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蓉 巩建华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者一直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这是他们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探讨了人类解放的三个前提,即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阐述了有关人类解放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他也将毕生精力投身于人类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他着力提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革命的道路和策略。
[关键词]论犹太人问题;共产党宣言;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005 — 03
“人类解放”的思想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走向高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条道路。马克思人类解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在私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中,无产阶级必须要掌握实权,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消灭国家概念,使全人类处于共同体中,获得全人类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集中阐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科学地将前者的关系具体化,让全世界人民在获得解放的路上又踏出了坚实地一步。
一、两个文本产生的背景
不论是《共产党宣言》还是《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都较多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理论。两篇文章写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都是针对当时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方向。两篇文章特殊的社会背景是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入了解文章产生的条件,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有关人类解放思想理论的精髓。
1.《论犹太人问题》产生的背景
19世纪40年代,西欧相继发生产业革命,形成了以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德国亦是如此。工厂制度使得社会上农民不断破产,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造就了大批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身处水深火热的环境,成为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现象。在政治上,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初步取得胜利,但是受到教会的牵制,资产阶级的统治极不稳定。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发展,强调“自由”“人权”,与此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关注自身命运,要求取得像人一样生活的权利。社会各界都开始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前途担忧,人们开始普遍关注人类的现实命运和历史前途。在德国,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掌握了德国大部分的社会财富,然而财富的积累并没有提升犹太人的政治地位,这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强烈反差,便引起了德国各界的广泛关注。
正是在此背景下,《论犹太人问题》问世了,《论犹太人问题》问世与德国青年黑格尔学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在思想上深受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影响,青年黑格尔运动是德国的一场政治运动,它致力于抨击基督教和封建专制制度,也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青年黑格尔运动是纯理论的批判,讨论的话题多为哲学、宗教等抽象的概念,这是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在群众中的影响十分有限。尽管如此,青年黑格尔运动体现出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自由和政治权利的渴望。鲍威尔是青年黑格尔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者,他于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犹太人获得解放问题的观点,鲍威尔看来,犹太人获得解放的途径就是放弃犹太人特有的宗教。这引起了马克思对他的批判,这也是后期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分离的重要原因,1844年马克思撰写《论犹太人问题》公开评判鲍威尔的观点。
2.《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愈发凸显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率急剧攀升,使原本入不敷出的无产阶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进一步加重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阶级被迫延长作业时间,然而,其所得报酬却更加难以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资产阶级的剥削行为加重了他们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久而久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开始觉醒并且反抗。在欧洲,无产阶级运动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大规模的反抗起义活动。此时,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西方各国相继爆发的大规模的无产阶级起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资产阶级的残酷统治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但是,西方各国的无产阶级反抗活动却并未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由于无产阶级斗争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在斗争过程中充满了盲目性,无法准确判断斗争对象,无法制订明确的斗争目标,这些都是无产阶级在这一阶段的起义中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要有两个基本保证:统一分散力量、形成行动纲领。为了总结工人阶级起义经验,为无产阶级提供有效可行的斗争方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着手撰写《宣言》。《宣言》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斗争纲领,也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清晰的奋斗目标。
二、《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人类解放的论述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追求,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主线。因此,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追求,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主线。《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虽然处于不同的创作时期,主要论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两者都围绕“人类解放”这一主题,论述了不同群体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应如何求得解放,《宣言》为实现全人类解放提供了具体的实现途径,也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未来前进方向。
马克思批判性地指出,“以基督教为信仰的国家只认识特权,认为在基督教的国家里,只有犹太人放弃宗教偏见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力。”在文中,马克思质疑迫使犹太人放弃宗教的合理性,提出“而他,犹太人,会放弃自己的宗教偏见吗?就是说,他有什么权利要求别人放弃宗教呢?”。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等人提出的以同化宗教的方式为犹太人提供参与政治权利的思想是毫无根据的。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超越了鲍威尔的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的混同论,并从人类解放理论出发,阐述了获得人类解放三个方面的内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
关于宗教解放,《论犹太人问题》主要以批判鲍威尔的观点为主。鲍威尔认为“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对立是宗教的对立,只有消除这种宗教对立,犹太人才能获得政治上的解放。”鲍威尔认为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将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犹太人问题是宗教对国家的关系问题,也是宗教约束和政治解放的矛盾问题。对此,马克思秉持强烈否定的态度。马克思辩证地指出,宗教的存在和国家的完成不构成矛盾的关系,并以法国、德国和北美三国中的犹太人问题的分析证明了该结论。马克思提出,犹太人问题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而绝非简单的宗教问题,所以不应该把世俗问题神学化。马克思认为,“宗教存在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而且这种缺陷只能从国家自身本质中寻找”。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是必要的,但它只是人类解放的其中一步,并且宗教解放是无法代替政治解放的。
关于政治解放,《论犹太人问题》中有一些重要论述。政治解放是鲍威尔着力阐述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论述的中心内容。在批判鲍威尔错误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封建社会会在政治解放中逐渐瓦解。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凭借其特有的权利将市民生活的要素转化为国家生活的要素。并且统治者还规定了政治关系,即市民与社会中其他组成部分相互分离。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的目的在于打破这种被隔绝的政治关系,让国家不再是“由一个与人们脱离的统治者和其仆从组成的特殊社会”,这也是政治解放的首要意义。
第二,市民社会的政治性在政治解放中不断消亡。马克思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存在诸多使人们与国家相分离的因素,如等级、行帮、特权等,政治解放就是要致力于摧毁这些阻碍因素。政治解放就是让市民社会回归为两个部分,即个体与构成个体生活和地位的物质方面的要素和精神方面的要素。然而,封建主义的打压下政治精神极度分散,政治解放便要将分散状态的政治精神集中起来,也是市民社会从政治中求得解放的过程。
第三,政治解放无法等同于全人类的解放。归根结底,政治解放是为资产阶级所服务的。政治解放要求废除国教,认为信仰是个人的自由,取消在选举和被选举过程中对财产的限制。资本主义社会即市民社会,它通过需要和利益将人们联结起来,国家就是保护市民社会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的实体。然而,全人类的解放则需要人们市民社会中获得解放,即把人从利己主义中解放出来。政治解放只是人类解放的其中一步,人类若想真正求得解放,还需要经历经济解放。
关于经济解放,《论犹太人问题》中有不少论述。马克思认为,政治虽然凌驾于金钱之上,但实际上政治就是金钱的奴隶。马克思认为,在以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建社会,人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大部分人成为个别人的奴隶,被束缚于小块土地上无法进行集约化精细生产,只能从事单一的劳动。他们只能生活在狭小的地域,社会流动性极差。在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成为社会的首要原则,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开始进行生产交换,这大大增加了市民的流动性。从这个方面来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异化为一切事物的价值,并且统治了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用经济剥削代替了以前的宗教和政治剥削。所以,马克思在文末提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异化,人类解放才能得以实现。
三、《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类解放的论述
《宣言》中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现在第三章末尾的地方,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无产阶级求得解放的途径必须是经过革命,获得政治权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民主政治;然后无产阶级要利用政治地位,变革社会生产方式,促进社会变革;除此之外,无产阶级还必须消灭阶级对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只有通过这些方式,人们才可以求得最终的解放,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于人类解放手段的主要观点。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若想求得真正地解放,必须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并在斗争中打倒资产阶级,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建立民主制度,确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创建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有希望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真正地获得解放,摆脱资产阶级的压榨。无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治统治,使无产阶级自己在政治上获得解放。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无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所建立的政治统治,不仅包括其国体还包括政体两个部分;只有国体和政体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这一思想后来也在一些国家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如在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
关于人类解放必要性的主要观点。在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后,改革生产力便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巩固统治地位后,要善于利用政治优势,强制性地逐步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让资本无法成为压迫工人阶级的工具,让资本合理运用,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之一。无产阶级必须实质性地紧握社会生产工具,有目标、有规律地组织开展社会生产,逐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接实现无产阶级的终极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于实现人类解放最终目标的主要观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民主制度,实现社会良性发展之后,无产阶级便完成了政治解放,但于人类解放而言还是不够的。获得解放的最终目标是要消除社会上阶级的对立,让社会上再无“阶级”二字,消除阶级统治,包括其自身的统治,并消除国家这一概念。《宣言》对于这部分的论述并不多,但是提出的观点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产资料社会化,无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是将生产资料由社会控制,而非个人私人占有;其次,阶级对立隐形化,消灭阶级对立的过程也是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再次,社会生产全民化,消灭阶级对立后,社会的生产不再由社会的某一部分人独立承担,而是由无阶级差别的所有人共同承担。〔4〕最后,国家的消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联合成为一个阶级,在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这种阶级的对立便消失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势必需要改革旧的生产方式,这便会消灭原有阶级对立的基础。在改革旧的生产方式这一存在基础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无产阶级自身的阶级统治,国家的概念从此将不复存在。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类解放的论述,体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民主政治,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将会从资产阶级旧社会转变为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新社会,在经过改革后最终成为一个巨大的全国联合体;〔4〕社会统治阶级将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转变为绝大多数人统治极少部分人,并且最终变成社会无统治阶级存在;社会生产关系也将经历巨变,生产关系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最终转变为社会所有制;国家也将经历由存在变为衰弱最终变为消亡的过程。《宣言》末尾对人类解放历史进程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较具体的分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手段。
四、结论
尽管《论犹太人问题》和《宣言》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具体内容都不尽相同,但这两篇著作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重要观点。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为全人类实现自由、平等、消灭剥削,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奋斗之路,即无产阶级若要解放自己,必须先解放全人类。《论犹太人问题》集中讨论了人类解放的三个基本前提,《宣言》则是马克思以这三个解放为前提,进行深入论述的文本,并提出了社会革命和策略的理论。从现实性而言,《共产党宣言》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它在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领先作用,它也对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2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4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44-451.
〔5〕李金和.人类解放前提论——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理论月,2011,(06):35-37.
〔6〕李平.对《共产党宣言》中人类解放历史进程思想的思考〔J〕.探索,2007,(01):133-13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