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公允价值计量及盈余波动

2016-09-06 00:42唐凯桃杨彦婷
财经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

唐凯桃 杨彦婷

[内容摘要]2014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必将进一步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了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用的经济后果,本文以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公司盈余的波动性;(2)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缓解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盈余波动的正向影响,其中在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中最为明显;(3)从产权性质来看,与国有企业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国有企业的盈余波动更大。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允价值计量;盈余波动

一、引言

与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能及时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动态变化,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自身特点导致其使用备受争议,如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了股市过度反应,放大了股市泡沫,在金融危机时还会促使股票价格循环下跌并导致股市流动性枯竭。2006年,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普遍应用,为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合理使用,财政部在2014年的准则修订中专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应用,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主要围绕顺周期效应以及价值相关性展开。例如,Bath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通过计量差错、经济内在波动和混合计量三种途径形成顺周期效应,扩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我国学者黄静如、黄世忠以资产负债表为视角出发展开研究,通过模拟正常和极端条件商业周期下不同计量模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波动的影响,得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必然导致顺周期效应的结论。实务中,绝大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在后续计量中其价值动态变化的部分都是通过“损益类”项目列示进入利润表中,进而影响公司盈余的波动。此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在后续计量中,准则赋予管理层较大的自主权,为管理层满足某一特定目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也会影响公司的盈余波动。

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已经证明了内部控制能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代理成本,减少公司盈余波动,从而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管理层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不同内部控制质量对这种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尚需解决。本文以2010-2013年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是否会对公司盈余波动造成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市场价值的动态变化反映在利润表中,影响利润表中相应项目波动,进而引起净收益的波动,即公允价值计量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盈余波动性。其次分析了内部控制能否抑制公司管理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使用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缓解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波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且在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中尤为明显。最后,按照产权性质进行分组考察,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的影响。目前,专门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影响的文献还较少。本文结合内部控制有效性,系统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波动的关系,力求发现不同公司治理水平下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的影响,突显了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准则制定和监管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允价值计量更加注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动态变化,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的变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公允价值计量注重反映资产或负债现在和未来的经济信息,未来的不确定性则会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同时还会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进入利润表中,影响企业净收益,从而导致公司盈余波动变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因其行业特殊性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较为普遍的企业,因此,围绕银行金融资产或负债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文献较多。已有研究表明,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其所持有证券进行计量时所确认的收益比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所确认收益的波动性更大。主要原因在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资本市场和宏观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与持有证券相关的外部信息能及时的反映在会计信息中,提高了银行盈余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反应资产或负债的动态价值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同时也加剧了收益的波动性。Hodder等(2006)分别采用净收益、综合收益以及公允价值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商业银行的业绩波动。结果发现,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性是综合收益波动的3倍、净收益波动的5倍,且公允价值收益与资本市场风险定价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与资本市场联系更为紧密,不确定性更大。汪静(2010)发现在金融业上市公司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越高,盈余波动越大。黄静如以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为视角,研究公允价值选择权应用对银行盈余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同样提高了银行的盈余波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资产或负债价值取得方式不同而赋予了企业较大的自主权,特别是在公允价值无法直接取得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对标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不同的专业人员受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动机的不同,对同一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评估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为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Patricia M.Dechow,Linda A.Myers(2010)发现资产证券化取得的收益也是确定管理层薪酬的计算依据之一。因此,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管理层有动机通过折现率、违约率等需要主观判断的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具体表现为,当剔除证券化收益后,公司当年所取得的净利润偏低或成长性未达到预期时,公司会确认较多的证券化收益以实现盈余平滑。刘志远、白默(2010)选取了2007年上市公司中存在交叉持股的公司为研究对象,证实了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公司存在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排除股票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后,公司净利润增幅较大时,则倾向于将股票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收益计人不影响当期利润的会计科目中,达到平滑盈余,减少盈余波动的目的。Neil Fargher,John Ziyang Zhang(2014)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使用明显增加了管理层的自由裁量权,提高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即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加大,降低了公司盈余的信息含量。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1:

H1a: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公司盈余波动性。

H1b: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公司盈余波动性。

美国在其资本市场发生一系列会计丑闻后,为重振投资者信心,于2002年出台了SOX法案。该法案第404条款对企业内部控制做了严格而详细的规定。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制定了相类似的内部控制规定。我国于2008年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等四部委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提出保证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是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方面,因存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审计监督制度以及合理的机构设置与职责分配,能够有效缓解各类代理冲突,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风险评估要素来看,其有助于识别会计信息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潜在的盈余管理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的应对策略,并通过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等控制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具有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及时地在契约各方之间传递,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此外,内部监督要素中所确立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缺陷认定以及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等同样可以发现并及时纠正各项交易或事项在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达到约束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目的。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约束公司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空间,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CSMAH数据库提供的A股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年度财务数据和迪博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并作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剔除ST或退市公司;(3)剔除资不抵债的公司。经过上述处理后,最后得到共5068个样本,其中国有企业3174家,占总样本的62.62%,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利用Excel2013和Statal3.1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二)研究设计

1.被解释变量。从现有文献来看,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学者们会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来衡量盈余波动性(或盈余持续性)。目前,度量盈余波动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净收益的波动、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波动以及应计盈余的波动等3种。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主要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最终影响公司净收益而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因此,本文采用每股应计三年期的标准差来度量公司的盈余波动,并利用每股收益的波动作为盈余波动的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测试。

2.解释变量。本文采用两种方式来度量公允价值计量:一是采用虚拟变量考察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的影响;二是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的影响。

3.控制变量。前期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等都会影响公司盈余的波动,本文增加了是否盈利和年度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此外,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构成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将控制人性质作为分组检验的依据。具体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2。

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部控制变量,用于考察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司盈余波动关系的调节作用。若交互项系数a3显著为负,则说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普遍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而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从而验证了假设2。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SD-TA的均值和中位数来看,分别为0.523和0.314,均值大于中位数,表明样本数据分布不均匀,少数企业的盈余波动较大;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51和0.001,同样说明上市公司中盈余波动的差异较大。FAIR-DUM的均值为0.352,表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样本公司占总样本的比例为35.2%;其中位数为0,同样说明了样本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尚未过半。FAIR的均值为0.140,表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中,大多数通过公允价值变动获得了收益;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235和11.4J0,标准差为1.553,表明公允价值在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布较广且差异较大。IC-INDEX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517和6.536,均值小于中位数但差异不大,说明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整体分布较为均匀;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6.903和2.194,最大值离均值和中位数较近,最小值偏离均值和中位数较远,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高,少部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控制变量中,SIZE的均值接近于中位数,表明公司资产规模在取自然对数后分布相对均匀。LEV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17和0.078,说明不同企业的资本来源存在较大差异。LOSS、ROA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数,表明样本公司中总体是盈利的。SOE的均值为0.626,说明本文所选样本中国有企业占总样本的62.6%。从表4列示的子样本差异性分析结果来看,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盈余波动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88和0.302,均小于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盈余波动的均值和中位数(0.587和0.039)且存在显著差异,表明FAIR-DUM对SD-TA具有显著影响。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5所列示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FAIR-DUM与SD-TA的相关系数为0.06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盈余波动;FAIR与SD-TA的相关系数为0.05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了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盈余波动。IC-INDEX与SD-TA的相关系数为0.07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需控制其他变量后做进一步检验。控制变量中,SIZE和LEV与SD-T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2和0.30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ROA与SD-TA的相关系数为0.0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与盈利能力均会正向影响公司的盈余波动。LOSS与SD-TA的相关系数为-0.026,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亏损企业的盈余波动更小。

(三)多元回归分析

表5分别列示了主要回归模型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一分别采用了FAIR-DUM和FAIR作为解释变量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的影响。从第2列列示的回归结果来看,FAIR-DUM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45,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司的盈余波动得到了显著提高。控制变量中,SIZE、LEV以及ROA与SD-TA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8、1.017和1.101,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SIZE、LEV以及ROA均与公司盈余波动显著正相关。LOSS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06,但不显著,即是否盈利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尚未得到验证。在第3列中,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解释变量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的影响,FAIR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1,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提高了公司盈余波动,在控制变量方面,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均与第2列的回归结果相同。综上所述,第2列、第3列所列示的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一。

模型二引入了内控指数,考察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波动关系的调节作用,表5中的第4列、第5列分别采用FAIR-DUM和FAIR作为解释变量结合IC-INDEX,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司盈余波动关系的调节作用。第4列的回归结果显示,FAIR-DUM与SD-TA的系数为6.77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IC-INDEX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34,但不显著。交互项FAIR-DUM×IC-INDEX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1.032,t值为-1.8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波动的影响就越小,即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缓解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波动间的正向关系。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解释变量代入模型二,其回归结果可以从第5列中看出,FAIR与SD-TA的系数为0.18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IC-INDEX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36,但不显著。FAIR×IC-INDEX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2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第4列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假设二得到验证,同时也验证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这一观点。

(四)进一步分析

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国有企业在上市公司所占比重较大,且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获取经济资源的难度更大,为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非国有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而国有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受到外界的关注度更高,进行盈余管理所导致的政治成本更高。因此,国有企业通常会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真实盈余管理,而较少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本部分内容按照实际控制人性质对样本公司进行分组,实证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司盈余波动的关系。

从表7中模型一的回归结果来看,非国有企业组中,FAIR与SD-TA的系数为0.03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计量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盈余波动;在国有企业组中,FAIR与盈余波动(SD-TA)的系数为-0.003,但不显著,说明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计量并未显著影响公司的盈余波动。模型二的回归中,非国有企业组,FAIR与SD-TA的系数为0.53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IC-INDEX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87,但不显著。FAIRxIC-INDEX与SD-TA的回归系数为-0.07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国有企业组中,各主要变量均不显著。综上所述,公允价值计量显著提高了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波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显著缓解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司盈余波动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也验证了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采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普遍较低的观点,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

五、稳健性测试

为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将内部控制指数按照高于平均数(IC-DUM=1)和低于平均数(IC-DUM=0)分为高、低两组进行检验。从表8列示的检验结果来看,全样本回归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10%的水平上显著提高了公司盈余波动。分组检验时,在内部控制质量高的组中,FAIR与SD-TA的系数为0.004,t值为0.62;在内部控制质量低的组中,FAIR与SD-TA的系数为0.044,t值为3.0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缓解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司盈余波动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前的研究结论一致。此外,采用每股收益三年期的标准差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除以总资产后作为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代入模型重新回归,所得出的回归结果与此前的研究结论并无显著变化,表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六、结论与启示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经济后果的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和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两个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主要指公允价值变动导致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未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净收益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主要发现:(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盈余波动;(2)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盈余波动就越小,即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对盈余波动的影响;(3)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未显著提高公司盈余波动。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该行为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尤为明显,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抑制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合理使用不仅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还离不开完善的外部监管机制。公允价值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它随资产或负债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其资产或负债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这就给企业管理层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可能存在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要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合理使用,避免误导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从公司层面来看,需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降低公司管理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准则制定和监管机构来看,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监管,及时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
新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浅析
公允价值在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