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臣 李春华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寻*
——以一位农村小学教师L为例
●李清臣李春华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教师本身,只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小学教师L的专业成长,同其他优秀教师一样,有其自身的成长轨迹。透视教师L的成长过程,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即树立专业自信与自能,做自主发展型教师;坚守专业自觉与挚爱,做反思型教师;崇尚专业理想与信念,做研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念;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始于个人努力,得益于合作学习,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其内涵既包括教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包括教师专业精神的发展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教师本身,只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小学教师L是一个典型的自主发展型、反思型和研究型教师,其成功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经验,既需要总结与褒扬,更需要其他教师学习与借鉴。本文以教师L为个案,在梳理其成长轨迹的同时,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路径。
任何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轨迹,L老师也不例外。在其成长过程中,历经摸爬滚打,尝遍酸甜苦辣,品味失败的痛苦,体会成功的喜悦;既有初入职的激情与干劲,又有“成手”时的爬坡与过坎,更有成熟时的自觉与坚守。但贯穿其专业成长与发展始终的是L老师用心尽心做教育,反思创新搞教学,真心真情爱学生。
L老师1995年顺利读完三年的中等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离市区15公里远的一个小学工作,从此开始了至今二十余年的从教之旅。L老师刚参加工作就遵循当了多年教师的父亲的 “站稳脚跟”、“蹬开前三脚”的教导,并秉承“要做就做最好的”做事原则,用心、尽心做好学校安排的每一件事情。三年之后,L老师就成了市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承担着学校两个班数学课教学及文艺节目排演、各室管理员等具体事务,工作与生活从此开始了忙碌。工作十年后的2005年,因教学成绩优秀、工作作风扎实被领导认可、同事赏识,开始接管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拔为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同老师们一起观课、议课,带着问题和老师们一起阅读与交流。2009年,L老师从一所山区的小学申请调动到市郊的一所农村学校。本想纯粹做一名数学教师的她,却又被“砸”了个“教导副主任”,主抓教学工作。2011年初开始,L老师给自己定下了每天“五个一”的自我约定,即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都上成实实在在的课;写一篇教学日记,记录当天的教育感悟;观察和思考一种教育教学现象,并初步考虑自己的解决办法;至少研读一个小时的书籍,并进行相应的批注与反思。开始在数学课堂中实践“快乐数学学习”,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把“挑战自我,上出学生最需要的数学课堂”定为课堂教学目标。每天坚持“五个一”最终收获了惊喜:市级研修茶座博客网站上获得了知名博客前十名、市级网络研修先进个人、市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市级课堂教学技能展示一等奖、市级教学能手等荣誉,再次被市教育局任命为副校长。近几年,L老师加入了市级名师成长工作室,同大家一道又一次开始了阅读与写作的幸福之旅,还有幸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置换“国培研修班”。在2014年市首届最美教师评选中,荣获第一名,先后在各乡中心学校巡回做教师专业成长报告,并作为“国培”专家到部分市县做学科教学报告。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但不同的教师由于其自身情况不同,应有不同的选择路径。
(一)树立专业自信与自能,做自主发展型教师
自主发展型教师是具有内在积极要求发展的动机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型教师。尤其是在深化课程改革和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更需要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为自主发展型教师,并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带动其他教师快速成长。但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有的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本领恐慌”或“能力恐慌”,即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如何才能面对课程改革不畏缩,就需要树立专业自信,提升专业自能,完善专业自我,促进专业成长与发展,这既是立身之本,又是本领支撑,更是事业使然。
教师专业自信来自专业素养和“底气”,来自不断地学习与提升,做学习型、发展型教师。有专业自信的教师会自觉地反思过去与当下,规划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把工作当事业,把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怀、甚至整个生命融入其中。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的教学生活与精神生活才会绚丽多彩,教师才会真正体验其幸福与愉悦。
教师专业自能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与批判精神,做智慧型、批判型教师。教师作为专门职业,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和教育教学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智慧,而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整合了教师的个人知识、实践经历、人生体验、专业精神追求和个人的教育品质。[1]教育智慧产生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研究与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潜移默化,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2]这些观点值得每一个有教育智慧追求的教师去借鉴。提升专业自能,还要求教师具有批判精神。这种文化批判精神,既蕴含着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教育生活的超越,又蕴含着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教育生活的审视,是教师知识得以生成的必需条件。[3]
L老师无论是在初入职阶段,还是在“成手”、“成熟”的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其工作的关键词是“激情与干劲”、“用心与主动”。
青年教师都有一种对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对教师职业的敬仰与期待,对实现梦想而亟需释放、亟待拼搏的激情与干劲。L老师也是这样。1995年参加工作时,源于一小学校长到家诚挚的邀请,源于刚入学校时与童真孩子相处的乐趣,源于父亲“干出自己的风格”的谆谆教导,毫无怨言地接手了其他老师都不愿意担任成绩位居中心校后三名的二年级包班教学。满满的激情,课堂上孩子拉着衣服叫“妈妈”的喊声让他的心与孩子同在;课堂下一起游戏、嬉戏的身影让学校老师和领导戏称“长不大的孩子”。就这样共同快乐享受着课堂上下的L老师,在一学期后即站稳了讲台,学生成绩普遍进步了二十名,位居中心校前十名;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的舞蹈位居中心校艺术节第一名,被评为市艺术节优秀节目。L老师的语文课堂也得到了中心校的认可,开始在中心校上观摩课和示范课。
站稳讲台的L老师于1997年又来到另一所学区小学,天生牛犊不怕虎,因为学校工作的需要,L老师开始了两个班数学课的挑战,承担了学校所有文艺活动的组织工作,因为其有激情,有干劲,同时又承接了学校的会计工作,以及实验室管理员等多个管理员岗位。学校领导对L老师的认真和用心倍加欣赏,在加大各种任务量的同时,也给予良好的机遇,先后挑战课堂,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成为一个乡最年轻的“市级数学优质课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所组织排练的艺术节目也成为这个乡每届艺术节的压轴节目。成就感越强,干劲越足,一切都任劳任怨,从不服输和推脱。在这所学区小学一呆就是十二年,成为 “入驻不动军”,也成为本校最年轻的“名牌教师”。
(二)坚守专业自觉与挚爱,做反思型教师
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表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已获得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的最终旨趣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反思型教师是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识,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4],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所必须追寻的一种路径。而反思型教师的达成,需要教师的专业自觉与坚守,需要教师的教育挚爱与守望。
教育是直面生命、关怀生命的活动。教师是这一活动的主角,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清苦的辛勤劳动中,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行动。专业自觉是教师的一种品质,是教师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主体表征,是内心的觉悟和自我意识的主动觉醒与成熟。[5]这种教育的自觉找回的是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沐浴的是教师心灵的诚信与完整。当然,教师也在透过学生的生命强健而更加完满、丰润和充盈,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在教学的苦乐成败中吸纳成长的源泉,把教师的自我、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而又清新的联系网。[6]专业自觉能把教师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教材、学生的联系中凸显生命本质,并能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
对教育的坚守是教师专业自觉的一种延续,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体现出教师对教育的挚爱,对教育真善美的追求,对教育生生不息的生命追寻。教育的坚守至少包括责任的坚守和爱的坚守两个方面。多少优秀教师,尤其是长期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们,他们身处艰苦地区不叫苦,为学生付出多少汗水不喊累;多少优秀教师,为课堂教学改革默默学习创新不声张,为学生成才成长静静服务当人梯。这是教师的责任使然,是教师对教育爱的一种表达和守望。这种从内心生发的真爱,是教师人格、教师德性、教师专业精神的表征。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惑,也会有退缩和彷徨。但它需要的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服输的精神,需要教师在阅读中提高,在反思中进步。
阅读能够解惑,能够使人心里敞亮。小有名气的L老师在入职五年后的几次优质课比赛中,成绩并不理想。L老师叩问并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的贫瘠,导致思想的止步,需要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己。在参加2005年第一轮骨干教师培训期间,L老师如饥似渴地汲取,虚心地请教,耐心地攻读,放弃娱乐时间,啃读着教育书籍,记录着读书笔记。在汲取新知、求取真经的同时,思考着如何解决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怎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针对全体,又服务于每一个个体;如何联系生活,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依然存在困惑,但有耕耘就有收获,有目标就有追求,在释展疑惑中求真,在细细品味中求进,其乐无穷。在2006年市级优质课评选中,L老师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面对辛勤耕耘的小小成就,L老师慢慢地学习名师,走进名师,以名师的课堂设计为基准,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每每下课铃声响起,看到学生脸上带着收获和满足,心中亦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反思能够释疑,能够使人进步。2007年,L老师在参加市级数学课最终决赛时,学习并融合几个名家设计的一节课,却因不同的班级、不熟悉的学生,一切的设计在开始时就卡了壳,一节课讲下来,用了六、七十分钟。亦步亦趋“学名师”的L老师深深地体验到了“东施效颦”的滋味。同时也引发深深的思索:学名师,究竟该学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如何使一节课最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节课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课堂中不在于教师展示了什么,而在于一节课中学生收获了什么,成长了多少,体验得如何?课堂有预设,但是否更需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反复追问自己,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释疑,在反思中求进。写反思日记,将每一节课自己的反思都逐一整理,找找自己的缺陷,课堂的遗憾,学生的精彩,哪一个细节是今后调整的内容,哪一个细节又是今后发扬的点滴。牢记“做一辈子教师未必可以成为名师,但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一定可以成为名师。”把“做一名教学名师”的理想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落实在课堂中。
(三)崇尚专业理想与信念,做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是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他既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也不同于一般的有经验的教师。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路径,因此,研究或创造应成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马克思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7]教师即研究者,作为研究者才能走向职业发展的高峰;教学即研究,研究才能教得更好,才能让教学变得更有意思;研究是一种态度,关乎教师是否愿意提升工作质量和个人发展速度。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教师专业成长高级阶段的研究型教师并不是高不可攀,关键是崇尚专业理想与信念,持续发力,贵在坚持。
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是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活的事业。教育需要理想,更需要激情,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激发。一个真正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一定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富有前瞻性的,具有批判精神、反思意识、追求卓越的教育工作者。L老师为了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能够“七十二变”。并坚持“学生变信念不变”、“形式变追求不变”、“方式变成长不变”。从而挑战自我,教出学生最需要的数学课堂,实现理想中的“快乐数学课堂”之目标。
信念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信奉的、坚守的理念。教育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是需要信念的活动。杜威从1896年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开始,就一直坚守着他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教育信条。教师的专业信念内在地蕴涵着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及其发展的理解,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具体体现在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爱心与真情、执着与坚守。
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又是清贫的,但它更是严谨的、细腻的,需要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的理想与信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之源,也是使教师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体验教育幸福的动力所在。
一个成熟的、优秀的研究型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专业理想与信念的崇尚,对教育的挚爱,对学生的关心,是书写大大“人”字的自觉与坚守。L老师认为,教学研究与生命成长是一种习惯,是每日不变的生活方式。读书学习,快乐课堂,笔耕不辍,成为L老师工作生活的常态。1.坚持阅读:务实成长之根本。“思而不学则殆”,因为不断的教学需要,读书学习不经意间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每日上下班,随身携带的是书籍;购到心仪的书是一种快乐;享受读书是一种幸福。读书改变着理念,丰富着理论,充实着思想,增长着智慧。2.重在课堂:落实成长之舞台。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为达到理想中的“快乐数学课堂”,L老师采用了“一课三备两反思”和“录课摄课分析课”等做法。先自我初备课,再参考资料二备课,上完课后进行第三次调整再备课。课前思考本节课的数学本质,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法;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学生的预设,知识的演绎,可能的生成;课后针对心中的所感、所悟、所喜、所困,再次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环节的调整,有效课堂的保证。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充分认识自我课堂教学现状。3.注重研究:坚持成长之习惯。不能把教学研究当成负担,而是自觉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促进成长的习惯。让课堂教学出彩,让学生快乐成长是L老师生命中的追求和信念。为了这份信念,L老师一直在思考、探索,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写教学反思和随笔,不断地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坚持每天晚上回顾一天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化为文字记录下来,由最初只言片语的“拼凑”到“一气呵成”的“千字文”。2011年初至今的多少个日夜的闲暇时间,他人在聊天或在娱乐,而L老师却在回顾课堂,写反思日记。点点滴滴的积累,汇聚成一本本丰硕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成了如今整理的10本“小小的书”,68万字的教育日志。2013年到某师范院校顶岗置换“国培研修班”三个月,成就了12万字58篇的《且行且思》。读书、写作与反思,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魔力十足的数学“魔杖”,在数学课堂上自由挥舞,“让数学七十二变”,让学生爱上数学!
[1]李清臣.教师精神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72.
[2][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7-209.
[3]刘旭东.对教师“去理论化”现象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4]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7.
[5]陈玉琨.教育培育美好人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总序1.
[6][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3.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责任编辑:刘君玲)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农村教师群体生存与发展研究”(2013-ZG-004)研究成果之一。
李清臣/周口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教学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等研究
李春华/河南济源市玉泉街道苗店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