拒绝社会不良的诱惑,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发挥生命的价值。
另一方面,应当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家教方式对于学生性格塑造及心理健康影响重大。开明、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能学会换位思考,遇到问题不走极端而是冷静分析,合力应对。
首先,家教应当以引导、讲道理为主,尽可能避免责罚,否则孩子将会以更不听话来“反击”父母的责罚。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多处于青春期,可能还比较自私和冲动,因此,家长应当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说服教育孩子,或者进行适度惩戒,让孩子学会思考,敢于承担任性的后果。其次,家教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而不应当是一味地否定孩子,要运用正确方式宽容孩子的不足,积极引导孩子寻找合适的兴趣,并在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给予支持,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家庭教育要比其他教育方式更能够发挥人的情感作用,让孩子学会真实、主动的的表达情感,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程度。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环境应当是温馨的、乐观的、开明的氛围,而且应当遵守以德治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和准则开展健康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文明程度、和谐氛围,建立新世纪的和谐家庭和学习家庭。
首先,应当构建和谐的家庭结构,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避免家庭中某一个成员的过于专权独断,或者家庭混乱的现象出现,以文明的方式,营造温馨、健康、和谐的氛围。其次,每一个家庭成员日常的言行举止都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家庭形象,履行应尽的义务,积极协调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家庭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家长应当积极引导孩子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促进家庭的良性发展。另外,由于高专学生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此期间很少能够接收到家庭的直接教育,所以院校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勇于承担挫折,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当中。
结语:
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其它因素所无法替代的,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更加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认识。只有让学生从生活、家庭中切实感受到温暖,其心理发展才会更加健康,其心理才会更加具有安全感,其人生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高专院校也要注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接,让学生即能够在学校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也能够在家庭中获得心里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立,杨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63-65.
〔2〕佘少华.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5,(14):66-68.
〔3〕张航,郝鑫,姜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83-84.
〔4〕佘少华.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3):96-97.
〔5〕杨莉萍,刘甜芳.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44-148.
〔6〕李刚.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思考〔J〕.戏剧之家,2016,(10):22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