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nt的汉语释义研究①

2016-09-23 03:04周雪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700
关键词:重音义项词典

周雪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

田 雯(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

Accent的汉语释义研究①

周雪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

田 雯(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

Accent是英语音乐学文献的常见词,其概念内涵在英汉互译中却有严重混淆,这影响了跨学科、跨语言的学术交流。因此,本文辨析accent及其相关词条,梳理accent在语言学与音乐学的用例,提出:accent汉语释义混淆的主要原因是,英汉双解词典将accent与重音匹配,而重音在常见汉语词典、部分语言学与音乐学文献中局限于响度这个内涵、缺失音高和音长等多维参数所致的音响凸显这个内涵。进而,本文提出,在音乐学中,accent的汉语释义是音势(形态)。

词典;语言学;音乐学;重音;音势

Accent一词常用于英语的音乐学文献中,随着国内音乐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这个词迫切需要一个匹配的汉语翻译词。翻译的前提是澄清这一对英汉互译词的概念内涵。然而,国内尚未有专门的文章进行梳理。

在语言学文献中,Accent常与stress相混淆。Stress大致有两种比较广泛的用例:一类如,“stress大致说来就是音强”[1]45;另一类如,“突显的音节一般比前后的音节响度要响……比其他音节的音长要长……音节上的突显(prominence)就是stress”[2]、“stress并不是简单的音强强,还有音高高、音长长、音质无弱化等多方面的特点”[3]21-28。而accent的典型释义为:“accent是指相邻的音节中某个音节发音突出的现象。发音突出的现象可用改变音高、加重音强、增加音长、纯化音质等方法表示,也可以用这些方法综合起来表示”[4]68。在此,accent与stress概念内涵呈现出交叉关系,而且,两者的语义均非简单的音强。

在音乐学文献中,accent大概有六种释义,第一种典型表述是“accent 重音。对一个音的强调,经由音量、时值、音高比临近的音突出而造成”[5]。第二种将accent视为重音记号。第三种典型表述是“accent重音。音乐或节奏的重音,通常在小节的第一拍”[6],此种释义,其实是将accent理解为节拍重音。第四种义项为“强拍亦称‘强声’(accent),表示小节的开始。”[7]第五种将accent解释为一种装饰音,如“【法】。十七、八世纪法国音乐中,accent表示属于后倚音(Nachschlage)一类的一种装饰音”[8]5、“库普兰称之为accent(重音)的那种装饰音,看来是正确的”[9]。Accent的这个义项的使用只存在于17、18世纪的法国音乐中,有特定的历史语境,与今天我们看到的accent的义项有较大的出入。第六种是我们不太常用的词条释义“(1)强调某一个特定的音符,构成一种规律或不规律的节奏型,详见Rhythm(节奏)。(2)亦指素歌音调的最简单的形式(见Plainsong),即音高略有变化的平音调”[10]。除了第五、六种把accent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外,还存在Accent=Stress的现象,如:“accent(重音),亦称stress,指临时强调某一特定节奏或旋律细节”[11]等。

针对前述accent释义的混淆状况,本文拟对accent在普通词典中的义项、在语言学中的用例、在音乐学中的用例这三方面进行梳理,以明晰其内涵及用法。

一、词典梳理

本研究对常见的七本英语词典、十一本英汉双解词典和七本汉语词典进行了统计,并在下文分三个表呈现。每个表中的“使用频数”一栏用分数指示,分母表示该类词典总数,分子表示该义项出现的总次数。为了避免翻译引起误读,以下三个表均摘录原文,梳理与辨析则随后。

(一)Accent 在七本英语词典①(英)德拉·汤普逊.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第9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编.韦氏大学英语词典,第11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England)pearson longma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England:Pe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英)辛克莱尔,编.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新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牛津大学出版社,编.牛津大学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英国威廉·柯林斯父子公司,编.柯林斯基础英语词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威廉·柯林斯父子公司,2004;(英)Sally Wehmeier,编.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6版,英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中的义项的分析

表1.Accent在七本英语词典中的义项的分析.

prominence 包括:

1. prominence given to a syllable by stress or pitch.

2. an articulative effort giving prominence to one syllable over adjacent syllable.

3. a distinct emphasis given to a syllable or word in speech by stress or pitch.

4. the emphasis that you should give to part of a word when saying it.

从上表1可以看出accent主要包括:符号;口音;强调;凸显;音乐中对一个音符或和弦的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简称OED)[12]中,除了上述词典中已经出现的义项,还将accent总结为一种发音的方式,并指出三个特殊用法:

1. 文学.一个有意义的声调或声音

2. 韵律学.强调了音节或多或少的固定间隔,构成它节奏的连续。

3. 音乐.一个音符或和弦的突显(通过音强,音长或音高)。也指强调固定时间间隔的循环。

(二)Accent 在十一本英汉双解词典②朗文出版有限公司辞典编译出版部,编.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现代出版社、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8;休顿·米夫林出版公司,编.美国传统英汉双解学习词典[M].赵翠莲,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英)梅厄,主编,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缩印本,新版[M].王立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林洪志,主编.简明英英·英汉·汉英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编.朗文多功能英汉双解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英国柯林斯出版公司,编著.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M].柯克尔,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牛津现代英汉双解大词典,第1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金永准,主编.桑戴克基础英汉双解词典[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张德玉,编译.海尼曼英汉双解词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英)David J.Camer,(英)Michael J.Wallace,编著.Collins英汉双解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中的义项的分析

英汉双解词典的accent词条释义中,没有英语词典中的prominence/凸显义项。

关于汉语“强调”义项所对应的英文是stress,这个词常被翻译为重音,这与accent有语义的混淆。因此,本研究对比11本双解词典的accent与stress词条,结果是accent与stress在强调这层意思上可以互换,这也许是这两个词被混淆使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混淆的原因是,在11本双解词典的stress词条中,其中3本双解词典用accent解释stress,它们指向的汉语义项是“重音,重读”。由于重读义项不容易被混淆,下文将聚焦于stress与accent与重音是否匹配这个问题。

关于汉语“重音”义项,表2的11本双解词典显示,汉语“重音”义项使用频率为10/11,仅有一本的英文义项提到音高因素,其他9本都没有提到响度之外的重音因素,但4次提到stress。而stress词条中,除了3本词典用accent解释stress,另7本只提到音强这一个因素,没有提到包含多参数重音因素的“凸显”(prominence)。让我们再回到accent词条,从表2可见,除了一本词典,其他词典的释义基本等于重音因素不明确的stress或者直接等同于响度层面的重音。看来,accent在英语与汉语翻译中混淆的原因正在于双解词典这个重要翻译工具所致的概念内涵缩小,从凸显这个包含多参数的词,缩小为响度层面的重音。

表2.Accent在十一本英汉双解词典中的义项的分析.

表3.“重音”在七本汉语词典中的义项的分析.

那么,stress与accent与重音是否匹配呢?如果重音一词包含凸显之意,重音就可能是accent与stress的汉语释义。为检验这个假设,本研究查阅了常见的汉语词典。

(三)“重音”在七本汉语词典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第6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2009;翰林辞书编写组,编.现代汉语大词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李葆嘉,等编.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2.0版光碟版[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王同亿,主编. 语言大典,下册[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中的义项的分析

从汉语词典的释义可以看出,“重音”在汉语词典中最为普遍的解释是“一个词、词组或句子里重读的音”,“乐曲中强度较大的音”。这两点释义关注的都是“音强”,因为从使用频数来看,“音强”释义的出现频数是7/7,也就是词典中全部都提及到“音强”这一点。

只有1/7的汉语词典的重音词条有“凸显”(加强重音或改变音高)涵义,而且,该涵义不在最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在常用词典中如果缺少这种释义,就会造成人们对该词理解的偏差、导致人们忽略非物理音强所致的“凸显”这层含义,毕竟大家在通常情况下只查一、二本常用的词典。

(四) 小结:Accent在词典中的义项

综合英语词典、英汉双解词典和汉语词典,笔者得出结论:Accent包括以下五个义项,即符号、口音、凸显、强调、音强。经过英语accent与stress与汉语“重音”这三个词条的辨析,本文认为,accent与通常意义上的“重音”语义不匹配,因为英语accent不仅仅指响度层面的重音。

如果我们将accent翻译为重音,就必须修改普通汉语词典,给“重音”词条加上“重音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因素单独或部分或共同导致的音响凸显”这层释义。

二、Accent在语言学中的用例

语言学文献中也存在accent=stress=重音的混淆。为梳理这些混淆,下文分别概括accent与stress的用例。

Accent的用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重音 即accent。语言中重读的音。说话中发某一部分音时,所用气力比发的另一部分时要大(胸部强扩张),即使之更加响亮,形成重音音节。”[13]

2.“重音(accent)是相邻的音节中某个音节发音突出(prominence)的现象”[4]68、“重音(accent)指在词、词组、短语乃至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一种凸显”[14]、“重音(accent)……是音长、响度和音高的结合体”[15]。

3.“重音(accent)是指在朗读一个音节时对该音节的强调”[16];“accent(重音)传统的英文韵律中某一音节发音之强调。”[17]

从文献上看,accent主要包含重读,凸显,强调这三层意思。但现在大部分都是着重于“凸显”这一义项。

Stress的用例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重音(stress)可以表述为发一个音或音节时所需要的力量强度。它基本上是一种主观动作……在客观上给人以一种响亮(loudness)的印象”[18];“重音(stress),大致说来就是音强(intensity)”[1]45;“重音(stress)——也就是音强或者音响——在于声波的幅度比较大,而且是用比较有力的动作发出来的”[19]146。

2.“在发一个音节或一个单词时所用的力气比发其相邻的音节时大……即所谓的重音(stress)……通常所说的重读音节,也就是突出音节,是由音强、音长、音质、音高几个因素单独或部分或共同作用所产生的”[20];“重音(stress)……的节奏特征主要通过音高(pitch)、音长(length)、音强(loudness)和音质(quality)四个参数得以体现。换言之,只有借助四个参数,重音才能被感知”[21];重音(stress)是指词语或语句中使音节显得突出的发音”[22]。

从以上对重音(stress)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大概有两种义项:一指音强(intensity);二指由音高、音长等多种参数结合而形成的凸显(prominence)。可见,比之普通汉语词典,当代语言学的重音概念内涵已经扩大了。

比较accent与stress可见,二者“强调”、“凸显”的义项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地方是accent可以是单纯的音高与音强状态、也可以是综合状态,而stress偏重于物理属性的音强。学者们也做了区分二者的工作,霍凯特认为,accent与stress并不是同义词,accent含义较广,在其著作《现代语言学教程》中,译者将accent译为量征,将stress译为重音[23],以免混淆。王洪君也提出:“狭义的重音(stress)只指音强上强,重征(accent)则是广义上的重音……重征泛指韵律上的凸显”[3]21-28。

三、Accent在音乐学中的用例

本文分从英语和汉语两类文献来梳理accent在音乐学中的用例。

英语音乐学的权威工具书《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定义accent如下:“在表演中通过可感知到的改变(通常是增加)音量来凸显音符(dynamic accent);音长的延长或清晰发音前的一个简短的休止(agogic accent);额外的装饰音或旋律音符的音高变化(pitch accent);或这些因素的结合……通常在开始时有直接动态的细微差别,或者在开始以后……原则上,可以从他们前面和后面的音之中区别出音符的品质,由此产生一个‘主观的’或‘可感知的’accent”。[24]康讴的《大陆音乐辞典》有类似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accent分类:“一个音或一个和弦可能比临近的音比较强(dynamic accent),或比较高(tonic accent),或延续的时间比较长(agogic accent)”。[8]4

Accent在国外音乐学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可从Bocanegra D. Cheryl的《Accent and Grouping Structures in the String Quartets of Béla Bartók》[25]窥见一斑。Bocanegra D. Cheryl首先阐释“许多音乐学家对于accent的一个共识看法:即accent意味着在给出的一个时间点的力度层次的增长。这个概念直接和“>”符号相连,作为accent mark。”进而,Bocanegra论述了六个不同观点如下:

1.Meyer认为:“accent是在一些方式上为了意识被标记的刺激,accent绝不能和stress相混淆……stress意味着一个拍子的力度增强,无论它是accented还是unaccented。”

2.Drake与Palmer认为: “accent是一个显著的、而且能抓住听众注意的事件。”

3.Joel Lester认为:“accent是一个强调的点。为了在音乐时间中的一个点能够被accented,一些事情必须出现来标示出那个点。在时间中标志出accented的点,这是音乐事件的开始。因此,accent是点的开始。”“七个最通常的因素导致accent:长时间的持续;新的事件(音高改变,和声改变,织体改变);织体的Accents(声音入口,新的声音);轮廓改变;力度改变;衔接;模式(动机)的开始。”

4.Wallace Berry认为“accent-types包括速度更快的改变,跳跃的线条的做法,是音色更紧张的改变。”

5.John Graziano 认为:“accentual是旋律音程的倾向。”

6.Lerdahl与Jackendoff认为:“accent通过一个短语或片段中引力的旋律/和声点而产生——特别是通过终止、音调运动的目标。”

可见,accent用法很广泛,其中不乏类似语言学之accent的“凸显”含义的状态描述,还论及倾向性。

汉语音乐学文献中accent概念有何流变呢?据现有的可查文献,“accent”一词在我国音乐学领域最早用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accent有四种义项:

一指语气。1926年丰子恺在其《高级中学适用教材 音乐的常识》中将accent用为“语气”,原文记载:“宣叙调,也是朗诵式的,也有近似普通的会话的。即根据言语的自然的语气(accent)而加以旋律的,节奏的技巧的朗读的歌谣法之一种。”[26]

二指重音。1927年丰子恺在《音乐入门》中将其定义为重音记号[27]①重音作为一个义项,延伸出的“重音记号”同属重音这个义项范畴。;1932年在《西洋音乐楔子》中将accent定义为重音。[28]

三指重拍。1935年黄自等编著的《音乐 第5册》中将accent定义为重拍。[29]

四指强声。1936年,高中立在其《声乐研究法》中说到“回音演唱之时,一定要在辅助音的头上,要特别强声(accent)才对。”[30]此后随着发展,强声即等于重音。

然而这些较早期的文献,都没有对accent概念做出界定。

到1941年李元庆在《论音势》中首次将accent定义为“音势”,并阐释其概念内涵为“将乐曲中某些音符加重、加强,使之显明”[31]。而关于“音势”这一说法,杨荫浏认为:“字调不同的字,其向上向下跳跃及推进的力量与方向,互有不同。这种方向有定的跳跃及推进力量,似可称之为音势。”[32]

其后的这段时间,accent的定义大致都在上述义项之内。如:“通常小节线右边第一音都是accent(强音),不管2拍子,3拍子,4拍子的歌都如此,这叫有规则的”[33];accent指“加强、强调、音势”[34]。

1984年《当代国语大辞典》解释了Accent在音乐中的用法如下,文中将accent进行分类:“强音②此处“强音”即指“重音”。(accent)可分为(1)自然强音。发生在二拍子、三拍子的第一音;四拍子的第一、三音等,以小节线划分。(2)人为强音,又细分为长强音、高强音及重强音,常发生在小节的弱拍上”。[35]

1994年在廖戡夷主编的《黎明音乐辞典》中accent指“以规律或不规律的节奏型式来强调某一单音”。[36]

2007年,杜亚雄、秦德祥在其著作《中国乐理》中定义“音乐中的重音(accent)是指某个较强的音或和弦”。[37]

随后直到现在,accent的概念及内涵大体都在这些范围之内,并无较大延展。现今,accent主要对应三类汉语释义,一是重音,二是音势,三是凸显。其中,accent的音势释义是音乐学的特殊提法。

四、Accent汉语释义的思考

如前所述,有语言学学者把accent翻译为“重征”或“量征”,stress翻译为“重音”。在音乐学中,我们是否也有必要将accent翻译为“音势”呢?

首先来看“势”为何意。“势”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范畴,在先秦时候就运用于社会关系、军事等领域,其在社会关系中指“地位、权力”[38]5,在军事领域指“阵形、格局”[38]15。至汉魏时期,“势”已进入书法、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和舞蹈)等领域。[38]36并且在汉代“势”论中,“势”多为运动趋势、规律等义项。《文心雕龙》对“势”的阐释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其中包含了美学的意味。《文心雕龙·定势》中载:“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39]此中之“势”为一种趋势,带有倾向性,是一种自然之态,并合乎事物本身的规律性。作为音乐范畴内的“势”在文献中并不多见。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载:“‘按弦如入木。’形其坚而实也。……故知坚以劲合,而后成其妙也。况不用帮,而参差其指,行合古式,既得体势之美,不爽文质之宜,是当循循练之,以至用力不觉,则其坚亦不可窥也。”[38]37按凃光社的解释,此处“体势”有 “不用帮”的力度经验、规范之意。[38]37由此可见,此“势”已成为经验与规范等理论化的描述语。

这与李元庆、杨荫浏的音势释义,以及学界现在的几种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杨瑞庆认为:“凡运动着的物质都具有某种发展的趋势,旋律的产生就是乐音不断运动的结果,所以乐音也具备某种发展的趋势,这就是音势”[40]。另,周雪丰认为:“音势是反映力度运动的倾向、趋势及其变化幅度的综合力度形态”[41]。还有部分观点认为音势即音强①如:刘晓静.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62;丘煌:广东汉剧音乐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8.,这种观点基本和语言学界的观点相同。综合前述,accent概念中所涉及的“音势”义项以及现在学界的几种观点,“音势”包含五种意思:1.强调;2.定向的推进力量;3.乐音的发展趋势;4.反映力度运动倾向的形态;5.音强。这五种音势的释义包含了前述所示accent词条义项与语言学用例之强调、凸显(反映力度运动倾向的形态也是一种凸显)、重音(包括音强),还对应了accent在音乐学的特殊释义——音势是乐音的发展趋势、是定向的推进力量。

根据accent在词典中的义项、在语言学中的用例、在音乐学中的用例这三方面的梳理结果,本文认为,将accent翻译为“音势”有合理性,理由有二:1.将accent翻译为“重音”必须以修改普通汉语词典为前提,我们必须在普通汉语词典中修改“重音”词条的义项,加上“凸显”这层意义;由于修改普通汉语词典较困难,这个前提目前不成立。2.音势一词虽然比accent的普通用法多出乐音运动倾向与趋势这层意思,这多出来的意思却已经在英语和汉语的音乐学文献中出现;而且,这层意思可用另一个英语词gesture来对应,由此,音势的形态可对应accent,音势的倾向性和趋势可对应gesture。音势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因素单独或部分或共同导致的音响凸显,这凸显发生在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曲中,反映乐音运动倾向与趋势。因此,本文提出:在音乐学中,accent的汉语释义是音势(形态)。

[1]吴宗济.现代汉语语音概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2.

[2]赵忠德.音系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12.

[3]王洪君.试论汉语的节奏类型——松紧型[J].语言科学,2004 (3):21-28.

[4]陈长茂.基础语言学,英语专业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

[5](American)Roger Kamien.音乐认识与欣赏[M].王美珠,洪崇焜,黄瑞芬,等译,美国: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5:2.

[6](加)戴维·巴伯.歌剧词典[M].孙维峰,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

[7](美)P.Goetschiu.和声学,第2版[M].缪天瑞,编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8.

[8]康讴.大陆音乐辞典[M].台北:大陆书店,中华民国七十年(1981).

[9]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40.

[10]肯尼迪,主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王九丁,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4.

[11]简明大英百科全书有限公司,编译.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版[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8:63.

[12](American)J. A. Simpson and E. S. C. Wein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3]冯春田,等.王力语言学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706.

[14]王丹,杨玉芳.自然语言中焦点与重音关系的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7-122.

[15](美)Dwight Bolinger.语言要略[M].方立,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67.

[16]聂珍钊.论英语诗歌的重音与重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40.

[17]颜元叔,主编.西洋文学辞典[M].台北:正中书局,1991:5.

[18](英)琼斯.英语语音学大纲[M].周开顽,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279.

[19](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6.

[20]何瑛.英语重音浅谈//彭金定,主编.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72.

[21]许曦明.英语重音动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5.

[22]文军,等,编著.外语·翻译·文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115.

[23](美)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M].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6.

[24](England)Sadie,Stanley.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 London:Macmillan,2001.

[25](American) Cheryl, D. Bocanegra. Accent and Grouping Structures in the String Quartets of Béla Bartók. Denton,Texas:UNT Digital Library, 2001.

[26]丰子恺.高级中学适用教材[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311.

[27]丰子恺.音乐入门,第2版[M].上海:开明书店,1927:107.

[28]丰子恺.西洋音乐楔子[M].上海:开明书店,1932:115.

[29]黄自,等.音乐,第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41.

[30]高中立.声乐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66.

[31]李元庆.论音势[J].新音乐月刊,副刊, 1941(1),(2)//王宁一,杨和平.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00-1949[C].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893.

[32]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国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杨荫浏全集,第1卷[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25.

[33]杨兆祯.歌唱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0:57.

[34]薛良.音乐爱好者辞典[M]. 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2.

[35]阎振兴,高明.当代国语大辞典[M].台北: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455.

[36]廖戡夷.黎明音乐辞典[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0.

[37]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16.

[38]凃光社.因动成势[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

[39]范文澜,注.刘勰文心雕龙注,下[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78:529-531.

[40]杨瑞庆,编著.歌曲创作90题[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50.

[41]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导师:韩锺恩.

[42](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编.韦氏大学英语词典,第11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43](England)pearson longma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England:Pe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

[44](英)辛克莱尔,编.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新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45]牛津大学出版社,编.牛津大学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

[46](英)英国威廉·柯林斯父子公司,编.柯林斯基础英语词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威廉·柯林斯父子公司,2004.

[47](英)Sally Wehmeier,编.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6版,英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48]朗文出版有限公司辞典编译出版部,编.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现代出版社、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8.

[49]休顿·米夫林出版公司,编.美国传统英汉双解学习词典[M].赵翠莲,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0](英)梅厄,主编,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缩印本,新版[M].王立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1]林洪志,主编.简明英英·英汉·汉英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2]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编.朗文多功能英汉双解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3]英国柯林斯出版公司,编著.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M].柯克尔,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牛津现代英汉双解大词典,第1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

[55]金永准,主编.桑戴克基础英汉双解词典[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56]张德玉,编译.海尼曼英汉双解词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57](英)David J.Camer,(英)Michael J.Wallace,编著.Collins英汉双解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58]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0]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1]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第6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2009.

[62]翰林辞书编写组,编.现代汉语大词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63]李葆嘉,等编.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6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2.0版光碟版[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

[65]王同亿,主编. 语言大典,下册[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66]李华驹.21世纪大英汉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7]刘晓静.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62.

[68]丘煌:广东汉剧音乐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8.

(责任编辑:王晓俊)

J601

A

1008-9667(2016)02-0026-07

2015-12-28

周雪丰(1971— ),女,重庆人。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田雯(1991—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①此文经Chinese Accents and Accented Chinese CAAC2015会议论文Discussion on Accent in Phonetics vs. Musicology(2015年10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翻译修改而成。

猜你喜欢
重音义项词典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漫画词典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