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萍
统整视域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周丽萍
“统整”也叫“整合”,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该系统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其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笔者在主持“东营市周丽萍名师工作室”建设、探求团队及成员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真正意义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自我专业认同的主体性发展。这种主体性发展,不仅是教师自主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关键要素。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很多,但以“统整”思想与理念引领“专业统整”实践,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程统整就是一种课程设计方式,是指在不受制于学科界限的前提下,由师生合作认定重要问题或话题,进而围绕着这些核心内容来组织课程。教师是实施课程统整的主体,也就是说,课程统整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来完成。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教师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都需要教师掌握一系列的方法、技能和策略。因此,提升教师的课程统整能力无疑是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一)培育课程统整的意识
树立课程统整意识,是有效进行课程统整的前提。由于教师不愿或不知道应如何进行课程统整,这使得课程统整失去了创造性,缺少理性思考和对课程统整价值的正确判断,致使课程统整成为简单知识的集合,其优越性无法真正发挥出来。我们的做法有三:一是树立正确的课程统整理念,掌握课程统整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策略,强化相应的理论背景;二是在课程统整过程中,针对相关的知识及其课程性质作出决策,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课程与知识进行深度集成;三是师生共同参与课程主题的选择、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评价。
(二)培养课程统整的专业素养
教师应成为课程统整中的调控者与创生者。为此,“名师工作室”邀请省、市教育专家给予团队成员足够多的实践指导,确立成员在课程统整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成员明确课程统整的愿景和方向,阐释课程统整的开发与操作流程,以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其真正、真实参与到课程统整的开发过程中来。如此,教师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统整的专业素养,确保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生成性。
(三)提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
在课程统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一是培养挖掘社会发展和师生交往中呈现出来的显性课程资源的能力。定期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通过社会交往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现实需求作为课程资源整合的基点,把素材性课程资源准确、及时地纳入课程内容中来。二是培养鉴别和利用隐藏在物化资源背后的隐性资源的能力,包括学生资源(特长、个性、爱好等可利用的资源)和教师自身资源(擅长的教学方式、创造力等)。这些资源往往最具有挖掘潜力,也最有利于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
“名师工作室”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身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到课程统整中,并在实施课程统整中进一步强化彼此的合作密度与力度,使工作室成员能够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深度互动。我们尤其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成员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营造一个相互沟通、共享信息、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环境,让成员在实践中审视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加深对课程统整意义及目标的认识,以此改变成员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为课程统整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教学知识是“关于教学活动的知识”,它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支撑,其多寡也是区分名师与匠师的重要标准。“知识不仅仅是头脑和书本中所包含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时动手操作与行动中所包含的东西。”*穆岚,齐春林.教师课程统整: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6(2).与此相应,教学知识还包括教师参与教学实践与行动中所包含的东西。它不仅包括教师认同并实践的理论性教学知识,还包括教师个体独有的教学体悟、经验和操作策略。这类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产生并依附于教学实践情境。在“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知识统整程度的高低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具有统整的教学知识和优良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境界的提升。确定教学知识统整的着力点,是“名师工作室”团队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路径。
在教学知识统整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理论的先导性和引领作用,要求“名师工作室”成员认真研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杨鸿博士和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穆岚博士的相关研究文章,消除模糊认识,减少行动中的弯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能力。
(一)厘清教学知识的分类形态
杨鸿博士按照教学活动的空间要素为分类维度,将教师教学知识分为五个方面:(1)为什么教学——意义性知识;(2)教学什么——本体性知识;(3)谁教学谁——主体性知识;(4)怎样教学——策略性知识;(5)教学得怎么样——评价性知识。在教学知识统整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知识系统里,以上五类教学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种知识成分不是简单的累积与叠加,而是以实践为载体,互为影响,互为基础,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体化的知识、信念、技能与策略等的总和,是多元性与整合性的统一。
(二)明晰教学知识统整的路径
以前,我们简单地认为,教学知识不断地相加与积累,就能使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事实并非如此。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应该摒弃分割、零碎的知识堆砌,避免与教师经验、教师思维相距甚远的固定、单一的静态发展,应该走向“强调教育经验的联结,包括知识间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强调知识中相关因素的联结”的统整发展。如,对“谁教学谁——主体性知识”,我们借助“对话行动”实现教学知识的统整。在这期间,“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专家与成员之间发生着频繁而且高质量的互动,通过描述、聆听、例证、观察、模仿、提问、回答、讨论、辩论、批判、提建议等密切关联的各种活动,观点和观点之间不断交汇、碰撞、集中。经过这个过程,每个成员对教学情境就有了不同的观点,再通过讨论、评价去修正原来的个人观点,检验自己的惯性思维和偏见,进而整合生成新的观点。
(三)开发形成教学知识统整的策略
协同教学是“名师工作室”成员互学互助、同研共思、共同提高的一种组织形式。为使协同教学落到实处,成员之间共享各种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也包括施教前的教学设计,施教中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施教后的教学反思及体会。在协同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怎样教学——策略性知识”的统整。例如:实施的教材统整策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以某篇、某单元或几个单元内容有机整合的课文内容为例,将听、说、读、写等本体教学内容统整到语文使用情境中,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空间和时间也是我们感知和体验客观世界的重要维度。四川师范大学博士毛娟认为,“按照当代社会理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不是某种空洞的容器,而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同时,空间还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改变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行为方式和关系”*毛娟.“创造性的破坏”:理解戴维·哈维空间理论的关键词[J].学习与探索,2015(11).。学校是社会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与操场、走廊、图书馆等一起共同构成了学校这个大的空间。班级空间(教室)既是物质空间,也是交往空间和意象空间。放大班级学习空间,进而扩大学校学习空间,建立“未来教室”,联接社会学习空间,在空间统整中重塑教学空间,不仅能拓展教师的教学视界和思路,而且对于满足学生的空间需求,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让教师的学习力在空间嵌入与统整中得到提升
空间即课程,空间即资源。教师既要拥有慧眼,又要拥有慧心,善于有效开发现有的教学资源,统整学习空间,让自身的学习与学生的探索求知相互连结,共同嵌入学校内外的一切空间。
“周丽萍名师工作室”汇聚的是东营市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每个成员都懂得: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其学习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种社会活动、各种场所都应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从两点入手,进行学习空间的统整与利用。一是立足学校统整一切学习空间。语文教学不再拘囿于班级空间(教室),而是注重从教室内延伸到教室外。二是走出校园,统整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其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且在社会空间、自然空间里,有着更多的知识等待学生去探知。
(二)在“大讲堂”建构中提高教师的空间统整能力
优秀教师深深懂得,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班级、家庭、网络等因素都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占据着学生的整个生活,以“依次继替”“交互作用”的形式共同对小学生的学习发生着作用。因此,立足班级空间(教室),积极开辟新的学习空间,是历练教师空间统整能力的重要途径。“名师工作室”成员借助构建三大讲堂,与学生共享成长的快乐。
1.建构“学生大讲堂”。这是“名师工作室”成员指导学生自主构筑的一个自我成长的大舞台。“学生大讲堂”可以拓展活动空间,为此,我们建立了“书虫俱乐部”“百家讲堂”“社团一体化课堂”等。譬如“书虫俱乐部”开展了系列阅读活动,有的成员所在班级以“书香留痕——我爱借书读”为主题,所读书目由学生和老师自主选择;充实班级图书角和走廊阅读角,图书对外开放,班与班之间可相互借阅;个人藏书名单张贴于教室,可供同学选择借阅。这样就形成起了一个空间立体阅读网。在随后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学生采用欣赏、朗诵、表演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2.建构“家长大讲堂”。“名师工作室”成员是“家长大讲堂”的行动主导。譬如,有的成员聘请有能力的家长到校开设校本课程或班本课程、为学生作报告等。本学期,“家长大讲堂”先后开设了“趣味足球”、“小小法官”、“阅读无字书”、“食品安全我知道”、“逃生自救小妙招”等课程或报告。“家长大讲堂”不仅成为学生求知砺能的一个全新空间,而且密切了孩子、教师、家长三者之间互助互学关系。
3.建构“社会大讲堂”。打破教室壁垒,打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藩篱,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历练,是“名师工作室”进行空间统整、拓展教学视界的一贯做法。
总之,“名师工作室”成员借助空间统整,构建形成了开放多元的大学堂,让学生借助不同学习场域的连接,开放思维、舒展心灵、放飞智慧,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所谓教师的自我统整,简单地说,是指身、心、灵的统一和整合。也就是教师以自我为核心,通过弥合身心之间的裂痕,形成教师强大的心灵世界,从而能够更加自主和客观地认识外在现实,形成发现和合理运用现实之中发展资源的能力,并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强化。*于泽元.自我统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9(1).教师自我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在教师专业发展出现“自我迷失”的现实困境的今天,强调教师的“自我统整”,形成强大的心灵动力,是实现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最佳途径。“名师工作室”成员将“自我”与团队协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既重视自我需求与自主发展,更重视团队专业力量与合作精神,让教师的自我统整植根于“名师工作室”团队中,在“团队自我”与“自我团队”的融合、互动、统整中实现主体性发展。
(一)积极建构教师的个体教育哲学
教师个体教育哲学是教师基于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终极追求,是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积累而形成的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追求和实现。*梁燕玲.自我统整: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8).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容包含三个层次,即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和教师形象。“名师工作室”要求每个成员把建立个体教育哲学作为树立教育信仰和价值的行动表现,作为个人教育态度和教育思维品质的实践表征,成为成员自主成长的工作愿景,成为自主发展的前行动力。我们不要求成员的个体教育哲学追求“高、大、全”,而是重在培养成员的理论素养,通过对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努力形成有理论品位的独特的教学理论,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创造能力。
(二)以自我统整的行动指向促进教师自我认同
西南大学的于泽元博士认为,“自我统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分为三个领域,分别代表了自我统整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教师自身的统整、教师内在心灵与外在现实的统整、教师人生发展和教学工作的统整”*于泽元.自我统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9(1).。鉴于此,“名师工作室”把专业化发展的自我统整,指向教师身、心、灵的发展、内在心灵与外在现实的和谐与统一,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突出身、心、灵的自我统整。身心统一意味着教师能够做到心口一致、心行一致,心灵统一意味着教师的信念和自我所追求的价值、所追求的人生意义不相违背,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找到坚持自己的理由。身、心、灵的统一可以使教师把内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自我有更多的自由和力量来不断发展,从而能够构建清晰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进入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快车道。
2.强化内在心灵与外在现实的统整。“名师工作室”要求成员做到两点:一是客观而清晰地认知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尤其是在逆境中也能够发现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自己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埋怨现实;二是教师和现实和谐相处,和他人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内在心灵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和谐共处,可以让教师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价值。
3.重视人生发展与教学工作的统整。“名师工作室”始终激励每个成员以自身的优势、价值和追求为核心,重视建构自我与学生、自我与教材、自我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和谐的关系场中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实现专业化发展目标,成为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
“名师工作室”成员在自我统整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教师的自我统整。通过自我统整,唤醒了每个成员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性,提高了专业发展的意识,孜孜追求专业发展理想,使专业发展由不自觉到自觉、他律向自律转变;通过自我统整,促动每个成员不满甚至否定自我专业发展的慵懒状况,产生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态的企望,从而达致生命提升、价值实现与人格完善。
略
(作者系东营市海河小学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第三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
(责任编辑:高原赵燕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