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红
摘要:基于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提出了由“建构目录、完善目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应用训练和问题反馈”五个教学环节组成的“目录式”教学法。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为案例详细介绍了目录式教学法的操作流程,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目录式教学法;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提升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上课听得懂,但遇到习题则不知从何下手或看似简单的题目却一做即错。这是许多高三师生在一模、二模考试后经常遇到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在如此充分的复习后还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提高?这是笔者多年任教高三一直重点关注并思考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知道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但让学生独立从试题信息提取所需知识,并对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推演和相似、易混淆知识点的辨析、迁移、应用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困难,问题根源突出表现在知识的“储存、提取、迁移和应用”等四个主要环节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的问题,是学生在高考前二轮复习中成绩提升的关键所在。知识的存储是第一环节,如何使知识梳理有序、分类存储、规律记忆,从而便于快速取用,客观上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充分理解、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归类、自我存储、自我管理,就如同一位图书管理员一样,要构建知识目录,使知识“目录化、结构化、有序化”。为此,笔者采用“目录式”教学法进行单元知识的二轮复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架构知识目录,厘清重点知识目录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相关的应用性问题进行检测来考察知识目录的提取、迁移、转化与应用情况,不断检验、完善、发展目录,达到“纲、目、点”结合,最终起到巩固双基、提升能力的目的。
2 目录式教学法介绍
目录式教学法是应用于高三化学二轮单元性复习中的一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它一般包括“学生小组活动(分析单元核心知识与关键概念、合理构建概念与知识的根目录、完善对应子目录、分析理解同级目录间的关系等)、互动交流完善(小组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评价与修改完善等)、实践与应用(针对核心知识与关键概念的理解、应用、纠错精编精选习题,创新知识考查形式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练习)和总结归纳”四个主要步骤进行。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目录式教学法主要有“建构目录、完善目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应用训练和问题反馈”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的具体关系与教学基本流程如图1。
目录式教学法是在以学生自主分析学科单元知识重点、难点基础上,主动建构学科单元知识根目录体系,不断生长、丰富并完善知识子目录内涵,教师辅以应用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自我整理、自行分析判断、确定知识间的联系与概念关系(上位、下位、并列),并不断自我优化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增强学生对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涵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概念的内涵、外延等的准确理解与高效应用。
3 目录式教学的实施
3.1 学生建构单元知识目录
目录式教学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第一步,即学生在整体理解单元知识的前提下,独立分析单元知识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寻找单元主干知识,建立单元知识的根目录。这也是目录式教学法改变教师复习课堂中一讲到底“灌输式”教学的第一步。刚开始,学生长期习惯复习课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目录显得十分不适应。此时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引领”方式推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分析,构建学生理解基础上的知识目录结构,做到“想透、构建、巩固、取用”的有机衔接。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单元的二轮复习中,本环节教师给学生布置两个任务。任务一:本单元中教材讲了哪些知识?请列出本单元中你理解的主干知识。任务二:分析所列知识间的联系,哪些是最上位的知识?把它们作为单元知识的根目录。一开始,多位学生竟然首先想到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平衡常数,令笔者大吃一惊。这正反映出学生对单元知识整体性理解与把握的缺失。通过与学生访谈后发现,学生记忆的知识是点状的、散乱的、无序的,教师讲得多的他们记住了,往往知识越细小、越具体,他们记忆越深刻。大多数学生并不关注单元知识的整体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此,教师在开始一周内主要精力花在单元知识关系的分析与根目录构建的指导上。教师首先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学习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本单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快慢问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化学平衡)的理论。因此,不难得到这两大问题必然是根目录,是最上位的知识。同时,理论要与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学习以后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不难发现,工业生产问题也应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为同位的关系。随后,本单元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根目录结构。
随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根目录知识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联系?从知识属性看,前两者为化学反应理论(速率理论与平衡理论),分属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研究范畴,后者是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从学习目的看,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的学习主要为指导工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应用是落脚点,也是今后考查的重点;从两条理论的关系看,化学动力学关注的是化学反应的快慢、应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而化学热力学是应用热力学三大定律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及限度,化学平衡关注反应的限度,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速率快慢不代表反应限度大小,理论上反应限度大的反应速率可能很慢(如常温常压下的合成氨反应);同时,只有反应方向可行且具有一定反应限度的反应,研究提高反应速率的条件和措施才有意义;因此生产中两者均要关注,如有冲突时,要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如合成氨反应中温度条件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宏观思维、联系观点和辩证方法的结合。随后,学生分别就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计算、影响因素等)和化学平衡知识(概念、特征、影响因素、移动、平衡常数)及工业生产(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硫酸)进行分析研究,逐级建立子目录,如图3所示。
通过这样的一个单元知识目录的构建训练,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知识梳理和应用之中,初步学会了二轮复习中构建知识目录,形成知识目标体系框架,激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归纳、内化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不断拷问知识结构、内涵与外延的方法和程序,促进学生学会宏观视角、发散思维、分层分析的思维方法;学会“由主入干、由干到支”的递进式深化,在目录构建中思考、在思维中统整、在统整中研究、在研究中理解,从而更加清晰、准确掌握理论与知识的本质,最后再由知识目录回馈宏观应用。
3.2 师生共同修改完善目录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对知识目录进行修改完善,每位学生都会感到有所收获。通过目录构建过程中的思维与讨论,那些原先对知识目录结构不太清晰的学生感觉收获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基础较好的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认识进一步深化,应用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最终在小组讨论合作和教师指导下不断完善,形成了如下的单元知识目录结构,如图4所示。
3.3 找出目录中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3.4 重点知识的应用性训练
单元知识目录构建完成后,教学中需要针对重点知识目录进行应用性训练,教师以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运用知识目录帮助学生提取、迁移、应用,达到检验、反馈和完善知识目录,不断提升能力的目的。如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中,教学中选择了下面两个典型例题:
3.5 问题反馈
目录式教学最后的一个环节是问题反馈环节,教学实践中也是师生共同反思的环节。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如,学生通过应用性训练发现,关于反应速率的计算往往需要利用到物质间的速率关系,如例2的第③问。因此,学生在“反应速率”这一子目录下增加“速率关系”这一非常重要的二级子目录,并简要注明“速率之比=计量数之比”。同时,学生总体感觉在判断反应是否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定”这一特征时经常出现困难。此时,教师设计了相关的变式训练,在变化中总结寻找不变之规律。
学生通过三次变式练习,分析在不同反应、不同条件下气体质量、物质的量、容器体积等的“变与不变”,在感悟中理解“前变后不变”才是化学平衡状态中“定”的特征,进而从本质上把握平衡状态的特征与规律。
4结语
就高三学生而言,学生在经过短暂的几个月的学习之后,高中化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初步建立,这为目录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前提);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出发,学生基于知识理解基础上的迁移、转化和应用等的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处在一个“内化提升”的关节点上,学生要求“能力提升”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为目录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时机保障(内需);在经过高三一轮复习后,就化学知识本身而言,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大进行了拓展、丰富,内容繁多,客观上必须要求建立高效的知识目录结构,这为目录式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内容与案例保障(外需)。多年的实践证明,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实施目录式教学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拓展型课程(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