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秀文
“解放”与“挑战”共在:基础教育弹性学制的现实境遇之思*
●赵秀文
基础教育弹性学制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它旨在通过有伸缩性的学习年限、有选择性的教育内容激励、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我国现有试行的基础教育弹性学制以其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多元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灵活的管理模式等赋予基础教育以解放和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要切实实施弹性学制仍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准备。
基础教育;弹性学制;解放;困境
基础教育学制规定着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它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是实现基础教育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加之,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并关涉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学制问题一直是教育论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2016年两会期间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提出“中小学基础教育学制应该由12年改为10年”的议案,使得基础教育学制问题再次成为教育热议的焦点。到底是一直以来的“633学制”更好,还是个别地域实施的“543学制”更适合当前中国的教育实际,抑或如莫言所言“十年一贯制”更优?正是在这样的纠结与争论中,基础教育弹性学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另一重要选择。
“弹性学制”指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的学校教育模式。它是在承认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学习能力有所差异的基础上,在规定最基本的学业标准的前提下,使学生有不同的学业选择的一种学制类型。“弹性”赋予学制以更强的灵活性和实践生命力。“弹性学制”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并不陌生,且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对象和议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学制探讨中,对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探讨并不多。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和不断落实,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要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优化整体教育生态,仅仅靠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是不够的,作为基础教育运行“骨架”的学制也必须做出积极的优化和革新,否则仅仅是中微观领域的调整,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虚妄。因此,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再次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发现弹性学制以其更强的灵活性、更大的自主空间赋予基础教育以活力,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我管理的机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个性化发展。因此,不断有中小学校开始尝试弹性学制改革。如2008年成都青羊实验中学附属小学通过开通“校内直通车”的方式允许学生从小学三年级直升五年级,也可以从五年级直升青羊实验中学初中一年级,成为全省首个弹性学制实验学校;此外,2010年北京十一中学、深圳中学、人大附中等学校通过“3+3”与“3+2”双轨并行的学制体系、创办“早培班”等举措给学生更多适合自身学习能力和兴趣的选择空间,并通过个性化课程、多样化课制、灵活的评价机制以及学分制管理等方式保证了弹性学制的良好运转,实现了教育质量的新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弹性学制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新思路,其成果与挑战并存,成绩与困境共在。很多率先改革的学校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基础教育发展、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当前难以克服的困难与问题。而这些也都在提醒我们对基础教育弹性学制应该保持一种冷思考:肯定其成绩,继续总结探索其优势为今后学制改革所用;同时直面现实困难,正视其不足、困境;既肯定某些试点学校的成绩,同时也要思量其广泛推广的可行性。
弹性学制以其人本化、灵活、多元、伸缩性的体系设计在很多方面解放了原有基础教育学制的限制和束缚,为基础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育主体以新的发展空间和积极的主体性世界。
(一)探思新的人才观、教育观,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引领与变革方向
我国原有基础教育学制在保证学生充分知识量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以考试、学业竞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甄别、筛选和选拔。这不仅导致了其人才标准的单一化、人才培养路径的狭窄,也对学生发展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导向。它使得本来天分各异、优势各存的不同学生不得不进入单一的成长渠道中,而无法很好地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兴趣满足。
而弹性学制在其设计之初之所以强调“弹性”,正是因为它首先承认并关切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发展快慢的不同,深谙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因此,它给学生设计并提供了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灵活的教育管理,给学生的兴趣满足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平台。学生在自我规划、自我选择中实现自我管理,真正由“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转变为“学生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很好地发展。概言之,弹性学制是一种以促进、激励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创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它更加深刻地贯彻了教育的人本精神和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从而使得整个教育体系更加充满生命力和人性化意蕴。
(二)赋予教育主体更大的自主性选择空间,激励主体性、个性化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在原有基础教育学制中,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有较为统一的规定和限制。以学生而言,无论你的兴趣如何,学校统一的课程设置、学时管理决定了大家的学习规划和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和成就动机。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因对统一课程兴趣乏然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考试导向下的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围绕着应试、分数而展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智慧受到了更多的牵制和框定,进而影响其独立化、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弹性学制以弹性的学习年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审视自身的优势和潜质的基础上,自我规划、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分修习,这不仅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教育规律,同时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学生由原来的 “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主动的自我管理者。另外,弹性学制也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和专业化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开设新课程,也可以为原有课程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亦可以为原有课程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断形成,专业化水平和素养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加深,主体性价值实现更为充分。
(三)多元立体化、特色化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开发,解放原有教学内容
课程规划与设置是教育运行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教育变革的关键环节。基础教育因其之于整个教育体系和孩子成长的基础性、奠基性,其课程设置一直是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备受关注且慎之又慎的问题。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不但有国家统一制定并要求严格贯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还有国家严格审查、发行的教材、教参。另外,对学生的知识考核也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使得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处于一种相对硬化、刚性、同质化的架构和框定中,进而限制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打开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弹性学制的一个变革亮点和关键环节就是多元化、个性化、更加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利的弹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该课程体系在横向课程规划上不仅保留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增加了多元知识形式和学习渠道的课外知识与实践。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开设兴趣班、特色班,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社会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储备;在纵向课程设置上弹性学制通过课程研究与开发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融合与搭配。在课程形式上,弹性学制主要采取以学分制为基础,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保证了弹性学制的“弹性”、伸缩性、自主性。学校还为学生开设课程选择指导性课程帮助学生理性地自主选课、自主规划。此外,在课程学习方式上,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四)打破原有封闭式、单向度的教育管理制度,探索灵活性、开放式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制度是各级各类教育顺利开展并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它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同时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更多地是一种以学年制为基础、以分数作为学业考核主要形式的相对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在该管理模式中,分数成为学生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和导向。而诸如创造性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无法在该模式中得到有效地肯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对狭窄、禁锢的导向。另外,在该管理模式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者、考核者,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种单向度、自上而下的管理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
弹性学制要实现其创新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观,落实其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以及自主型的学习方式,其教育管理模式也必须做出立体化、系统性的调整和革新。首先,弹性学制尝试将学分制引入教育考核和管理中,在保证学生学分总数达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规划、自主选课,成为自己学业管理的“主人”。而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成为了学生学分认定、提供课程资源的服务者。其次,弹性学制管理在考核方式上也尝试走向开放和多样。除了一贯的考试形式外,研究报告、创新作品、实验成果等都可以作为学分考核和认定的重要依据。这不仅使得考核形式、管理形式多样化,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全面的引领和导向。因此,在弹性学制的管理模式中,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角色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五)开发、凝炼新的办学亮点,促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化办学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尽管在地域经济基础、资源配置、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在办学模式上却存在着同质化、“随大流”的倾向。这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严格导向和控制是分不开的。这种同质化的办学倾向使得很多中小学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发展平庸化,而如此学校环境下的学生发展也趋向平庸、平淡。正是鉴于此,特色化发展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重要方向。
基础教育学制的弹性化改革给中小学校带来新的教育气息、办学空间和改革契机。无论是激励性、创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还是多元、特色、校本化的弹性课程体系,抑或灵活、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弹性学制都给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变革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口。很多率先进行弹性学制改革的实验学校,诸如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深圳中学等都在弹性学制的摸索和变革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结合本地、本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师资状况,开拓出一条适合本校的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因此,弹性学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化发展的一个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弹性学制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学制一种新的探索,在给予基础教育新的解放和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这也是基础教育弹性学制必须正视,并冷静审视和反思的方面。
(一)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对弹性学制实施的限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困境就是现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导致的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我国东、西部教育相较,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变革可以在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东部省份开展,却无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实施;即使在同一省份内部,基础教育校际之间的差异亦是很明显的。对弹性学制而言,其多元化、弹性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优秀的课程专家团队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同时需要专业素养优异的一线学科教师来有效践行,而这是很多中小学无法满足的教育条件。另外,从弹性学制的管理模式来看,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灵活多样、复杂细致的教育管理体系不仅考验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同时需要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的辅助,而这也让很多的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望尘莫及。一言以蔽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当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情况下,全面实现对教育资源各方面都要求较高的弹性学制有着很大的难度。
(二)原有课程、教材体系的调整与重构非一朝一夕之事
课程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和议题。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15年的时间。但是,诸多相关理论和实践仍在摸索中。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细致、需要反复论证、实验、修订的变革过程。它不仅需要众多的课程专家在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新的课程架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研制出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知识体系制定出最适恰的考核方式、管理方式。因此,对于弹性学制改革而言,要构建多元化、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并研制与之相配套的新的教材、教法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摸索。这需要课程专家、学科教师、学校管理者甚至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研发、修订的复杂的长期性过程。而且,教育本身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征,验证一种课程体系的优劣往往需要较长的实践过程。因此,弹性课程体系的建成和付诸实践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三)对现有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的新挑战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践行者,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弹性学制变革的落实离不开一批有着较高专业化水准的教师的扎实践行和积极支持。而且,弹性学制因其课程内容的多元性、创新性、特色化,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较之以往更高的要求。弹性学制中的教师不仅要深悟弹性学制的改革精神和基本理念,还要能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理解、重构,还要根据本地资源、本校特色、学生基础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推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弹性学制下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和兴趣选择。另外,教师还需要以最适恰的教学方式把该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弹性学制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师资来看,不是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能做到如此的教学素养和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和养成又非短期内能够改进或速成的。因此,数量充沛且专业素养较高的师资配备也是当前弹性学制推行的重要制约和牵制。
(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重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学制改革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举措。它不仅需要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同时需要作为基础教育运行“骨架”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与革新。弹性学制因其学习年限的伸缩性、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原有单向度、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其开放式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立体化、多维度、灵活性的教育管理模式。但是,一个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调整或重构是一种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对整个学校的运行格局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还要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寻求优化之径。而且这个过程会因关涉国家、地方、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此外,弹性学制变革的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只有赋予中小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它们才能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与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 “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因之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并关涉“义务性”,国家对其的管控较之高等教育要严格的多。相应地,现有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比较有限的,而这恰恰是制约弹性学制落实的一个瓶颈性因素。
(五)以高考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弹性学制改革的牵制
教育评价体系对基础教育发展具有导向、调节和评价的功能,它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这就是现实中为什么会出现“考什么就学什么”的重要原因。当前弹性学制改革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牵制就是现有以高考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评价体系。高考以分数考核作为学生评价和选拔的主要形式和依据,而弹性学制所致力培养和激励的学生的自主、创新、个性化发展等品质却无法在高考中被认可。换言之,在高考单一标准下,弹性学制变革成了“渔网下奋力挣扎的鱼儿”,无论其如何变革、如何创新,都无法跳出高考评价的限制和禁锢。这就使得弹性学制的很多变革变得很无奈。
弹性学制作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新路径,尽管当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但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变革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思忖弹性学制实施的应对之策,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始终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弹性学制改革的根基与前提
基础教育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基础教育的所有变革都必须以这个基础为根基和前提。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改革,无论是表面的成绩看起来如何显著,也都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精神。弹性学制旨在通过伸缩性的学时、可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它必须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为根基和建构依据,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并强调过程,通过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多元特色化的课程设计、灵活开放的管理模式,促进每一位学生实现自身潜质的不断开发、自我超越和发展。任何打着弹性学制的名义,急功近利,背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噱头都是应该警惕和抵制的。
(二)坚守教育精神,解放学制改革的观念与思路
“稳”与“变”是教育发展的两大看似充满矛盾和张力,实则是教育发展两大内在动力的因素。“稳”指的是教育“旨在成人”的根本精神的坚守、各教育阶段目标定位的基本稳定;“变”则指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育方式等增强教育活力因素的革新与优化。两者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在弹性学制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始终坚守和贯彻教育人本化、教育性的根本精神,同时要解放思路、大胆创新,让“弹性”真正变得有弹性、有活力。“弹性”要在保证学生基本知识量学习、学业水平达标的前提下,各学校结合本地、本校优势,凝炼出本校特色化的学制格局。
(三)切实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为弹性学制提供多维教育资源保障
教育资源投入和优化配置始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与教育相关的人、财、物等方面。对弹性学制而言,首先其人力资源因素主要体现在一线的教学师资、管理师资、科研师资。这三类对于弹性学制的作用是立体化的、各司其职。弹性学制要有效落实,这三类师资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这不仅需要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育改革做准备。其次,弹性学制要有效实施,还必须不断加大基础教育的物质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中小学校的教学资源、生活资源建设,为弹性学制下的多样化选择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再次是弹性学制的财力投入,无论是上述弹性学制的师资培养还是学校相应的物质配套都离不开教育经费的切实投入和支持。这就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的共同努力。
(四)释放制度空间与严把质量标准相结合
基础教育因为其之于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性、学生发展的奠基性,国家一直对其进行严格的制度监管。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走向同质化的原因之一。而弹性学制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为目标、以多元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等为途径,其整个学制体系更为开放、灵活。这就需要国家在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释放一定的制度空间,增加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让中小学校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此外,增设多维、多元的教育评价标准,为弹性学制下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出口”。值得注意的是,弹性学制以其“弹性”、灵活性为主要特点,但同时必须有其严控的“底线”,那就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基本的知识学习量和基本的学力水平要求。这是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弹性学制的本质应有之义。
(五)加强教育科研,提供理论观照,时时跟踪指导
弹性学制的有效实施,除了上述观念解放、增加投入等外,还必须充分重视教育科研的指导作用。任何的教育实践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盲目开展的,往往需要前期的理论论证、研究和实验,从而为实践提供前进的指导。弹性学制变革亦是如此。弹性学制作为基础教育的学制变革,绝不是一拍脑袋即可实施的教育变革,同样需要教育科研的支持和引导,并就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以寻求及时的解决对策和办法。
综上,弹性学制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教育探索和尝试,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亮点,它在很多方面赋予基础教育以新的活力和发展。但是,其实施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因此,弹性学制要在我国广为推行,仍需要审慎的思考和充分的条件准备。
[1]顾明远.学校制度亟待研究改革[J].教育学报,2011(3).
[2]廖其发.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
[3]沈兰.普通高中学分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曾庆伟)
*本文系201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 “海师附中‘初高中一体化’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研究”(Hnjgzd2014-05)的研究成果之一。
赵秀文/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