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没有竣工的教师培养工程
——东营市利津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6-09-23 03:26毕宜军
现代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利津县培训专业

■毕宜军

(作者单位:利津县教育局,山东东营 257400)



◎区域教育改革论坛◎

永远没有竣工的教师培养工程
——东营市利津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毕宜军

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利津县的教育工作并不落后,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这源于利津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由此创立的“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县域行动样板。凭借优良的发展环境,利津教育走上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道路。而利津教育内涵的高质、高效、高端发展,则有赖于县教育局秉持“开放”“共享”的教师培养工作理念,积聚力量,持续十年,打造“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强力引擎。

一、立足实际,形成定力,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多举措为教师培训提供保障

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自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师资培训”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连续实施了“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通过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这篇大文章,有效推进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2013年,我们大力弘扬“忠诚、立人、求索、致远”的东营教育精神,在全县开展了“人民满意学校(园)、人民满意校(园)长、人民满意教师”争创活动。活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大力加强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支撑。2015年4月,面对社会转型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我县及时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从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质量评价、学生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信息化应用水平等六个方面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努力通过服务理念、发展路径和育人方式的三大转型,全面改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育人观念、工作态度和实践能力,全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把提升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作为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向

1.重中之重:提升师德水平

首先,改变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两张皮”现象,坚持德才兼备、师德为先。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人民满意的学校、校长、教师”创评活动,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师德典型,弘扬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其次,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师德监督网络,落实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廉洁从教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评先树优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

2.关键之关键: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是强化磨砺,积极培养校长的领导力。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校长交流制度,组织部分校长到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锻炼;加强中小学校长岗位管理,鼓励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形成办学特色;开展校长读书会、校长论坛、课程领导力评估,提高校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重视名校长培养,发挥名校长的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学习培训、年度考核、绩效考核、任期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常规+创新”的中小学校长多元评价体系。

二是强化“管”“训”,激励教师提高教学素质。完善教师考核、职称评聘、交流轮岗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完善教师骨干系列管理办法,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深入推进学习型校园创建,努力打造学习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各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教师基本能力大练兵、大比武,提高教师教学基本能力;重视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名师培养中长期规划,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3.载体创新:加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骨干教师培训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本,而授课教师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灵魂。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出发,研究教师培训,特别是骨干教师培训,是我县整体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又一路径。

一是开展“接地气、对胃口”的培训。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县教研室的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悖论: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现实操作明显不相符合,嘴里说的是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却仍在沿袭传统教法。由此,他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不仅需要理念的引领,更需要践行理念的技能。于是,我们在设计教师培训方案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增加贴近教师教学实践的内容,再围绕学情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过程评价、教学行为改进等开展实实在在的培训。这种培训可谓既接地气,又对准了教师的胃口。

二是变“输血培训”为“造血培训”。以前提到培训,不外乎请一些外地专家或名师前来讲课、作报告。对此,教师们并不买账。意识到这种情况后,我们深入发掘县域内的优质资源,将一些中小学优秀教师纳入培训者队伍,由“输血”变“造血”。今年4月,北岭中学四位骨干教师到虎滩中学进行了教学专题培训。6月,县教研室遴选骨干教师在全县教导主任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每年的暑期培训,各学科都要选拔3-5名本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或作教改经验报告。

三是对农村教师实施“精准扶贫”培训。每天早上7:30,李永芹老师早早来到北宋镇南宋小学,迎接她的学生们进入校园。李老师是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的政教副主任,年初来到南宋小学支教。2015年,像李老师这样从县直学校到偏远、薄弱学校支教的教师有66人。自2007年开始,全县先后有300余名市县教学能手、骨干教师轮岗支教。在做好轮岗支教的同时,我县还落实教研员对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联系制度,县乡教研员每学期一周时间吃住在学校,与老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观课、议课,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多次组织省、市特级教师、教学能手“送课到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二、切合实践,落地生根,以项目改革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一)聚焦课程与教学改革,“倒逼”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1.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

课程与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两大关键要素。有专家说过,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师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事实上,学校的各项改革最终指向课程改革。因此,教师不但要提升课程研究能力,更应该成为课程创生者。

相对于城镇学校而言,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相对单薄。我县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最薄弱的地方,指导农村学校发掘乡土资源,努力促使农村教师成为课程的创生者。

在课程开发上,我县不搞一刀切,而是鼓励学校结合自己培植的文化做好课程研发实施工作。学校文化一旦与课程建设融合起来,就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学校课程也会充盈生命活力和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陈庄镇中心小学的“六艺”课程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该校以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思想为校本课程研发的依据,结合自身优势,建构了“六艺”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学习、游憩于六艺之中,以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天性。再如,我县的三所县直实验幼儿园,在探索实践“游艺课程”上不仅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且本园教师在与外地教师到园跟岗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提升了自己。

2.把教学素养的提高深深嵌入教改实践中

课堂是教学生命的存在形式,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县出台了《关于开展构建“和谐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利津县高效和谐课堂建设标准》,引领各学校全员参与,分学科开展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四种课型研究。“高效和谐”课堂愿景不仅成为全县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改革目标,也成为教师研究课堂、创新课堂,进而提升自身课堂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有效载体。在以教学改革“倒逼”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过程中,全县涌现了许多先进学校。

例如,北宋镇实验学校教师在“零”作业教学改革中成长。北宋镇实验学校原是一所乡镇初中,生源流失严重。自2008年起,该校以“减负增效”为切入点,提出“零”作业教改目标。几年辛苦坚持下来,老师们经历了“不适应——应付——适应——积极响应——主动行动”多个阶段,逐渐尝到了“零”作业教改的甜头。借助“零”作业教学改革,北宋镇实验学校不仅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还通过实实在在的教改行动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2014年,该校教改成果“‘零’作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先后荣获山东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再如,利津二中教师借力“导·学·议·展·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提升教学能力。有人说,高中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是教改的禁区。可在利津二中,“导·学·议·展·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积极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课改理念和教学素质不断提升。该校通过开展经常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五环节”观摩课,不仅对“导·学·议·展·评”的实施增加现场感性认识,而且在课后议课与教学反思中更加理性地理解五环节课堂操作的真义。尤其是该校要求年轻教师的入门课、过关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优质课评比等,都要践行“五环节”教改理念。“五环节”教改不仅成为各教研组对话交流、互动研讨的重要内容,更成为每个教师拓宽教学视界、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提升教师素质”是个众所周知的重要话题,各地都有自己的实践方式,而我县选择了一条以教改为抓手,倒逼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路径。在教改旗帜的引领下,各校掀起了教改风潮。利津县实验二校“乐学”教学改革研究,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改实验、盐窝镇中心小学“智趣课堂”建构研究,在践行“自主、合作、探究”课改理念的同时,彰显求真、务实、有效的教改精神。我们要求教师不搞花架子,戒除空理论,重视理论与实践对接,把自己的专业成长真实地根植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从而开辟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3.以小班化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2013年,利津县教育局、县编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全县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部分高中班级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并从2014年起在全县实验推广小班化教育改革。县域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绝不是出台一个文件就够了,从软环境上需要构建适应小班化教育需求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在硬指标上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育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其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改革的成败。改革之初,一是由教育局牵头,整合教研、科研、电教、师训等方面的力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引领小班化教育改革实践。为此,2014年成立了小班化教育改革委员会,通过岗前培训、境外培训、专题培训、校本研训、骨干研训等多种途径,努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二是积极申报市级小班化教育专项课题,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小班化教育科研网络。三是积极推动小班化教育创新。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了课堂参与率、课堂互动率、教育关注率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在校本课程方面,围绕“为每一名学生设置最合适的课程”理念,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课外活动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大环境的改变,使得教师成长不再是一件单打独斗的事情。在县域教改氛围中,教师只有主动寻求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适应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

(二)聚力校本研修,“正促”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也是引领教师走上这条幸福道路的重要方式。

1.在优化教研室职能中强化校本研修力度

为了快速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我县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全面赋予了教研室教学管理和教师培养职能。一是成立了以县教研室为中心、以专职教研员为骨干、以兼职教研员为成员的“三级两类”学科专业引领人才库。二是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每年一个主题,10年来从未间断。在每一个培养年度,都确立年度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定期开展全程式赛课、校长论坛、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三是以发展性评价改革为导向,探索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航标。基于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县确立了“分工、分流、分层”的思想,提出了“常规打基础、科研上台阶、实验出成果、管理出效益”的工作策略,创造性地开展了教师“捆绑式”教学质量监控反馈评价改革、学校“优秀教研组”评价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学素质的提升。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热情,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用行政力量推动教师学习与研究活动的开展。例如,根据《利津县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制度》,把教师的读书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由县教育局、乡镇教育办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师读书交流会,以此推广读书学习的经验。这一评价有效唤起教师对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促进了教师在工作中自觉高效地进行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2.把“学”“研”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

一是强化“学”。在具体工作中,我县重点抓“三头”,即“领头”——校长队伍建设,“重头”——教师素质提高,“源头”——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校长“领头”方面,通过校长论坛、各级培训、讲评课比赛、课程领导力评估等措施,积极推动校长带头读书学习,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在观念转变“源头”方面,2013年,出台了《在全县开展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读书学习;举办各种读书比赛,在全县教育系统营造“人人讲学习、人人想学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研制了“利津县教师阅读书目”,精选教育科研书籍,引领教师读书交流,并搭建平台请专家走进来、送教师走出去交流学习,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

二是重视“研”。我县大力实施“科研强师”战略,通过深抓教改实验、定向培训、课题研究,不仅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和提升,而且有力推动了教育内涵发展和整体质量提升。为了破解我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县教育局积极承担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新课改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该项课题研究成果,对于全县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行动、具体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专业指导作用,也充分显示了课题引领的价值。在此课题的带领下,我县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改成果。2012年,在首届东营市政府教学成果评选中,全市15项获奖成果中就有我县4项。2014年,在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东营市有11项成果获奖,我县有3项;同年,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我县的“‘零’作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荣获二等奖,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成果。

在“学”“研”活动中,我县涌现出了许多典型学校。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秉承“学校发展,教师第一”的教师培养理念,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学校的“重头”来抓。该校通过为教师搭建比业务、比能力、养正气的良好发展平台,通过扎扎实实的教改实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该校有6人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拥有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再如,盐窝镇中心小学以研究与实践“智趣教育”为教师培养平台,已培养市教学能手5人、市级教研专家2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5人。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校打造了8个“教师成长共同体”、3个学科“名师工作室”,通过内引外联,实现了教师抱团成长。

(作者单位:利津县教育局,山东东营257400)

(责任编辑:高原赵燕朋)

猜你喜欢
利津县培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儿童画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The colour of my life
利津县黄河特大桥围堰水下浇注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