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富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现学科的价值,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当中,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品德课堂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学生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思品;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53-02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考试能力一流,然而他们的综合素养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有许多学生存在人格缺陷,比如不懂得和他人交流,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等。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下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小学思品学科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作为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师,如何在小学思品学科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分析
1.1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要地位。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教学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分析
2.1 品德学科是为德育教育提供重要资源。新课程下的品德学科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也就是说,新课改精神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它在德育体系中的作用更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思想品德课为实施德育搭建重要平台。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念的确立和品行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如何做人奠定了基础。
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3.1 德育工作者与教师的结合。教师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他的态度、作风和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态度、情感倾向、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言行举止都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事""做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以及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识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思品教师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起重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以教师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教师的言行学生都有可能模仿,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3.2 德育工作内容统领教学内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本身就具有思想性和德育教育性,教材的很多知识点都体现了在现实生活中就要求教师运用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也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善于发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交易因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品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把握思品学科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借助思品学科教学,从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3.3 德育工作者与教学对象——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必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具有社会意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更应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才能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围绕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主线,在师生互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也容易接受,师生关系也融洽,真正实现了"双赢"。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会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培养了学生们动手实践,社会实践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意识,将课堂上的内容生活化了,学生们与教师一起探讨社会中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祥军.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J].新课程.2015年04期
[2] 李雪.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