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家谱的民间收藏与保护——以安徽省歙县为例

2016-10-12 07:55
关键词:歙县家谱徽州

安   君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州家谱的民间收藏与保护
——以安徽省歙县为例

安 君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家谱乃一家之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面貌的缩影。徽州家谱以其数量之众、类型之多、价值之高而闻名于世。歙县民间家谱是徽州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调研歙县民间家谱的收藏与保护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民间家谱的保护开发工作的建议。

徽州家谱;歙县;收藏;保护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家谱记载一姓之兴衰;方志记载一方之荣辱;国史记载国家之兴亡。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它不仅记录着某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1]。它与方志、国史一起同为中华史学套娃的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面貌的缩影。徽州家谱以其数量多、涉及面广、价值高成为中华谱牒中的瑰宝,长期受到史学界的高度关注。整理研究徽州家谱,是新一轮徽学研究的重要基石[2]。

1 徽州家谱及其价值

徽州,作为一历史地理概念,源于北宋的行政区划,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稳定管辖歙、黟、婺源、绩溪、休宁、祁门六县,现分属两省三市。今黄山市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黄山区汤口部分、徽州区、屯溪区,加上婺源(今划入江西省)、绩溪(今划入安徽省六安市)两县是为古徽州地区。

坐落于皖南山区的徽州地区,宗法势力强大,大姓宗族渊源弥深,远在秦汉魏晋。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使中原大族纷纷南迁。“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地域环境,使徽州备受衣冠巨族的青睐,成为大族避战南迁的首选之地。

徽州大族对家谱的编修极为重视。徽人认为“立族之本,端在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盘川王氏宗谱》卷之首《凡例》,民国十年活字本)可见徽人对家谱编修的重视。王开萍曾这样评论家谱的意义:“家谱记载的虽然是一个同宗共祖的家族的繁衍生息情况,但家族这个‘沧海一粟’之光能清晰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演变轨迹。”[1]家谱虽非正史,却可补正史之不足,接触正史未及的领域,提供与正史截然不同的研究社会的视角。《岩镇汪氏家谱·新安汪氏谱系序》中说道:“族之有谱,所系甚重,而故家大族不可以不修也。苟能修之,后世子孙得有所据,而知始祖之所从出,宗族长幼之序。人伦日以明,而风俗由此而厚。苟或无谱,则不数世之后子孙率多,贸贸焉,知有宗族,而不知其有长幼之序。知有分派,而不知其有亲疏之别。其于贫贱富贵相视如途,人不相维系,而大义□矣。”清人孙文渊在《安徽程氏族谱·续修谱序》中亦道:“从来敦本睦族莫贵乎有谱,谱其可不勤修哉?顾谱不修,则无以敦本睦族……。”同时,徽人认为“三世不修谱者,当论不孝”。可见,徽州家谱对家族伦理道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家谱的编修,不仅起着敦本睦族、别亲疏、序长幼的重要作用,更是后辈“孝道”的体现。

现世徽州家谱数量庞大。“……谱牒大约经历了先秦、秦汉至隋唐对谱牒的官修时期和宋元时期乃至民国以降私修时期。”[3]宋元以后,谱牒得以私修,家谱编修日盛。宋元历时久远,家谱存世较少。明清至民国,家谱留存较多。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亦编修了大量家谱。据安徽师范大学徐彬教授统计,明清徽州家谱现存2 000余部[2]。徽州存世家谱众多,与明清政府的支持、宗族知识分子和徽商的鼎力支持、世家大族的重视、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歙县,乃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存世家谱最多的地区,是中外谱牒学专家们研究的重点地区。通过对歙县家谱收藏与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歙县家谱的相关情况,并最大限度地向歙县、徽州乃至全国范围内征集歙县家谱,借此展开对歙县家谱全面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2 歙县民间家谱的收藏与保护现状分析

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的歙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是徽州府的府治所在地。“歙以山谷为州也,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避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经焉,以故故家旧蝶多有存者。”((乾隆)《款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歙县家谱之众,居徽州“一府六县”家谱数量的首位。歙县……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著名的修谱印刷中心之一,成为中外研究谱牒学专家们研究的重点地区[3]。歙县家谱是徽州家谱中极具特色和价值的组成部分,具有古徽州家谱的典型特点。通过对歙县民间家谱的调查研究,了解歙县家谱的民间收藏和保护现状,以对歙县民间家谱的研究为窗口,洞析徽州民间家谱的全貌,可以对古徽州社会的风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1歙县家谱的收藏情况

2015年7月10日,笔者赴歙县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活动为期一个星期,主要对歙县境内呈坎、绵潭、昌溪、潭渡、棠樾、潜口、雄村、三阳等多个村镇进行调查。家谱乃一家之史,常为民间自行修纂,往往“秘不示人”,且庋藏分散,家谱收藏的分散性与民间性使我们在调研中难究其详。因此,在前人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调查的结果,对歙县民间家谱作一研究,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歙县藏有丰富的家谱资料,有《梅村洪氏支谱》《雄村宗仁公二子以器公派支谱》《棠樾鲍氏三族宗谱》《绵潭汪氏家谱》《汪氏义门家谱十卷》等133部家谱。其中包含汪、程、吴、王、黄、方、洪、江、叶、曹、许、胡、罗、朱、陈、郑、吕、张、刘、项、韩、杨、陆、钱、毕、俞、马、宋、鲍、闵、谢、余等32个姓氏。在笔者统计的家谱中,以汪氏、程氏、吴氏家谱居多,其中汪氏家谱25部,占总数的18.8%;程氏家谱20部,占总数的15.0%;吴氏家谱17部,占总数的12.8%。在这些家谱中不乏孤本,具有极高的价值。

2.2歙县家谱的保护现状

“谱,难事也。”[4]徽人重视家谱的编修,更注重对家谱的保存。严格的家谱管理制度是徽州家谱得以保存于世的重要原因。与国内其他家谱相比,徽州家谱的保存状况总体较好。

通过调研发现,歙县民间家谱的保护状态不容乐观。歙县民间家谱的保存呈现自然保存的状态,族谱大多放在祖传的樟木箱内,置于干燥通风处保存;少数直接用废旧的报纸包裹随意置于柜底。“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为保证家谱的长久保存,每逢六月初六的晒谱节,歙人亦会进行晒谱活动。

私修家谱始于宋元,明清民国日繁。徽州地区修谱更胜,逐渐形成“三十年一修”的传统,徽人认为“三世不修谱,当为不孝”。此风延续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因战乱等原因,民间修谱逐步停止。解放后,由于“破四旧”“文革”的影响,大量家谱被视为封建残余,惨遭销毁,家谱面临灭顶之灾。几十年的迫害,摧残的不仅是家谱本身,更多的是人们内心对家谱的认识与理解。时隔几代人,年轻一辈人对本族家谱知之甚少,重视度严重不足,故对家谱的保护意识极为淡薄,家谱遗失、虫蛀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对家谱研究的深入,社会上收购家谱的现象司空见惯,歙县境内大量家谱流失严重。

3 歙县民间家谱的特征分析

3.1姓氏分布广泛

徽人“皆聚族而居,谱系详明”[5]。据《新安名族志》所载,徽州大姓宗族多达90余个[6]。各姓宗族皆重视谱牒的编修。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已收集到的歙县家谱中,包含32个姓氏。(见表1)其中汪氏25部;程氏家谱20部;吴氏家谱17部;王氏家谱7部;黄氏家谱6部;方氏家谱5部;洪氏、江氏、叶氏、曹氏、许氏家谱各4部;胡氏、罗氏、朱氏家谱各3部;陈氏、郑氏、吕氏、张氏、刘氏、项氏家谱各2部;韩氏、杨氏、陆氏、钱氏、毕氏、俞氏、马氏、宋氏、鲍氏、谢氏、闵氏、余氏家谱各1部。汪氏作为徽州地区的大姓,在徽州“一府六县”都有分布,也是歙县家谱最多的姓氏,这也印证了“徽州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7]的说法。汪程二姓成为歙县巨姓,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且具有明显的徽州特色。各个姓氏在歙县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徽文化。

表1 歙县家谱姓氏分布

3.2家谱的名目繁多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8],是这一类文献的泛称,与“族谱”“家乘”“宗谱”等词“名虽异实相同”。家谱的具体称谓很多,常以体现家族宗亲族谊为贵。徐建华先生认为谱籍文献的名目大致有78种之多[8]。据笔者调研显示,歙县家谱名目大致有:世谱、族谱、家谱、支谱、族原、宗谱、流芳集、墓祠徵信录、正脈、世纪、统宗谱、溯源录、家乘、徵文录、迁徙注脚纂、补正纪实、本宗信谱、谱集、墓谱、永慕集、统宗志、统宗世谱、正宗谱事略等36种之多,其中以“家谱”“宗谱”“支谱”“族谱”为名目的谱牒较多,其余名目较少使用。上述繁多的谱名,反映歙县家谱的收藏量大的特点。谱牒多以“家谱”“宗谱”为名,体现了歙人对宗亲族谊的重视。

3.3家谱纂修年代集中

“谱牒的历史极为悠久,上溯周秦,下迄当代……”[9]宋元以后,家谱的编修打破官方垄断的局面,除皇室玉牒外,家谱多由民间纂修,家谱数量由此增多。明清至民国时期,家谱编修更胜,“三十年不修谱”则为子孙不忠不孝的表现。故在现世家谱中,宋元较少,明清乃至民国居多。

3.4家谱刊刻版本多样

“徽州家谱的纂修、刊刻是一项浩大的宗族文化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相互协作,更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10]歙县作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果说徽州家谱以印制精、用纸良、装璜美等刊刻艺术闻名于世,那么歙县家谱就是徽州家谱刊刻艺术的典型代表。歙县家谱刊刻版本多样。在调研的133部家谱中,有刻本、抄本、木活字印刷本、影印本、复印本等多种刊刻版本,其中以刻本、抄本居多。

由于此次调研时间短、地点多,再加上家谱“秘不示人”的特点,使得调研遭遇了极大的阻力,收集家谱时难免出现错漏的情况,故调研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家谱的收藏与保护是一项宏大繁杂的任务,一味求大求全并不现实,对研究也无裨益,难免出现重复性的劳动。因此,我们在前人劳作基础上,应为后人的事业添砖加瓦。梁启超先生有言:“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11]通过对歙县家谱民间收藏保护情况的研究调查,意在徽州、乃至全国范围内收集歙县家谱,使歙县家谱得到有力的开发与利用。深入发掘歙县家谱的内在价值,对徽州谱牒学研究乃至徽学的研究皆有裨益。

[1]王开萍.浅析家谱的价值与收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55—59.

[2]徐彬.家谱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明清徽州家谱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1):13—14.

[3]徐学林.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J].江淮论坛,2000,(8):158—168.

[4]王茂介.(歙县)泽富王氏宗谱[O].明成化六年刻本.

[5][道光]休宁县志[O].清道光三年刻本.

[6][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O].朱万曙,王平,等点校.黄山书社,2004.

[7][同治]黟县志·三[O].同治九年刻本.

[8]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9]谈家胜.国家图书馆所藏徽州家谱的特点与价值[J].历史档案,2009,(2):121—127.

[10]宋杰.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84—88.

[1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372.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5.055

2015-11-13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明代徽州家谱体例创新研究”(2015cxsj074)

安君(1992—),女,安徽合肥人,学术型硕士。研究方向:徽学、明清史方向。

G257.35

A

1674-6341(2016)05-0131-03

猜你喜欢
歙县家谱徽州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港
徽州绿荫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歙县找寻王茂荫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