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方国
实践探索:适性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齐方国
课程与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两大关键要素。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抑或说,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师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近年来,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在结合校情、学情和教情开发实施适性课程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师作为核心因素,激励教师充分发挥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努力把自身专业发展与适性课程发展相结合,在有效提高自身课程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东营区三中通过改造和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与生本课程,建构了指向学生个体全面而独特发展的、能够自由选择的适性课程体系。适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刺激源”,而且其适应力与素质高低又直接影响到适性课程的实施水平。二者互为前提、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一)适性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适性课程开发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与之匹配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专业意识,并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课程意识标志着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钟启泉,岳刚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J].中国民族教育.2004,(2).“当前实施中的新课程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就在于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钟勇为.课程意识:蕴涵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05,(8).适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教师,同时也对教师课程意识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诉求。因此,从适性课程实践的角度看,课程意识既是教师在实践中对适性课程的体认深刻程度,又是其职业实践效度、实践职业能力等专业素养的综合“外显”。特别是适性课程所倡导的绿色、开放、科学、共享的课程意识,自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深入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潜意识之中并不断强化。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既是开发的主体,也是专业自主的主体,其在开发能力、校本意识、团队合作、互助探究、总结反思等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了新的环境和新的条件;同时,适性课程开发还会进一步增强教师在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意识,必将促成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重建。
2.适性课程开发实施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要在学习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开发实施适性课程的过程中,我校要求教师做到“精”“博”“厚”“强”四个字。一是专业知识要“精”。专业知识即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开发适性课程的基本条件。我校要求教师在掌握所教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知识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走势,勇于淘汰那些过时的知识,从不同学科发展的交叉点上去发掘新的知识。二是文化知识要“博”。适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发展性,提倡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要研究并力求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多门学科理论,由此习得发展性知识,做到知识面广、视野开阔。三是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要“厚”。为应对适性课程开发,我们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等条件性知识,从更高层次上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去理解、探索、创新教学工作。四是实践性知识要“强”。适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有效反思与真实研究中获得,在适性课程实施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动态地去把握和领会。
教师要在课程实践中历练并形成新的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反复操作中完成。在开发实施适性课程的实践中,我校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子课程的编制意图、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活动编排、材料形成等,都要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必须了解开发子课程的背景、过程、主旨、措施等,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发展。
3.适性课程开发实施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
适性课程开发有两大特征,一是“实践倾向”,即从实践出发,直接服务于实践,并以改进实践为目的;二是“现场本位”,强调对具体情境中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与解决。因此,“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仅是我校对教师职业态度、工作方式等的新要求,也是对教师高质量开发适性课程的工作要求。事实上,适性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学习、反思、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教师尤其要重视“研究”,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理论、课程实施方法等;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
(二)教师专业发展对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影响
对教师而言,课程是其专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对象。教师不仅要在工作中理解和传授课程,其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其生存的全部都是课程的资源;教师生存和生活的意义与课程密不可分。
1.教师自我的专业意识觉醒是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行动基点
时下,很多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发可谓“有名无实”,缺乏真正的内驱力和主体性、能动性,导致课程没有深入教师内心深处,致使教师自我的专业意识还处于混沌状态。如何引导教师摆脱并超越消极被动的生存状态和专业生存方式,一直是我校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激励教师确立“课改实践者”的思维和意识,使教师在课改中有更多的情感投入与责任担当,在自我的意义生成与建构中实现专业意识觉醒,就成为我校开发实施适性课程的重要环节。
2.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增强是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根本保障
教师是自觉、能动的课改行动者,有权利、有能力和有意义地参与课程变革。它要求教师自我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适应性地生存,而且要超越性地、智慧地生活和工作。对每一个教师来说,开发实施适性课程就成为自己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适性课程的开发实施改变了以及正在改变着教师自我的生活空间,影响着教师自己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专业身份认同的建构。究其实,开发实施适性课程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也促使教师真正认清了“自己是谁”以及“将要成为谁”,从而对自己作为教师身份的意义、价值和行动积极定位,明确地判断自己工作的价值,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恰当的自我筹划、选择和调整;并促使教师切实将自己的专业知能、动机、价值观念和情感等融贯于适性课程实践中,不仅使自我的主体性或能动性力量有效发挥出来,而且成为一个有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的课改实践者,由此提升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水平和质量。
3.教师专业精神的不断提升是适性课程开发实施的动力支持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尤其是变革人的精神。适性课程的开发实施,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尤其对教师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改造是较大的。适性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适性课程开发从表面上看是以校为本,但隐藏其后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适性课程开发本身是以学生为本,所以参与适性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二是强化做研究型教师的理念。适性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助其体验成功,从而不满足于做一个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而是强化反思意识,逐步拥有研究的态度和能力,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研究型教师”。三是培育合作精神。适性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消除“专业个人主义”,改变“孤军奋战”的境地。因为一个教师的经验相对狭隘,直接影响学校层面的适性课程发展的持续性与均衡性。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养成合作的意愿与习惯,具有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四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意识。适性课程开发扩大了信息来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因此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努力促使学生超过自己。如果一个学生只知唯师是从,而没有自己的观点,不敢也没有向教师质疑问难的习惯,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张扬,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在适性课程的理解中确立专业发展愿景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作为适性课程实践的主体,重要的在于首先认识与理解适性课程的内涵与实践方式,并能以其独到的见解与真实的行动,呈现给学生,以此彰显适性课程的意义。无疑,教师就是在不断理解、解释和践行适性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展现自我和学生的生活价值与生命意义的。
“课程是一种媒介,教师通过它发展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将其转化为实践。”*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对课程进行个性化的重新阐释和创生课程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是一个传递内容而与内容无关的“管道”,而是一个产生基本的课程意义的主角。所以,我校老师注重理解并解读适性课程,努力在实践中使适性课程意义得以生成,也在解释与实践中体现自己的职业存在及价值。教师在理解与解释适性课程的专业生命活动中反思自己的行动和思想,通过反思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使命,提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使自己的职业生命存在更有价值和意义;并以自身的实践主体地位,参与适性课程的开发、实施和发展,以研究者的心态提升适性课程的实施水平,从而使专业发展和适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走向整合的道路。
(二)教师在适性课程的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和经验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即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校把引领教师开发实施适性课程作为重塑教师精神世界、职业身份和专业价值的重要实践载体。
适性课程作为我校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生成与实施需要教师的躬身实践与切实体验,教师只有在不断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适性课程,才能成为自己的生命经历,成为专业成长中必须具有的过程。每一个课程的生成与实施,都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确定课程内容或者说编制课程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过程。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等形式,但最为重要的是教学。通过教学,教师不断地将课程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将静止的书面材料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最终使它们成为学生的经验。由于适性课程是基于学校、为了学生而开发的,因而没有外来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教师必须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方案并实施评价。在适性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如沃尔克所说的那样,“教师的日常生活已经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教师与课程不可分离,就像骨骼与肌肉不可分离一样”。因为教师沉浸在适性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与课程的互动才得以真实发生,知识与专业经验的增长才得以真正实现。
(三)教师在校本研训中提高适性课程的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既然是适性课程所关注的焦点,那么结合适性课程开发实施,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校本研训,则是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构筑层级校本培训运行机制
学校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梯级培养工程,建立起“达标教师—骨干教师—领军名师—首席教师”四级教师梯级培养平台,构筑协同推进的教师培训层级体系;全力打造课程理论学习与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研修学习相结合、磨课与送课相结合的“名师课堂”,通过适性课程研发、远程研修、外出学习、专家引领、教师课程素养大赛等多种路径,通过群体的整体推进培训和个体的个别提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基于适性课程的教师梯级发展目标。
2.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校本培训体系
一是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发展性知识、研究性知识五大内容构建校本培训体系,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形成适性课程研发背景下的核心主流价值观念。校本培训体系是学校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更是适性课程研发的坚实根基。二是开展“适性菜单式”培训。为进一步满足适性课程研发的需求,我校立足“抓两头促中间”的适性工作策略,建立适性课程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达标教师、骨干教师、领军名师共同发展。三是利用学校的优质人力资源,采用“以老带新、以能培弱”等合作、共赢的工作方式,积极推进适性课程教学的研究。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课、观课、评课、赛课等活动,开展读书沙龙、适性课程“草根课题”茶话会、课程研发骨干教师论坛等学习活动,成功组建起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为适性课程研发提供了充足的智力资源。
3.组建名师工作室
适性课程研发离不开一支极具课程素养的教师团队,而教师团队的提升需要发展平台的有力支撑。我校依托市教科院,联合区教研室,组建了三个名师工作室,为同伴互助、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打造了坚实的专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通过课堂观察、专家引领、同课异构、课堂展示、“一课三议”等方式,形成以落实适性课程为中心的实践性研究共同体,既为适性课程研发提供了人才基础,又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期。
4.构建校本研修行动模式
一是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修平台。以课题带动为抓手,让教育科研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学校各项目组以适性课程与适性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具体内容,开展相关“草根课题”研究,将科研与教学融会贯通,使校本研修嵌入适性课程研发实践中。
二是建构“阅读~写作~实践~反思”学习模式。我们认为,适性课程研发必须坚持教师学习的基本策略,教师只有将阅读,特别是专业阅读和各种形式的写作相结合,才能把适性课程研发与教学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再结合研究、实践和反思等行动,从而实现主体性学习与提高。任何既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又能促进适性课程研发的方式方法,都不会游离于这个基本策略之外。
(四)教师在适性课程开发中提升“育己”水平和境界
对于“课改实践者”——教师来说,“育己”是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当然,这里的“育己”不仅是指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更重要的是指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对提高专业素质的思考与行动。“谁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把握职业生活中发展的主动权,谁就会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内涵的欢乐和尊严。”*叶澜,白益民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所以,在适性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既要“育人”又要“育己”,积极培育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主动改变和提升自己;同时,激励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以“自我”的寻求为契机,对自己的自主判断、选择与行动承担责任,自觉地以创造的态度去探索开发基于适性教育的课程,尝试新的教学实践,自我营造一种新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努力进入一种更高的专业境界。我校重视在行动中落实这些要求,为高质量开发实施适性课程提供了智力支持。
略
(作者系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校长,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东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责任编辑:高原赵燕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