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光
摘 要: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瑰宝,因此对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校现状发展状况及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武术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起到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教育;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
中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软组织较多,柔韧性较好,关节和韧带的生长属性大,弹性好,虽然不太容易骨折,但中小学生的骨骼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且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此容易造成骨折和损伤,长期不良的姿势,容易造成畸形。肌肉含水分较多、肌纤维细、富有弹性,但还是较柔嫩、肌肉容易疲劳,耐力性低,肌力低,不太好稳固骨关节。中小学生心肌尚未发育完善,胸围小,抑止了呼吸的深度,造成呼吸深度浅,频率快。运动时心率恢复慢。中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控制能力弱,兴奋大于抑制。特别是中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在室外上课时很难控制自己的兴奋情绪,左顾右盼,分散注意力,难以领会和掌握要领动作。模仿成为他们学习语言和行为的主要形式,以自我为中心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性格常表现为嫉妒心强、任性、易冲动。
二、中小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
中华武术有别于其他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只有经过武术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训练,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而且武术的练习和训练过程也很单调无趣,所以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武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学校能够长期坚持练习的更少。学生受中国传统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还有国家教育部门没有认识到武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开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武术的认识存在偏见和不足,加重了在校学生不喜欢武术练习。因此,我国中小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教学刻不容缓。
三、在中小学校开展武术运动的必要性
现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信息时代,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小学进行武术运动方面的传播和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传统的文化魅力,同时增强中小学对武术运动的亲近感,大力培养在校中小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武术运动文化得到更好发扬。
四、武术运动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增强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的发育时期,全身的骨骼和韧带柔软,正处于发展柔韧素质的关键阶段。武术运动对身体柔韧性锻炼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尤其是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跳跃、平衡、翻转等动作,需要人体各部位器官和神经都要参与运动。协调配合,科学有效地进行武术运动训练,不但能使人体在速度、力量、耐力、肌肉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还能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人体机能,提高中小学生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要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武术运动项目,丰富中小学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其次,锻炼学生意志,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中华武术历来特别重视武德教育和发扬,尚武崇德的武术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坚守道德底线等高尚的道德思想。通过武术教育教学,可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不怕吃苦,坚强勇敢,坚韧不屈的中华民族的良好精神,当学生遇到生活中困难时能够克服消极的思想和逃避心理,培养一种良好的心态,为将来人生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通过交流技艺,可以相互增进友谊与合作。在中小学校对学生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武术教学或者武术比赛,为学生搭建增进友谊的良好平台。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完善,有的学生比较内向,通过良好的武术教育教学训练和武术比赛交流,使他们克服胆怯的不良心理影响,使学生敢表现自我、敢于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改变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五、武术教学训练在中小学校中的作用及意义
通过中小学校武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全和艺术修养,让学生正确掌握武术的基本知识与武术技能,增强中小学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武术教育教学和训练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合作精神有很大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以及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修身养性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必须在我国中小学校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了解,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