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2016-10-13 10:34李汉杰王树松
理论观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

李汉杰 王树松

[摘 要]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精神生产理论更成为了理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理论指导。对于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神生产理论;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012 — 02

一、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首先要明确精神生产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同等重要,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对于精神生产的具体含义,马克思曾做过详尽的论述。在他看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都要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所支配的,区别在于,精神生产的产品并不一定具有实物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根据社会意识的不同层次,可以把精神生产分为两个部分,既“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生产。从本质上说,马克思认为进行精神的生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顾也称精神生产为“真正的生产”。

(一)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使从事精神文化生产劳动的人得以分离出来。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因此,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精神文化生产渐渐“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段,它从属于社会的共同事物: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于是特有的精神文化生产阶层形成。

第二,精神文化生产的发展水平会受到物质生产水平在客观上的制约。马克思认为,精神文化生产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只有物质的积累和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只有物质生产的根源存在,精神文化生产才能得以进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必然会反应特定时期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其终究不可能脱离物质生产阶段。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

第三,社会物质生产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精神文化生产的性质。马克思指出,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这个时代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大,资本主义的精神生产就应表现出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他们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思想,会使他们努力建立与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思想体系。所以,精神文化生产的性质可以说是由这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所决定。

二、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时代价值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启示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在继承和扬弃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文化及精神生产等方面问题的系统、科学的解读。这个理论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迸发出了新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给出了一种定义和理解精神生产及其内涵的理论参照。同时,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结合与统一,为文化发展给出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新中国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并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愈发展现出了更大的时代价值。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起步晚、起点低的问题。按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实现经济结构从农业到工业的过渡,再实现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过渡。但在我国,这两个步骤只能同时进行,任务相当艰巨。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改变。这些现实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方式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的,也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是人的不全面和不协调所造成的社会与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集中体现。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向我们揭示了,文化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和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的价值观,拜金、片面的文化传递扭曲的价值观。核心价值就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我们目前大力提倡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融入到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生活、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逐渐的对其产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根据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团结、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和支柱。同时还要利用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尽可能的向世界展现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扩大我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积极健康的国际形象做出贡献。在这些工作中,精神生产理论既为我们提供了行动准则,也提供了理论指导,体现了其鲜活的时代价值。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着污染低、能耗小、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更具有着教化民众,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不但要重视其经济价值,更要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精神生产理论揭示了精神生产的本质,使我们得以全面的领会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人类社会形态和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把握精神生产理论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的同一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从其中得到启示。

精神生产既包括反映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生产,也包括反映精神自由特征的精神生产。马克思称其为“最高的精神生产”。这种“最高的精神生产”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进行科学、教育、宗教、艺术、哲学的文化生产对人的自由精神和崇高性进行表现和提升。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精神生产以文化产业的方式运行,一方面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方面也可能沦为一部分人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于是,一些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者中间出现了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以低俗和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中宣扬扭曲、错误的价值观的现象,造成了不良影响。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但反过来也能塑造人。无论精神生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其最终都是来自人的劳动,也必须由人来对其给予评价。所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宗旨,一定就应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产品应该是具有真挚的人情、人性,传播真善美的高尚价值观的。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但同时也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基于人与文化这样的辩证关系,文化产业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身的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才能生产出具有生命力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产品,才能获得自身真正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失去了这个宗旨,也必将变的毫无生气,既不能创造文化也无法建立社会形态,最终变为冰冷的技术而失去人的激情。这样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说就失去了人的创造,必将丧失生命力。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样,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必然会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全面大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神生产者作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利用市场的力量将产品销售给大众。这个过程中,精神生产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并有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可以说极大的实现了自身的个人价值。但是,一些精神生产者却因此忽略了自身劳动的社会价值,失去了自身在精神生产中所应具有的主体性,已然沦为了市场的奴隶。他们将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向文化市场投放,在其中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不但自身的人文精神彻底丧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滑坡,误导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无论是放眼当下还是着眼未来,这种状况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背离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马克思曾指出,精神生产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精神生产者不但要考虑个人价值,更要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精神生产者应该追求的社会价值,应该是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发挥文艺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所说,“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

所以,在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提倡精神生产部门和文化产业的全体从业人员,努力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时刻不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要时刻认清方向,自觉抵制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的错误思想。要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理论,将其精髓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生产出引领时代进步的文化产品而非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产品。还要提倡各部门生产出优秀、积极、向上、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并且具有现实价值的精神产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使人受益,充分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的共同迈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个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自觉和努力之下,使整个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文环境,并以自身的高尚行为感染他人,发挥文化的作用,惠及他人,回报自己。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理解文化创作的作用和意义,才能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才能够真正坚持在创作导向上以人民为中心,使文艺作品更多的传递中国当代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应当代中国人民高尚、积极、健康的审美追求,创造出具有深刻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我国文化产业中的精神生产者们不仅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要重视社会价值的发挥。也只有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健康、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也将有利于精神生产者更好的实现其个人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顾江.文化产业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张玉国.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