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复习课的前思后虑

2016-09-23 09:15龚春燕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垂线作图度数

龚春燕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期将近结束,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为整理、归纳、复习知识以迎考,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呢?这是一个极为现实也相当重要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感叹“复习课难上”,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课”,而学生则埋怨“复习课无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为此,笔者进行了长期的调研与分析,归纳了当下几种复习课教学形式:复习课上教师不讲,安排学生看书,课后让学生做练习纸;复习课上学生做练习纸,下一节课上教师订正,然后继续发练习纸;复习课上教师蜻蜓点水式罗列整个一章或若干节里所有知识点,然后做练习纸;复习课上教师讲课为主,但所用教学资源基本照搬他人或网上。形式决定效率,上述的教学形式导致效率低下,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1.对复习课定位过于简单、草率

有的教师认为,复习就是“炒冷饭”,只要“热热”就行,不必讲究。这种认识归属于对“复习”的作用理解过于肤浅!其实,复习是对知识进行巩固拓展、梳理归纳直至内化的非常重要阶段。“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是“再发现”“再创造”的一个宝贵过程。因此,建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总复习阶段组织相应的教学研讨、培训等举措来转变教师心中“复习就是回顾一下而已”的简单看法,引导教师研究复习课,备好复习课,上好复习课。

2.构建复习资源的能力尚有欠缺

有的教师也知道复习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对复习资源不知如何建构或重组,缺少深入学习和思考,往往心有余但力不足。的确,复习所用的教学资源不如上新课时那样方便和现成,它往往需要反复地整合与取舍,教师限于精力、能力等原因做不到。

二、寻求解决——以一节复习课课例的诞生为例

笔者结合我校进行的一次复习课专题研讨活动,试图对构建复习课常态模式做探索。期末临近,数学教研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主题为“如何构建有效复习课的常态模式”专题研讨,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是改变陈旧的观念。常说“思想决定行动”,没有观念的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破旧出新。教师要认识到复习课需精心备,认真上课,力求复习课成为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新的(相对于新课)契机。

二是同年级教师要尽可能地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构建好的复习资源,组织巧的教学形式,争取高的复习效益。

三是通过多轮对复习的反思、总结,要积累系列的复习教学资源和复习课教学经验。

研讨后,笔者所在初一年级四位数学教师先后进行了五次流程为“各自思考,形成复习课教案初稿→集体备课→上课,反思改进教案→集体研讨,定稿、留存”的活动。

总复习结束后,回头反思时大家认为这样做颇有收获,为以后复习带来许多有参考价值的东西。笔者整理了其中一次复习课例:“图形的初步认识”(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供大家参考。

三、“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设计与意图说明

1.第一部分:填空,作图

(1)如图1,比较下面两条线段的长短:AB CD,你所使用的方法是: ,并在图1右侧空白区域作一条线段EF,使线段EF长度等于线段AB与线段CD的和(不写作法)。(参考答案:<;度量法或叠合法;作图略。)

(2)如图2,直线l外有一点A,A点到直线l的距离__cm(精确到0.1cm),说出你得到这个结果的做法:_____。并过A点作直线l的一条平行线,说出你用的方法:______。(参考答案:2.2;过A点作直线l的垂线段或垂线交直线l于一点,设为B,量出垂线段AB的长度就可以了;推平行线法或作垂线法。)

(3)如图3,立方体纸盒P处粘有一粒糖,A处有一只蚂蚁,蚂蚁沿着纸盒表面爬向糖粒。你能帮助蚂蚁找到一条最短的路线吗?说出你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将立方体进行展开,在平面展开图上连结线段AP,则线段AP就是最短的路线。)

(4)经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经过两个点能画 条直线;同时经过三个点能画 条直线。由此归纳: 确定一条直线。(参考答案:无数;1;0或1;两点。)

【设计意图】

一是这四个问题难度都不大,能激起学生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参与度高,并让大多数学生从中得到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二是知识复习全面——四个问题涵盖着本章五个要求掌握的知识点:①线段长短比较;②线段的和差作图;③直线的基本性质;④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或垂线段);⑤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三是问题设计开放,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有助于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是注重培养能力。如第3题,问题解答正确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学生思考的过程。教师对此题可以安排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最后能引导学生由“问题解决”上升到“方法归纳”。)

2.第二部分:解答题

(1)如图4,AO⊥CD于O,OB是∠AOD的角平分线,则∠COB的度数是多少?(参考答案:135°。)

图4

变式:如图4,OA与CD相交于O,OB是∠AOD的角平分线,∠BOD=∠COB,则∠COB的度数是多少?(参考答案:135°。)

(2)如图5,OA是以直线CD上任意一点O为端点的一条射线,OB是∠AOD的角平分线,OE是∠AOC的角平分线,则∠BOE的度数是多少?(参考答案:90°。)

图5

(3)如图6,OB是∠COD的角平分线,OA是∠COD内的一条射线,OE平分∠AOC,已知∠AOD=90°,∠AOC=30°,求∠BOE的度数。

变式1:如果∠AOD=80°, ∠AOC=β,求∠BOE的度数;

变式2:如果∠AOD=α, ∠AOC=β,求∠BOE的度数;

通过解决上面三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参考答案:45°;40°;α;∠BOE的度数是∠AOD的一半。)

图6

【设计意图】

第二部分解答题由一个简单问题入手,一直到最后的题目为止,其实都是一“脉”相承(“脉”即“垂直与角平分相结合的角度计算”)。这属于本章一块重要知识——角度的计算。另外,问题1与问题3安排了由易到难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讨。问题2难度不大,但结论是很有用的,在综合性较强的几何问题中经常出现,有必要与学生强调此结论的重要性。三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凭借已有的几何知识进行解决,只是当他们问题探究的方向如果出现停滞,教师应点拨、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进行联想,直到有所发现。

3.第三部分:课后作业

(1)看书。

(2)将你看书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反馈给小组长,小组长汇总本组同学问题后转交给数学课代表。

(3)作图与解答:小华家在一条河的附近C处,每天小华都要到河边去打水。请你做出小华所走的最短路线(不考虑其他因素), 并说明作图理由;如图2,有一天小华要先到河边的D处去洗衣服,再打水回家,请你做出小华所走的最短路线(不考虑其他因素),并说明作图理由。

图1 图2

(参考答案:如图1,过点C作AB的垂线,根据垂线段最短来作;如图2,连接CD,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作。)

如图,已知AB⊥AC,∠DAB=∠C,试求∠CDA的度数,说出图形中所有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CDA=90°;∠B=∠CAD。)

【设计意图】

布置复习作业要注意到三点:一是量少题精,轻负高质;二是由易到难,面向全体;三是留有余地,回味无尽。在这样的考虑下,安排了“看书”及“问题反馈”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复习,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在对课本的梳理中能从旧知识中品味到新发现。“作图与解答”的第1题是作图,考察学生对本章两个重要几何学的结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第2题安排适当的拓展,保证基础较好的学生有较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个问题的结论非常重要,在后期的三角形相似中经常会遇到,这里提前让学生探究学习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三、反思

1.精备复习课的原因

(1)这是阶段教学的现实要求

一个学期总复习的时间可能在两周左右,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多砍“柴”,教师必须把“刀”磨快,精心备课即为“磨刀”,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方能事半功倍。那些以练代讲、题海战术都是让教学在“空转”——轮子转,车不动。即使有一点点收获,也是以学生的疲劳与大量时间为代价,与当前“轻负高质”的教育政策相悖。

(2)这是能力培养的良好契机

通过复习,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更多结点,网络建构更全面、缜密,从而对问题的思考会更深入,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元化。复习课教学要让学生在回顾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整体的视野,对问题的思考方向更明确、简洁。事实上,有许多学生能在初三总复习时迅速进步往往也是得益于此。

(3)这是业务提升的重要阶段

对新课的教学可以按照课本、教师用书、相关资料等给出的现成要求依规行事,但复习课的教学没有现成资源可参照,一节复习课承载多少内容比较适宜?例题编排思路是什么?如何取舍?学生作业如何确定……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教师反复斟酌。因此,复习课的教学更能体现一位教师对教材、学生和教学设计的思考。当然,在经历多次这样认真的“折腾”之后,教师的教学能力肯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2.精备复习课的做法

(1)教师要做到通观知识体系,胸有成竹

在本文的复习课例诞生前,为备好课,笔者所在备课组的4位教师都仔细地研读了本章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中9块要求“掌握”的知识设计了上述问题。当然,还兼顾了“了解”与“理解”的层次。只有对课本仔细分析,才会使题目的设计抓住课本的核心知识。

(2)教师要做到多方收集资源,反复取舍

本文所陈述的课例作业部分也是先由每人自编,再拿到一起整合。整合时大家发现每个人设计的问题都比较好,难以割舍。有的说,要不每人设计的都要,当作四次作业?有的说,要不整合成一份或二份,能不删的尽量不删,量大一些?无疑,这样做都会大大增加学生负担,经过比较激烈的讨论后,我们还是抛开了以前的思路,把课后作业设计成了:看课本;把看书过程中的疑问记录在纸上,并及时反馈给课代表;两个题目:作图与解答。后来证明,这次作业学生做地轻松且有实效。通过这次极为“折腾”的作业设计,大家认识上了一个层次:不要总是想“把学生拴在题海中,不这样就不放心”,相反,给学生更多“想”的时间与空间才是最需要的现实。因网络与通信的极大便利,复习课的教学资源丰富,缺少的是用心整理、反复斟酌的过程。

(3)教师要做到相互交流己见,集思广益

这节“图形的初步认识”课例产生经过了“各自思考,形成复习教案初稿→集体备课→各自上课,反思改进教案→集体研讨、定稿、留存”四个环节,多次共同探讨虽然花了不少精力与时间,但教学设计一次比一次满意,几乎每题都匠心独具,显然比个人单打独斗要有效得多。

(4)教师要做到精雕细琢素材,挖掘内涵

教师对复习课要有以知识为基点、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认知。因此,上好复习课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应对期末考试的现实需要,更是内化知识形成系统,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本质需要。复习课教学中要强化分析过程,教会分析方法,及时归纳比较,形成知识结构。目前,“题海战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整天忙于解题,没有时间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事实上,许多复习题目是从同一个知识点或同一道典型例题演变过来,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相互迁移。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注重对通性通法的剖析,充分挖掘题目的内涵,以一当十,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其技能技巧。只有承载着更本质知识的复习课才是有价值的复习课。

总之,在当前聚焦效率的课堂改革下,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应当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上深深体会到,在复习阶段只有仔细地进行教学考量,反复地进行资源整合,细致地组织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英.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三要素[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7).

[2]王春荣.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2009(7).

猜你喜欢
垂线作图度数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不一样的角平分线作图
友谊
来自2019年天津市中考作图题的挑战
作图题答题技巧
浅谈三垂线定理及其应用
“斜向”垂线段的最值求解策略
“垂直”重难点解读
细说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探索一道题的多解与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