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玮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考量。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具体概念,提出促进社会大众认知、激发社会大众情感、引导社会大众行为的路径导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路径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汇聚共识、凝聚力量的基础性工程,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接受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建构和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也为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概念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研究起点是对其内涵的理解把握。“大众化”,就其意义而言,一般认为是指人们中的普遍现象或事物。也就是说,“大众化”是人们主体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的普遍性存在。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实则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社会大众主体身上的一种普遍性“呈现”。抑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存在于社会大众主体中的“普遍价值观念”。当然,这种“价值观念的呈现”必然体现一种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共同表达,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相应行为的协调呈现。因此,“大众化”具有普遍性意义,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必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普遍性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的内在目标要求。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普遍性意义的实现必然的要依靠和借助一定的行为活动、方式方法等来实现,而达成社会大众思想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趋同的目标追求,也正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与此同时,“大众化”必然兼顾特殊性,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必须照顾社会大众中具体单位“人”的思想与实践实际,体现价值观念与“社会人”的适度性,能够针对具体“社会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现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的解读,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所理解、接受、所运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把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关注普遍性与特殊性、联通思想性与行动性的系统性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对于赢得社会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构建、实现知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社会大众认知
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是了解客观事物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发挥作用要重视把握认知。其大众认知,突出强调对于价值观念的有效把握,将“书面理论”转化为“生动言语”、“普遍意义”转化为“具体表述”的贴近化阐释。通过人们主体条件特征的确定化、内涵释义的准确性、方法运用的有效适应性等的把握来实现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
2.激发社会大众情感
情感,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或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深刻的主观体验,如道德感、荣誉感等,是对客观事物被需要的有力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发挥作用要依靠情感维系。其情感维系,突出强调找准连接大众情绪情感的衔接点,唤起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增强行动信念。要把握社会大众已有价值观念与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鲜明共通性、回应社会大众现实关切等来获得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维系。
3.引导社会大众行为
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可以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个体行为具有依赖于个体所属群体的群体规范、价值定向、角色作用等特点,是思想的目的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发挥作用要注重行为实践。其行为实践,突出强调社会大众实践行为发生的可操作性与广泛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的日常化、细小化、真实化。通过社会大众日常活动的积极创建、文娱活动的感染熏陶、具体行为的反馈评价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体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其促进认知、激发情感、引导行为的方向性路径把握,并非分割孤立的,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知,是激发社会大众情感、引导社会大众行为的基础;社会大众情感、社会大众行为是社会任职的发展,是维系社会大众认知与社会大众行为的纽带;社会大众行为是社会大众认知和社会大众情感的结果表现,深化社会大众认知,稳固社会大众情感,三方向的把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参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005
[4]罗永忠.心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3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